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補碘

“每天吃多少碘鹽合適?”“我經常吃海鮮、海帶,還需要靠吃鹽補碘嗎?”日前,《食用鹽碘含量》標準實施,新標準降低食鹽加碘含量,這使有關“碘”的話題成了市民最為關注的熱點。碘是什么?它與健康的關系如何?山西省是內陸省份,我們又該如何科學補碘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程走訪了醫學專家。關于碘的種種疑問,專家給您一一解答。
專家: 碘在自然界的分布特別廣泛,巖石、土壤、水、植物和動物中都有分布,空氣中也含有微量碘。雖然碘在自然環境中分布廣泛,但除了海水含碘量較高外,自然環境卻普遍缺碘。這主要有3種原因:第一,大約在第4紀冰川期,由于冰川溶化,冰水沖刷,將富碘的成熟土壤大量沖走。而由巖石形成的新土壤,其碘含量僅為原成熟土壤的1/4,這就造成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環境碘缺乏,也是自然環境碘缺乏的主要原因。第二,洪水泛濫致使局部地區土壤中的碘連同土壤被沖走而加重碘缺乏。第三,生態因素。由于植被破壞,土壤表層被風、沙、雨水、河流帶走,致使土壤表面裸露,造成碘被淋濾并大量丟失,這種現象在山區更加明顯。自然環境缺碘的客觀現實是難以改變的,這種土壤上生長出的莊稼含碘也很少。人體內的碘,絕大多數來自于食物和水。因此,自然環境缺碘的地方,居民也容易缺碘。碘的攝入與環境關聯甚密,這也是為何山區居民更易患碘缺乏癥,即人們常說的大脖子病的原因;而含碘最為豐富的食物當數海產品,所以沿海地區的居民更容易從食物中獲取碘。
專家:甲狀腺是位于頸部的一個內分泌器官,它對碘有高度親和力,主要分泌甲狀腺激素,而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必需元素。甲狀腺激素對我們的身體非常有用,它可以調節身體的活動,提供我們生命活動的必需的能量,維持恒定的體溫;還可以促進身體骨骼、肌肉和性的生長發育;更為重要的是甲狀腺激素可以促進人的大腦的智力發育,特別是胎兒期和0~2歲的兒童期,正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時候如果缺少了碘的供應,就不能產生足夠的甲狀腺激素,大腦的正常發育就會受到影響,出現智力損害,這種損害一旦發生,后天是無法恢復的。相對于其他元素,碘對甲狀腺的影響遠比其他因素大。因此,碘對人體極為重要,缺碘可不行。
專家:我也從相關媒體上看到此類報道。所謂甲狀腺疾病患病率的增加,需要理性看待:一是以前受醫療條件和人們認識水平所限,很多有甲狀腺疾病的人,不知道自己處于患病狀態,所以很難統計以往普通人群中各種甲狀腺疾病的患病率,也因此,現今患病率增加或者減少就無從比較了;二是醫療條件改善后,很多疾病能在早期被檢測出來,人們對于疾病的重視程度也大為提高,各種甲狀腺病也不例外,這也是人們覺得甲狀腺疾病“增多”的因素之一。
專家:甲狀腺疾病有很多種,患有甲狀腺疾病的患者應根據病情在醫生指導下選擇碘鹽或者無碘鹽,比如有甲狀腺功能亢進者,應食用無碘食鹽。
專家:這個不能一概而論,要因人而異,比如說年齡就是一個重要因素。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基金會和國際控制碘缺乏病理事會發布的《碘缺乏病防治監測評估》報告,建議碘攝入量依年齡不同而有差別:學齡前兒童(0個月~59個月),每天攝入量為90μg,學齡兒童(6歲~12歲) 每天攝入量為120μg,青少年以及成人每天攝入量為150μg,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每天攝入量為250μg。 孕婦比常人對碘攝入量的要求更高,如果孕期缺碘,會造成胎兒的生長障礙和智力障礙,生出患克汀病的寶寶。
母乳喂養是嬰幼兒最佳補碘方法。從胎兒到生后2歲,是人腦發育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每日至少需要40μg~70μg的碘來合成足夠的甲狀腺激素以保證正常腦發育,而此時嬰幼兒尚未添加輔食,碘攝入如果僅靠乳品將遠遠跟不上嬰幼兒的體格生長發育和腦發育需要。最好的補碘途徑是通過母乳喂養的方法從母體得到足夠的碘以保證嬰幼兒生理需要。
資料表明,母乳喂養的嬰幼兒尿碘水平高出其他方式喂養的1倍以上。這個時期只要供給母體足夠的碘,嬰幼兒就不會發生碘缺乏。哺乳期婦女每天至少要攝入200μg碘,才能保證母嬰兩人的碘需要量,有效地預防碘缺乏對母嬰的危害。
專家:一提到碘,就會讓人聯想到人體器官——甲狀腺,而在很多山西人心中有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即與甲狀腺有關的病,都應該“多吃海帶、紫菜”,這其實是一種錯誤觀念。甲狀腺出了問題,多吃富含碘的食物未必有幫助,一些情況下反而會加重病情,遇到甲狀腺疾病,應當盡快就醫才是良策。
同時,有些了解到碘攝入不足會影響胎兒發育的孕婦,在孕期會多吃海產品,雖然碘對胎兒發育很重要,但若過量攝入,也是不可取的。目前食物補碘已可達到需求,孕婦無須為此再刻意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