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
在職場上我們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三十歲以前很多女性的發展速度都不亞于同齡男性,
可三十歲以后,明顯后勁不足;
某些女性有優勢的職業,譬如公關業、獵頭業,中低層都是女性,
然而最高層卻是男性……
到底是什么讓女性的職場之路如此艱難呢?
生理篇:減少公司損失
案例1安娜一直從事建筑結構設計工作,可是她希望多與外界接觸,去管理項目。人事經理告訴她,女性在外地的生活確實有諸多不便,而女性也經常找各種原因拒絕參加異地的長期項目,以至于影響項目的正常運作及公司人手的合理調配。所以現在施工與項目管理之類的職位,公司一律只招聘男性。
案例2一個獵頭顧問推薦杰西卡去應聘一個心儀已久的工作。三輪面試大家相談甚歡,但結果招聘方卻錄取了另一名候選人。原因是杰西卡近三十歲了,已婚未育,公司害怕她上不了多久班就去生小孩了。
案例3格瑞斯是某財富500強公司上海代表處的財務主管,休完四個月產假回來后,公司里已經沒有她的職位了。老板為她考慮了一個新的職位:行政主管。對格瑞斯來說,無疑是變相逼她離開——行政主管和她的工作經驗及職業規劃相差太遠了。
點評
我們應該正視事實:女性某些性別上的特點,譬如懷孕生育、不方便長期駐守工地等確實會給公司造成一定的損失。但損失有多有少,既可客觀評定也可由你的老板主觀判斷。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兩點入手:
1.宏觀上,在做職業規劃時考慮到性別因素。
在確定職業方向時,你應該對典型職業的工作內容與要求有所了解。譬如建筑業女性的發展空間很有限,銷售、采購等職業需要經常出差。
女性要選擇合適的時候懷孕生育:你剛進入一家公司或者晉升不久就生小孩,公司與老板肯定不樂意;你在某個職位上做了一段時間,工作都理順了,可以考慮懷孕生育;如果你未來幾年有生小孩的打算,在找新工作時可以選擇一些企業文化比較溫和穩定的公司。如案例中的杰西卡,她應該很明確地讓招聘方知道她未來幾年內沒有生育計劃,或者在現有的公司生完小孩再去找新工作。
2.微觀上,加強與老板的溝通。
很多時候,你懷孕生育期間給公司造成的損失,其實都是由老板主觀判斷的,所以多與老板溝通,獲得他的理解與支持至關重要。
社會角色篇:辨別性別社會
案例1冬娜在一家獵頭公司做調研員,可以認識眾多青年才俊。冬娜希望從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于是在化妝打扮、與候選人保持良好的關系上頗為費神,以致工作業績不理想,合同到期后公司沒有再和她續約。
案例2海倫是上海一所大學的應屆碩士生,導師希望她繼續讀博,可她卻因為社會上流傳著“世界上有三種人:男人、女人、女博士”,害怕女博士的頭銜會讓她減少找到男朋友與丈夫的機會。
案例3年近三十的瑞貝卡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銷售主管,不想再從事銷售工作。她覺得換一份輕松一點的職業,有利于她解決終身大事。
案例4貝蒂是一家廣告公司的銷售員,業績一直位列三甲。可是自從她生完小孩回來后,工作沒有原來積極了,每天掛念著小孩,業績直線下滑。
點評
發展心理學認為,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方式及期望上有不同的要求,小到言談舉止、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大到家庭分工、社會分工,會形成一套男女性別有意無意遵守的刻板性別模式。
人成長的過程,是一個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就像法國著名作家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寫:“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不自覺中,我們會遵循很多的性別要求。譬如很多女性覺得“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所以她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太高的期望,不會在工作上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
然而,并非所有的性別社會化要求都是合理的。沒有事實表明女博士嫁不出去,文秘比銷售容易找老公,高薪高職的女性家庭就一定不幸福。
有些女性會為了人生的大目標一定程度地犧牲自己的事業,因為并不是每個女性都要做事業有成的女強人,你可以選擇輕松安逸的工作。規劃自己的職業時少一些非理性的女性性別角色要求,因為嫁個好老公是需要運氣的,但職業生涯很大程度上卻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能力篇:改變思維模式
案例1王馨是一家耐用消費品公司的市場經理。公司將要提拔一位營銷副總,她認為非己莫屬。結果,公司的銷售經理葉磊獲得了這個職位。王馨頗為郁悶與不滿,在工作中也有所流露。一天,總經理找王馨談話,開誠布公地說了公司選擇葉磊的理由。營銷副總和市場經理這兩個職位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前者是決策層,后者是執行層。決策層需要敏銳的商業觸覺和良好的判斷能力,在這方面葉磊比較出色。王馨的強項是落實執行既定目標。
案例2曉暉最近想換工作。除了想回上海外,還有一個原因——他覺得化妝品公司的女性下屬太多,管理起來太累。對這些女下屬,即便是正常的績效考核、批評表揚也會引起不必要的紛爭。你批評一個人,她會覺得你在針對她;如果表揚一個人,這個人很快就會被團隊中的其他女性孤立。
點評
誠如案例1中的總經理所說,決策層需要敏銳的商業觸覺和良好的判斷能力。它們建立在經濟、管理等信息與知識的長期積累上,需要了解很多非專業知識,譬如宏觀經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張國華曾說:“在企業中層的職業經理人,如果密切關注宏觀經濟的變化,不斷地提升自己對宏觀經濟的敏感度和理解,對他將來的職業發展是非常有價值的。”
男女的興趣有顯著的差別。工作之余,大部分女性都會關注時尚、化妝、衣食住行等,男性則會更多地留意經濟、管理等信息與知識。所以,如果女性想做到企業的高層,或許從你步入職場的第一天起就要開始儲備你的經濟、管理知識,培養你的商業觸覺。這些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讀個MBA、看幾本商業書籍就可以速成的。
案例2中的問題或許與女性比較感性有關,考慮問題不是從工作本身出發,傾向于對人不對事,女性之間更容易攀比……以上的思維模式,會阻礙女性在職場前進的步伐,而不合理的信念會束縛人的情緒與行動。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斯認為,個體對某件事的解釋、評價、信念,會引發人正面或負面的情緒,這種情緒會驅使個體采取趨避反應。要調整消極情緒,改變不合理的行為方式,首先應以事實為依據,糾正不合理的信念,以合理的信念引導出積極的情緒與有效的行為方式。
譬如你期望的加薪與升職落空了,你公然表示不高興、工作中處處找碴兒,甚至一氣之下辭職,這都不是上策。因為這樣做不僅沒有解決問題,相反你的利益也受到了損害。比較理智的做法是首先要接受事實,其次要分析結果產生的原因,最后才是擬定并執行有針對性的行動。很多時候困擾來自你自身的不合理信念。仔細分析原因后再采取行動,譬如與老板溝通,另謀高就等。
職業女性如果能夠克服生理特點帶來的不便,突破傳統的社會角色定位,改變一些固有的興趣與思維模式,相信職場的路途會順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