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祖相
(本文系重慶市農業委員會夏祖相主任在“柑桔產業結構優化研討會暨中國柑桔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上的講話,本刊有刪改)。 ■
【導讀】 重慶三峽庫區冬季無凍害,又無柑桔檢疫性病蟲害,是世界柑桔生產最適宜地區之一。柑桔產業發展是解決重慶庫區“三農”問題的關鍵,是確保庫區長治久安的國家戰略。重慶直轄以來,柑桔產業發展受到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育苗水平顯著提升,加工能力得到增強,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重慶市有2 000多年的柑桔栽培歷史,是世界柑桔生產最適宜地區之一。重慶市屬丘陵地帶,土壤系紫色土,富含磷鉀,三峽庫區400 m以下柑桔主產區年均氣溫18~20℃,年日照1 200~1 600小時,年降雨量1 100~1 300 mm,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長,冬季無凍害,無檢疫性病蟲害,果實能在樹上安全越冬,非常適宜晚熟柑桔生長,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能大規模生產晚熟柑桔的產區。全市各個區縣都有種植柑桔的傳統。截至2011年,全市柑桔面積達16萬hm2,產量185萬t,綜合產值超100億元,重點生產區域集中分布在三峽庫區的奉節、萬州、忠縣、開縣、云陽等沿江區(縣),其面積和產量占全市柑桔的70%以上,相關從業人員近百萬人。
經過多年的努力,重慶市柑桔產業發展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
一是品種結構得到優化。近幾年來,重慶市加大了以發展晚熟鮮食和加工品種為突破口的柑桔品種結構調整力度,重點發展晚熟鮮食品種和加工品種,使早、中、晚熟柑桔比例由之前的3︰82︰15調整到現在的6︰67︰27,鮮食與加工柑桔品種結構從之前的8︰2調整到現在的6︰4;初步形成了3個柑桔產業帶,即:萬州、開縣、云陽、奉節、巫山等地5.33萬hm2晚熟鮮銷柑桔生產基地,環長壽湖1.33萬hm2晚熟柑桔生產與景觀基地,以及以忠縣為主,萬州、開縣、長壽為輔的6.67萬hm2加工柑桔基地。
二是育苗水平得到提升。全市已建成了國家柑桔苗木脫毒中心和一級采穗圃,2個二級采穗圃,11個現代化柑桔育苗基地,建成了國內首個柑桔無病毒良種三級繁育體系,保證了柑桔種苗的純正和質量安全,容器苗年繁育能力超過1 500萬株,年接芽生產能力在1 200萬個以上,柑桔無病毒容器苗技術已在全市普及應用。
三是加工能力得到增強。引進和培育了美國博富文柑桔公司、三峽建設集團、重慶尚蔬坊果蔬飲品公司、北京匯源集團、福建天邦公司等橙汁加工企業,以及澳門恒河果業公司等果實商品化處理與營銷企業。已建成橙汁加工廠5家,橙汁加工及果實商品化年處理能力達到100萬t,其中,三峽建設集團生產的派森百NFC速凍橙汁填補了國內空白。
四是安全屏障得到鞏固。在國家農業部的支持下,重慶市建設了全國首個柑桔非疫區,制訂了《重慶市柑桔非疫區建設與管理辦法》地方法規,建立了市、縣、鄉、點不同級別的立體式疫情監測監控點與公路、市場、碼頭、車站疫情檢查站相結合的全方位疫情防控體系,成立了柑桔疫情監控應急撲滅中心和分中心,13個縣級疫情監測防控站,173個鄉鎮疫情監控點,3 300個疫情監測點和50個柑桔疫情檢查站,有效隔阻了檢疫性病蟲害對重慶柑桔的威脅與影響,確保柑桔產區“一方凈土”。
重慶市歷屆政府對柑桔產業的發展極為重視,其原因在于柑桔產業對于重慶農村經濟,特別是庫區發展有著非常特殊的重要作用。首先,三峽庫區是我國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人口基數是我國同類丘陵地區的4倍,人口與耕地面積、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十分突出。其次,重慶柑桔重點生產區域集中分布在三峽庫區的奉節、萬州、忠縣、開縣、云陽等沿江區縣,其面積和產量占全市柑桔的70%以上,庫區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主要來自于柑桔。而柑桔產業以其較高的經濟效益、顯著的生態保護功能、廣泛的就業增收效果,可有效解決庫區生態安全建設和移民增收致富的矛盾,是庫區不可替代的農業優勢產業。因此,柑桔產業發展是解決重慶庫區“三農”問題的關鍵,是確保庫區長治久安的國家戰略。
為此,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關心重慶柑桔產業發展。溫家寶總理在2006和2008年兩次考察重慶柑桔后,簽批了農業部《關于扶持重慶三峽庫區柑桔的意見》,對重慶柑桔種苗直補和非疫區建設進行了大力扶持。2009年國務院3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支持重慶柑桔產業發展,繼續實施柑桔種苗直補”的重大舉措。同時,重慶柑桔還是國務院三建委三峽庫區四大重點扶持產業之一,并確定為構建和諧三峽、綠色三峽的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
