□ 李正權

要建設節水型社會,固然需要相應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固然需要采取從政治到經濟的一系列措施,但筆者認為,更需要全民動員,建設一個節約型的水文化。
“水文化”可能是我的杜撰。的確,我們有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居住文化、旅游文化……甚至還有諸如廁所文化之類不入流的說法,但卻沒有聽說有個水文化什么的。其實,所謂文化,就是人們生活方式的沉淀,而且只有缺乏的某種生活,才能形成文化。人類缺吃的,才有飲食文化;缺穿的,才有服飾文化;缺住的,才有建筑文化;不能什么地方都去,才有旅游文化等等。反之,不缺乏的生活,就不能形成文化。空氣對人的重要程度,絕不亞于食物,可就沒有呼吸文化。當然,隨著環境污染加劇,新鮮空氣開始缺乏,外國甚至有空氣罐頭賣了,今后是否要形成呼吸文化,不敢斷言。過去水雖然不像空氣那樣豐富,但至少沒有像食物、衣著、房屋之類那樣短缺,因而也就沒有形成水文化。如今,水資源日益短缺,建設一個節約型的水文化也就應當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其實,只要認真考究起來,過去也不是沒有水文化。電影《老井》反映的不就是一種水文化嗎?長久以來,黃土高原一直缺水,圍繞如何找水、儲藏水、保衛水等等,很早就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沉淀,就是水文化了。至于因水而發生的糾紛,引發的戰爭,不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可謂層出不窮。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紛爭,不僅僅在爭奪土地,也是在爭奪水資源。看來,“水文化”雖然系筆者杜撰,但現實生活中也的確存在著水文化,只是沒有像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之類那樣引起人們的關注罷了。
筆者是重慶人。重慶年降雨量約800mm,而且又有長江、嘉陵江流過,本來是一個不缺水的城市。可是,800mm多的降雨,絕大多數都集中到6、7、8、9幾個月,每到冬春,依然缺水。以2012年為例,直至5月初,重慶周邊不少區縣還在遭遇干旱,一些鄉鎮水廠無水可抽,居民家里的自來水龍頭便成了無用的擺設。即使重慶主城區里,由于自來水廠建設長期滯后,不少管網年久失修,一到夏季用水高峰,不少地方依然缺水。但是,重慶人卻養成了不以水為然的壞習慣。20世紀五六十年代,如果哪家孩子身上骯臟,就會惹來鄰居的斥責:“你家窮,未必水都窮么?”似乎水是不要錢的,像空氣一樣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20世紀七八十年代,筆者在一家大型企業當工人。那家大型企業地處長江邊,有兩個抽水站,整天不停地抽水,卻不夠用。原來,不少人家竟然1天24小時將廁所的水管開到最大,讓那自來水嘩啦啦流,而那管道竟然還是酒杯粗的,1天竟然要流10余t水。一個三口之家,1月竟然要用300多t水。直至現在,依然還有不少重慶人不把水當回事,洗個碗,要把水龍頭開到最大,沖洗好幾分鐘。有一次,看到有人這樣洗碗,我實在忍不住了,對他說:“你這樣洗碗,可能要用半噸水喲。”他卻無所謂地笑一笑,依然繼續他的洗碗動作。在這樣的水文化背景下,要建設節水型社會,豈不是水中撈月?豈不是海市蜃樓?
中國是個水資源相當匱乏的國家。有一年我到太原出差,飯后出去散步,站在橋上,看到那汾河像一條小水溝,心中就想,一個幾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這點水怎么夠用啊!我多次去過北京,也在北京人家中做過客。北京也是缺水城市,但我看北京人用起水來,絲毫不比重慶人“吝嗇”。北京人喜歡用自來水冰西瓜,西瓜放在盆里或桶里,讓自來水不停地流,流得我都有些心疼了。大連、天津、石家莊、承德以至內蒙古的錫林浩特我都去過,雖然報刊雜志電視廣播天天都在宣傳要節水,雖然到處都貼有節約用水的標語和宣傳畫之類,但好像這些缺水城市里的人們都沒有把水當回事,用起水來與重慶人也差不多。看來,要建設節水型社會,非對中國的水文化進行一番改造不可!
