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前一陣子筆者給孩子去做體內微量元素檢查時發現,婦幼醫院的兒保科很是“熱鬧”,一打聽才知道,這些家長都是得知“金奇仕事件”后,擔心孩子缺鈣,帶孩子來檢查的。
因為總怕孩子缺鈣,很多父母都會不惜重金給孩子買一些進口的鈣劑和魚肝油。“金奇仕”是在國內擁有很高知名度的洋品牌,前不久曝出了多名嬰幼兒家長投訴,稱孩子食用后還會出現佝僂病的情況。事實上根據國家質檢部門檢測,金奇仕鱈魚肝油DHA的實際含量與包裝盒上的標示含量的確有較大差距;維生素D的實際含量也與包裝盒標示不一致。
被曝光后,金奇仕公司發表聲明,聲明中第1條就稱:“金奇仕的產品是適合長期補充的營養食品而非保健品,更非藥品。”該公司的工作人員也一再強調,金奇仕營養產品只是普通食用的產品,不能當藥品用,只能作為日常飲食的“額外補充”。“如果兒童缺鈣多的話,就不建議使用我們的產品。”
怎么這一直被家長們“倚重”且“信賴”的號稱補鈣專家的“金奇仕”一下子搖身一變就變成了可吃可不吃的“營養食品”了呢?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難道補鈣只能算作是一種“額外補充”?還是按照該公司的聲明所說,只有缺鈣少的孩子才能食用其產品,缺鈣多的孩子就得另作選擇?既然如此,為什么不把其“真實”的適用對象在包裝上標示清楚呢?怕是真的標了,就沒有人敢問津了吧,誰敢保證自家孩子是在這個缺鈣少的范圍之列?在我看來,其聲明顯然有推卸責任之嫌,其托詞也是站不住腳的。
不得不承認,在中高端母嬰市場,對購買嬰幼兒產品的偏好,無論是奶粉、輔食、營養品、玩具、服裝還是其他用品,國外品牌始終遙遙領先,特別是“三鹿奶粉事件”后,洋品牌幾乎占據了母嬰市場的多半壁江山。那么洋品牌究竟是否物有所值?質量是否值得我們信賴?
答案是,部分知名洋品牌的確辜負了消費者的信任。其質量與高昂的價格非常不相稱。
曾經,進口兒童床上用品的抽檢合格率最低只有39.3%,抽查中暴露出纖維含量和產品標志不合格,pH值不合格,甲醛、色牢度和氣味不合格等諸多質量問題。再比如,占中國嬰童塑料用品3成以上的日本第一品牌貝親,其兒童餐勺產品在抽查中己烷溶出物居然超過我國國家標準4倍以上,是塑料用品抽查中超標最大的;英國新安怡奶瓶高錳酸鉀消耗量超標2倍多;德國NUK嬰兒爽身粉被發現含有1級致癌物質石棉……
許多人肯定會問,為什么在標準門檻較高的國際市場上,洋品牌卻能夠安然無恙?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某些洋品牌執行了雙重標準。比如“貝親”,其在日本有嚴格的產品標準,標準中對產品外形、功能、衛生性能有嚴格規定,在抗熱性、溶出物容易產生衛生問題的環節上也有非常明確的生產要求。但在步入我國市場后,質量安全就大大縮水了。
那么為何洋品牌一出現問題,就立馬會引發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國消費者習慣性地認為,大品牌往往就代表高品質。當國人一旦發現這些包裝得絢麗繽紛的大品牌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質量問題時,所引起的關注度自然就會比普通商品高得多。
洋品牌的“質量門”事件從本質上講是盲目信任的產物。洋品牌的品牌價值中包含著無數中國消費者的信任在內。然而信任固然重要,但若過度信任,就會為對方濫用信任提供便利。
所以,面對層出不窮的嬰幼兒產品問題,消費者應該逐漸成熟起來。對洋品牌要有個正確的心態,要知道,洋品牌并不是高品質的象征。不能盲目信任,更不能過度信任,一定要理性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