為保證柑桔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從發展思路、技術儲備、能力建設、資金投入、建園機制、苗木統供、果園管護、市場拓展等方面,重慶市出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保障機制和調控措施。
優化產業結構,明確發展方向。利用重慶冬季無凍害和適合甜橙生產的優勢條件,經過充分論證,提出了“晚熟與加工并重”,走錯季上市和延伸產業鏈條之路,以“三季有鮮果、八個月能加工”作為結構調整目標。鮮食柑桔發展做到“不與兩湖搶早,不與贛南爭中,差異化發展”,重點發展2—6月成熟上市的晚熟柑桔,緩解全國柑桔集中上市出現的“賣難”和國內大宗新鮮水果周年供應不均衡格局。為了落實政府確定的柑桔產業發展方向,我們從種苗補貼上采取了調控,即新建果園必須是晚熟鮮食品種和加工品種才能享受政府補貼。
加強能力建設,夯實產業基礎。一是加強柑桔科技投入。圍繞重慶柑桔產業發展方向,我們重點從品種、栽培技術以及疫病控制等方面加強對柑桔科技的投入,選育出了奉節晚橙、晚錦橙、紅翠一號、開縣春橙和塔羅科血橙新系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晚熟柑桔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篩選出適合三峽庫區發展的鮑威爾、班菲爾、紅肉、晚棱、夏金等晚熟臍橙,奧林達和德塔夏橙,以及W·默科特、沃柑雜柑等晚熟柑桔品種。目前,全市早、中、晚熟和鮮銷、加工柑桔品種配套齊全,基本形成了一年三季有鮮果的品種格局,并針對晚熟柑桔的發展形成了一整套促花、保果、防凍、施肥等高產豐產栽培技術,柑桔冷鏈保鮮技術、加工技術、桔渣無害化處理技術以及柑桔疫病控制技術。二是建設三級無病毒種苗良繁體系。柑桔種苗實現全市范圍統一供應,從源頭上預防種苗的亂調濫引,控制疫病的發生,同時降低農民種植成本。三是加強果業推廣體系建設??h里有果技站,部分區縣還設立了果業局,在重點區縣的鄉鎮都設有果技站,并有品種示范園和試驗基地。
整合部門資金,柑桔投入多元化。按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則,全市成立了柑桔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整合了農綜、國土、扶貧、移民、林業等部門資金和力量,市領導小組每年把0.8萬 hm2的建園任務下達給市級相關部門,由有關部門負責完成,市柑桔辦對部門果園進行統一驗收,形成了基礎建設圍繞柑桔轉、涉農資金圍繞柑桔投、部門工作圍繞柑桔做的良好發展氛圍,為重慶柑桔建園提供了資金整合的平臺,有效解決了制約柑桔基地建設的資金瓶頸。2011年,重慶市政府又將柑桔發展納入了綠化長江重慶行動建設項目,從2011—2013年,3年整合資金 23億元, 共發展柑桔6.67萬hm2,每667 m2補貼2 000元。同時,對計劃內發展的柑桔種苗進行種苗補助,達標的無病毒容器苗政府給予6元/株的種苗直補。為了緩解育苗企業的育苗周轉資金和龍頭企業果園管護資金的壓力,重慶市農業委員會專門成立了重慶市農業擔保公司,加大柑桔擔保融資力度,在柑桔建園、前期管護、柑桔育苗、果品收購等方面提供擔保服務,近幾年來為全市柑桔融資擔保30億元以上。優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投入重慶柑桔產業。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重慶市每年投入柑桔方面的社會資本在4億元以上。
創新建園機制,做大柑桔基地。在果園建設上,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合作社建園。從建園、管護到后期的經營,都交由當地的柑桔合作社。這是一種成本最低又非常健康的發展機制,桔農責權利不分家,從一開始就盡心盡力,積極性高,真正做到誰投資、誰建園、誰受益。二是專業造林公司建園。按柑桔標準果園建設規范,在農業部門的技術指導下,由專業造林公司通過工程機械對種植地塊進行改土,開挖定植穴,進行定植,并承包3年的幼樹管護,保證幼樹成活,3年后通過驗收,再將果園交給柑桔合作經濟組織或農戶管理。這樣做的優點在于專業的造林公司技術成熟、設施完備、資金充足,前3年統一管護技術比較容易到位。三是業主建園。從建園、管護到后期經營等,整個交給大業主或大型龍頭企業,如澳門恒河果業集團、美國博富文柑桔公司等。大業主、大型龍頭企業資金雄厚,果園標準化、規模化程度高,技術能力和經營能力強,有很強的示范與帶動作用。目前全市已有業主流轉土地經營上萬畝以上的柑桔果園,但必須注意規模適度,預防貪多求大、盲目擴張,切實降低資金壓力與融資風險。四是園區式建園。由政府對園區土地統一流轉,園區統一支付農民土地租金,然后園區再向果園業主收取,減少了農民和柑桔種植業主的后顧之憂。政府對園區進行統一規劃,投資建設路、溝、渠等基礎設施,并規劃好作物布局,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城市資本發展柑桔,是一種見效快、示范性強,又有利于發展休閑農業的建園模式。如重慶現代長壽農業園區,目前已發展晚熟柑桔0.3萬hm2。五是股份合作制建園。龍頭企業出資,農民出土地,按6︰4或5︰5的股份比例建立合作制農場,果園由龍頭企業負責建設,由龍頭企業提供農資并負責果園管護;農民在果園務工,由龍頭企業支付報酬,但龍頭企業不支付土地租金,果園投產后按上述比例進行收益分配。