節水型社會就是全面實行節約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社會。在節水型社會里,人們在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各個環節,都要貫穿對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意識,要以完備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法制體系為保障,在政府、用水單位和公眾的共同參與下,通過法律、行政、經濟、技術和工程等措施,結合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實現全社會用水在生產和消費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顯然,要建設節水型社會,不能僅僅靠我們日常的節約用水,也不能僅僅靠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節約型水文化。
廣義的文化概念,不僅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各個領域的具體實踐活動,而且涉及到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法律制度、社會構成、道德習俗。要建設節約型的水文化,在涉及社會各個層面和各個領域的具體實踐活動中,都要以節水作為社會行為的基本準則之一,都要建立健全相關機制體系,協調社會經濟結構,實現社會系統、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的良性發展,保障水資源的持續利用,確保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永續支撐。因此,與傳統意義的節水相比,節水型社會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而節約型的水文化所包含的內容也應當更加廣泛。
建設節約型的水文化,首先需要改變我們的發展觀念。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卻帶來環境污染加劇、資源消耗巨大的副作用,其中水資源的短缺已經到了不解決就可能嚴重影響持續發展的地步。建設節水型社會,達到水資源能夠集約高效利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其根本標志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節約型的水文化,應當體現人類發展的現代理念,應當代表高度的社會文明。通過建設節約型的水文化和節水型社會,使水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增強,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顯然,如果一切以GDP來衡量發展成績的觀念不改變,那么,節水型社會建設,所謂節約型的水文化,也就只能是空中樓閣。
作為國家標準,《節水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實際上為我們建設節約型的水文化和節水型社會提供了一個框架。這個標準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綜合性指標、農業用水指標、工業用水指標、生活用水指標、水生態與環境指標、節水管理6個方面共計21個指標,以及由人均用水量、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地下水超采程度和地下水水質達標率5個指標構成的參考指標。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水文化也不例外。GB/T28284-2012提出的這些指標所涵蓋的內容,既包括了社會的有關水的思想觀念文化,也包括了社會的有關水的制度文化,還包括了社會的有關水的物質文化。我們當然不能說GB/T28284-2012就是我們建設節約型水文化的目標,也不能說這些指標就意味著水文化的全部內容,但是,我們可以說,GB/T28284-2012實際上也是節約型水文化在具體化方面的一個嘗試。按照GB/T28284-2012這些指標,也就可以對一個地區的水文化進行一個大致的考察了。
按照GB/T28284-2012給出的指標進行考核評價和打分,90分及以上為優秀,75~90分為良好,60~75分為基本合格,60分以下就是不合格。作為老百姓,我們當然不需要去完全搞清楚標準包括的范圍、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指標內涵及計算方法、節水型社會評價方法等內容,更不需要去完全搞清楚每個指標為什么要設置相應的權重之類。這畢竟是專家們的事。但是,我們只要認真理解這些指標的含義,就可以知道,我們要建設的節約型水文化應當包含哪些內容。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指標具體化為我們生產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具體化為我們日常的文化習慣和文化習俗,節約型的水文化建設也就不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包括建設觀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在內的現實任務。
GB/T28284-2012的正式施行,必將推動節水型社會的建設,也必將推動節約型水文化的建設。
不論是建設節水型社會還是建設節約型的水文化,政府都承擔著首要的責任。通觀整個GB/T28284-2012,節水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中,絕大多數都是政府的職責。政府不轉變發展觀念,諸如萬元GDP用水量、取水總量控制度、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等指標,也就只能是空談而已。我們期望,隨著GB/T28284-2012的施行,對各級政府轉變發展觀念,或許有一些促進作用。

