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亞祥
【導讀】 根據2011年申城水果銷售形勢和趨勢,結合從全國有關水果主產區了解到的情況綜合分析,2012年上海水果市場銷售總體價格走高已成必然,一般水果同比高出5%左右,個別水果可高出25%~30%。
根據2011年申城水果銷售形勢和趨勢,結合從全國有關水果主產區了解到的情況綜合分析,2012年上海水果市場供給與銷售注定又是不尋常的一年。新年開始,早春時節的倒春寒和連續陰雨就給上海果市來了個 “下馬威”,在各地水果生產受到影響的同時,市場供應必將受到牽連,就連常規水果銷售也是出奇地“冷清”,而市場價格卻異常走高。從最近消費市場價格反映出來的情況看,雖然市場上大多數果品滯銷或者說銷量不大,但受其他農副產品價格處于高位的連帶影響,有些水果品種市場售價也是居高不下,比往年同期要高出許多。據此可以預測,2012年上海水果市場銷售總體價格走高已成必然,一般水果同比高出5%左右,個別水果可高出25%~30%。據上海果品行業協會初步預測,2012年因價格上漲因素,上海全市水果批發銷售額可望達到60億元,比上年凈增10億元,成交量在160萬t左右。其中,洋水果消費量將明顯下降,銷售比重由原來占滬市水果批發成交總量的12%~15%下降到10%以內;而一些高質量國產水果卻會出現價格上漲銷量增加的趨勢。
水果質量提高是上海人對水果消費有新需求的基礎。從2011年水果市場的銷售情況來看,國產“大路貨”水果如碭山梨、貢梨、伏蘋等基本上無銷路,而高品質優質果卻受到了歡迎。滬上最大的水果集散中心——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和上海山華果品市場披露的信息表明,過去這兩個市場只銷售中低檔水果,如今中檔以上水果占據市場銷售主流,高檔的國產水果已經成為市場的寵兒,如價格昂貴的冬棗、青棗、沙糖桔、貢柑、橄欖、雪蓮果和蓮霧等,當季時節特別好銷。上海果品配送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振安說,現在的水果銷售已從過去的街頭巷尾的零售店過渡到了去環境好、設施齊全的超市、大賣場這樣的層面,超市、大賣場在水果銷售中起到了晴雨表的作用。肖振安認為,過去一年上海果品配送有限公司配往超市、大賣場的水果檔次已經有了很大提升,以往配送出去的主要是些中低檔水果,現在是中高檔水果占主導地位,因為超市的經營環境好、人氣旺、客流量多,一下子提升了經營檔次,使得水果經營躍上了一個新臺階。上海果品商業行業協會的信息表明,上海水果市場一年四季瓜果飄香,而且所有品種應有盡有,銷售連年有亮點。這除了上海人消費能力提升外,還在于上海有一支高素質、拉得出、打得響的職工隊伍活躍在水果營銷第一線,更在于廣大果品營銷人員熱愛本職工作,積極宣傳、引導水果消費得法。這一方面確保了上海水果市場的平穩供應,另一方面又做好了上海服務“三農”、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的大文章。
上海水果市場供應一年四季不斷檔。一些過去并不多見的水果品種,如今已是司空見慣,特別是近年來在上海市供銷合作總社的主導下,高質量的臺灣水果開始頻頻亮相申城,拉動了兩岸之間果業界人士的往來,給上海水果市場注入了勃勃生機,也改變了不少消費者囤積消費、只求價廉的陳舊觀念。常年跟超市打交道的上海市勞動模范周小琴深有體會地說:“過去送超市、大賣場的水果總有點縮手縮腳,以中低檔為主,怕價高了賣不掉;現在可不同了,品種新、高質量的水果,價格高點卻是十分走俏,其中臺灣水果入滬受到消費者追捧就是最好的證明。”
對于2012年的上海水果市場銷售,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根據上海人的消費習慣,以及上海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吸引諸多外來人員的入駐,名、特、優、新、奇水果依舊會成為上海果市的首選品種,特別是早春時節與之后的清明節以及中秋節后的秋收季節,水果供應與銷售會迎來一個個小高潮。因此,這些時段,高質量的水果尤為受寵。行家預測,2012年上海市場水果價格將會在2011年的基礎上上漲5%左右。其中,滬郊地產早熟草莓、奉賢莊行早熟蜜梨、南匯水蜜桃等水果,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有望呈現出暢銷的態勢,價格也將看漲。全市水果總銷量將達到160萬t左右,其中,高檔水果將成為市民消費的熱點。
2012年滬郊水果生產繼續呈現穩步發展的良好勢頭。據上海市農業委員會種植業辦公室的信息,截至2011年底,上海現有果樹面積2.03萬hm2,西甜瓜面積約1.60萬hm2,預計滬郊2012年水果總產量(含西甜瓜)將達到100萬t以上。

從全國來看,全國水果生產將在“十一五”期間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繼續保持持續穩定發展的態勢。“十一五”期間,我國果品年產量從7 000萬t多增加到2011年的 1.2億t(全球果品產量為7億t),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這是因為“十一五”初期我國種植的果樹陸續投產,逐漸進入“盛果期”;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一些地區將因地制宜增加果樹種植面積,因此,今后幾年全國果品產量將繼續呈現逐年增長趨勢,預計每年增加5%左右,即每年約增產300萬t。分品種看,蘋果、柑桔、梨等大宗品種生產比較穩定,增產幅度較小;而香蕉、葡萄、杧果、荔枝、菠蘿、水蜜桃、獼猴桃、紅棗、柿、枇杷、藍莓和火龍果等小水果品種增產幅度稍大,將為市場提供更加多樣化的貨源。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水果生產以市場為導向。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之我國加入WTO以后,國內、國際市場對我國水果品質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國果品行業將把提高水果質量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從生產到流通,采取多種措施來提高水果品質,以提高我國水果的市場競爭力。