提供社會化服務,提高管護水平。針對當前農村果樹生產單元小、農民外出務工多、幼樹管護差、果園管護不到位等現象,近幾年我們對果園管護機制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比較有成效的是果園“托管”機制。在土地承包關系不變的情況下,果園日常管護工作交給第三方代為管理,用合同方式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責任和收益分配?!肮麍@托管”提供四個方面的服務內容:一是供應種苗、化肥和農藥等各種農資產品,價格低于市場價,并保證優質,出現問題要負責賠償;二是提供嫁接、修剪、施肥、保果、澆水和噴藥等各種農業生產勞動服務,價格一般低于市場價;三是提供植保、栽培和土肥等各種農業技術培訓、指導與現場診斷等技術服務;四是協助銷售或訂單回收農產品,價格高于市場價?!肮麍@托管”共設計了 “半托”、“全托”和“次票”3 種類型的服務模式,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服務要求。
積極試點探索,防范產業風險。在風險保障上,我們試點推行了柑桔政策性農業保險,對種植柑桔的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在不同的柑桔種植區分別進行試點。各級財政對于自愿申請參加柑桔保險的經營主體,每667 m2按1 000元的保險額投保,按2%的保險費計,每667 m2需繳納保險費20元,市財政給予70%的保險費補貼,投保業主每667 m2果園實際只需交納保費6元,有效降低了果農柑桔生產經營的自然災害風險。
推介公共品牌,冷鏈確保真“鮮”。一是大力創建重慶柑桔品牌。2009年,重慶市政府斥資1 000萬元用于重慶柑桔品牌打造,由著名攝影師趙曉時指導拍攝的重慶柑桔廣告片已在中央電視臺、重慶衛視和鳳凰衛視等向全球播放;重慶柑桔LOGO標志形象系統開始在重慶柑桔產品中全面應用,重慶柑桔品牌整合工作也正在積極進行中;結合區域人文旅游資源,注入重慶柑桔文化,升級優化現有柑桔包裝,設計開發了不同規格、不同檔次的包裝;組織開展 “萬名記者桔鄉行”、“山青水碧桔農笑——綠化長江柑桔帶建設紀實采風”等活動,邀請各大媒體深入柑桔基地,回應桔農心聲,大力宣傳三峽庫區柑桔產業發展,不斷提升重慶柑桔影響力。二是冷鏈物流建設。晚熟柑桔成熟上市時期正值春夏季節,氣溫較高,普通方式運銷柑桔腐損嚴重。為此,重慶市安排了3 600萬元專項資金,按每噸冷庫1 000元的標準,對產地冷庫和大型周轉冷庫建設進行了補助。
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產業功能。一是與生態旅游相結合。通過調整思路、規劃定位、政策引導和節會示范等措施,各地積極挖掘柑桔創意文化,使柑桔產業逐步發展成為集采摘體驗、觀光休閑、文化傳承、餐飲服務、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產業,“中國橙都”、“柑桔科技城”、“三峽桔海”、 古紅桔主題公園、長壽湖晚熟柑桔景觀帶以及建設中的“玫瑰香橙主題公園”等以柑桔為載體的創意休閑產業,實現了柑桔與文化、旅游與自然資源保護的有機結合,延伸了柑桔產業鏈條,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二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堅持柑桔產業與基礎設施建設相統籌,與新農村建設相統籌,以標準化柑桔園區為平臺,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設備,結合重慶推行的地票制度,大力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和農房風貌改造,推進新農村建設。三是與城鎮化推進相結合。業主種植晚熟柑桔是全市流轉土地的主要用途之一。通過土地流轉,很多農民從土地中解脫出來,實現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向農村二三產業和桔園產業工人方向的合理轉移,也使轉移出來的農民有了一份穩定的財產性收入,對全市戶籍制改革、農民“轉戶”和城鎮化進程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