節水型社會就是人們在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各個環節,貫穿對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意識,以完備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法制體系為保障,在政府、用水單位和公眾的共同參與下,通過法律、行政、經濟、技術和工程等措施,結合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實現全社會用水在生產和消費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雖然政府在建設節水型社會和節約型水文化中占據核心和主導作用,但這樣的建設畢竟是一項涉及各行各業、千家萬戶的系統工程,需要依靠政府主導調控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政府宏觀調控、市場積極引導、依靠典型帶動、公眾廣泛參與的節約用水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也才能使節約型水文化真正深入人心,真正成為整個社會的觀念和習俗。因此,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首先需要有對水資源節約和保護的意識。GB/T28284-2012中,專門設定了節水宣傳與大眾參與的指標,要求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與監督,廣泛增強廣大群眾的水資源節約與保護意識。考評內容包括水資源節約保護的教育培訓體系、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全社會節水意識節水風尚、輿論監督舉報制度等4個方面,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經過多年的宣傳教育,目前公眾對水資源匱乏的情況已經有所了解,但是卻難以將這樣的認識落實到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來。政府也好,企業也好,個人也好,在涉及到用水的問題上,往往只考慮經濟效益和個人方便,沒有考慮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因此,要真正建立起節水的社會習俗,要培育節水的社會風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長期堅持宣傳教育,必要時還需要動用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各種手段,對浪費和污染水資源的行為給予嚴厲的處罰。特別是對政府浪費和污染水資源的重大決策,更是要進行行政問責,對決策失誤的責任人給予嚴肅處理。GB/T28284-2012提出了節水型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但愿還能有諸如浪費和污染水資源的考評體系之類的法規、規章或標準出臺。
在建設節水型社會和節約型的水文化中,市場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前面提到的那家企業,職工們為什么不節約用水?就因為當年水費是按家庭人頭收取的,每個月每人交納兩毛錢,水就可以隨便用。改革開放后,企業給每家每戶都安上水表,據實收費,用水量便陡然下降,那種故意放任長流水的現象再也沒有了。當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收入不斷提升,多交點水費好像并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對企業來說,在現有條件下,水資源的費用也相對較低,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即使水資源費用在整個成本中占的比例上升了,企業也可以將其通過提高產品價格等方法,轉嫁給消費者。對政府來說,特別是對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方政府來說,可能更沒有把水資源當一回事。因此,現行的水政策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之處。筆者認為,要讓市場在建設節水型社會中發揮作用,就需要調整現行的水政策。例如像實行階梯電價一樣,也可以實行階梯水價。我家4口人,1個月用5t~6t水。有鄰居和我家同樣的人口,有的竟然1個月要用多于10t水。很顯然,在生活用水方面,應當是大有節約余地的。諸如企業生產用水、農業生產用水、減少水污染、污水處理利用等等,更是一個個大有作為的節約“富礦”。建設節水型社會,就必須加強水權管理。水權是以水資源所有權為基礎的一組權利的組合,包括水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轉讓權等。水權管理是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具體途徑,其含義就是要用經濟這根杠桿,來推動節水型社會和節約型水文化的建設。在這方面,我們也盼望著有新的政策措施以及相應的法規、規章和標準出臺。
寫作此文時,正看到遠處高樓外有“蜘蛛人”在清洗玻璃幕墻。“蜘蛛人”用刷子擦洗時,水管掉在一邊,水就白白地往下流了。流了幾分鐘后,“蜘蛛人”才提出水管往幕墻上沖洗。然后又丟開,用刷子擦洗。擦洗的時間比沖洗的時間長,也就是說,白白浪費掉的水多于發揮作用的水。我突然想,為什么不能發明一個簡單的裝置,在“蜘蛛人”擦洗時,那水管就停止出水;在“蜘蛛人”沖洗時,水管就立即出水呢?如果有了這樣的裝置,至少可以節約一半的用水量啊!雖然這樣的裝置可能算不上什么發明,但是卻反映出科學技術在節水中的作用。不僅建設節水型社會離不開科學技術,就是建設節約型水文化,也離不開科學技術。從文化的構成角度來說,科學技術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通過推行GB/T28284-2012,能夠有更多的節水型的技術發明涌現出來。特別是在用水量極大的生產領域,包括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更應當通過節水技術來節約用水。
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全社會都來積極參與,廣泛開展節水行動,我相信,伴隨著GB/T28284-2012的發布施行,必將促進我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步伐,一個節約型的水文化也將逐漸形成,讓我國并不豐富的水資源為我們帶來更多的福祉,讓我國在節水的過程中發展得更好更快,公眾生活得更舒適更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