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
福地沈陽,地靈人杰,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有著“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的美稱。不同時代的沈陽承載了不同的時代內涵,如今的沈陽是遼寧省省會,東北地區第一大城市,是振興東北的領軍者。
回眸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就將航空事業的發展擺在了重要位置。1952年4月,中央政府決定在沈陽開辦一所航空學校,使之成為航空航天部直屬的六所本科航空院校之一,同年,確定其校名為沈陽航空工業學校,2010年3月更名為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下簡稱“沈航”)是一所以航空宇航為特色,以工學為主,工學、理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現為遼寧省人民政府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建設高校,是空軍依托培養后備軍官的全國18所地方院校之一,是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并已成為“國防科技人才培養基地”“遼寧老工業振興人才培養基地”和“空軍后備軍官培養基地”。
在60年的辦學歷程中,一代代沈航人秉承“心系祖國,崇尚嚴謹,堅毅求實,激情進取”為基本內容的航空航天精神,為國家航空航天等國防工業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了各類畢業生,為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沈航教師們用行動詮釋著師者的使命,更名后的沈航更涌現出一大批杰出教師。2010年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楊鳳田擔任沈航校長,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每年出資1000萬元支持沈航國防重點實驗室的研發、國防重點學科的建設以及開展航空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等,從此,該公司也成為沈航學子重要的實習基地和就業單位。企業走進學校,沈航給了同學們一個絕無僅有的實操實戰機會。
在致力學術研究的同時,沈航人還以自己的愛心溫暖著世界。2012年8月8日,沈航設計藝術學院教師陳晗,在全透明的封閉條件下獨立作畫21天并將之進行慈善義賣,所獲善款全部用以捐贈貧苦山區的孩子,他用自身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并喚起更多人行動起來關心教育、傳播愛心。
山高人為峰,海闊心無界。更名之后的沈航,在招生規模、學科建設、師資隊伍等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隨著生源質量的大幅提高,教學相長、師生互動,成功地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專業課的興趣。
2010年沈航成功更名大學,大學英文名稱的翻譯并未沿用北航Beihang University (BUAA),或者南航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UAA)的傳統翻譯方式,而是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來翻譯校名,最終確定了現在我們熟悉的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SAU)。
走過一個甲子的光陰,伴隨學校更名的華麗蛻變,一代代執著的沈航人,用頑強的毅力、勤奮的汗水書寫著沈航輝煌的篇章,也期待著更多的同學加入到沈航的隊伍,共同開拓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