筆者從上海市農林部門獲悉,為了讓廣大消費者吃到安全優質的放心水果,一個旨在以提升品質為前提的“安全優質信得過果園”評選活動從2012年3月份起已在滬郊果園全面展開。作為滬產水果精細化發展的重頭戲,農林部門將在滬郊現有柑桔、桃、葡萄、梨等“四大花旦”的基礎上,增加櫻桃、獼猴桃、藍莓和鮮食棗等“四小花旦”,以確保市場有豐富的高品質水果供應。
上海雖然不盛產水果,但上海人水果消費特色鮮明在全國是出了名的。按照上海人的消費水平,發展精品水果是方向,目前上海已基本形成了南匯水蜜桃、馬陸葡萄、倉橋水晶梨、崇明柑桔、奉賢黃桃、金山蟠桃、莊行蜜梨等眾多區域特色精品水果,不僅豐富了市民的餐桌,也成為滬郊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統計顯示,2011年上海地產桃售價平均上漲5%,地產柑桔、葡萄和梨價格漲幅達30%左右,地產藍莓、櫻桃等近年興起的小水果附加值更高,售價平均漲幅更是高達140%。
上海市林業總站站長朱建華表示,以往水果種植人們注重的是品種,各種評比也集中在 “個頭大不大”、“口味好不好”上;現在水果種植精細化,不能光看個體,更要講究整個果園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上海市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果品生產企業已有100多家,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有40多家,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的有10余家,還有9家生產企業的9個產品獲上海名牌水果稱號。在“信得過”果園評比活動中,光有這些榮譽稱號還不夠,生產企業還需要拿出完整的果實品質管理方案。據透露,“信得過”果園生產標準和監督檢查辦法均已出臺,入圍“信得過”生產基地須面對各項硬指標的嚴格考評,包括果園周圍是否有污染企業,果園土壤、水質是否達標等;果品生產也將通過檔案查詢、實地檢測、視頻監控等方式實行全程監管,嚴格控制果園殺菌劑、殺蟲劑及除草劑的使用。
據了解,在不斷推廣新技術,培育、引進新優品種,建立優質苗木繁育基地的同時,滬郊將把工作重點放在有機肥施用、果實套袋、病蟲害生物防治等方面,以便生產出更多優質安全放心的水果供廣大消費者選購。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上海作為全國特大城市對水果消費的導向作用更趨明顯,而市場消費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和高檔化,將直接影響水果生產的發展和變化,即水果生產的發展和變化將直接依賴于市場消費的發展和變化。因此,“十二五”期間隨著人們的需求變化,水果品種種植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在“大路貨”水果品種滯銷現象愈發突出的背景下,我國水果品種結構調整步伐將進一步加快,一些市場滯銷的品種種植面積將受到控制,一些受市場歡迎的品種種植面積將不斷擴大。特別是水果新品種的培育、引進進程將加快,從而加快水果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市場上供應的水果品種也將更加豐富多彩。
近年來,滬郊崇明縣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建設滬郊柑桔基地,從區域實際出發,確定逐年發展目標和開發重點,不斷優化水果品種結構,同時堅持連片開發建基地,大力培植發展專業大戶、專業村組、專業鄉鎮,走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帶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嘗試打造無核蜜桔、柑橙、金瓜和西甜瓜四大水果基地。滬郊各區縣瞄準市場,立足資源優勢,把水果作為興市富民的支柱產業,走科技發展之路,集中力量主攻草莓、蟠桃、月柿、藍莓、沙田柚、南匯水蜜桃為主的名特優水果,推進滬產水果上檔次、創名牌、出精品。為推行標準化生產,上海市農林部門將制訂《水果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等一系列標準,進一步推進水果生產標準化、加工現代化、產品品牌化,并加大實施力度,使全市水果統一標準組織生產,統一品牌對外宣傳,繼續創造條件爭取更多的滬郊水果品牌榮獲“上海市著名商標”。
上海是全國的上海,上海的水果供應主要還是靠全國各地的支持。因此,要繼續利用好以“果”為媒,以節促銷的有利時機,內壯產業,外樹形象,鼓勵具有區域特色的水果專業市場開展大貿易、發展大流通。
近年來,上海郊區與全國各地一樣,水果生產與市場不相適應的情況時有發生,表現為有些水果不適應市場銷售,農民賣果難、增產不增收等等。其原因就是果農生產規模小,管理水平低,信息不靈,銷售不暢,存在著“小生產、大市場”的矛盾。為了解決這種產銷之間的矛盾,近年來有的水果經營、加工企業在互利的基礎上,自愿與果農結成利益共同體,果農將果園作為企業的基地,并按企業的要求生產各種優質水果;企業則按協議價格負責收購果農基地生產的符合要求的優質水果,然后轉銷到各地市場或用于加工成果汁、果醬、罐頭等水果加工制品,形成了“公司(企業)+ 果農”或“公司 + 果農 + 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這種產業化經營模式較好地把生產和市場聯系起來,使果農生產的水果有銷路,使企業需要的貨源有保證,既解決了果農“賣難”問題,又保證了市場及加工原料的需求。因此,“十二五”期間,這種水果產業化經營將會在全國得到較快的普及與推廣,使水果產業化發展上升到一個新水平。
在經營過程中,上海各級政府將繼續要求產地和經銷商加大采后商品化處理力度,利用采后處理設備對水果進行清洗、打蠟、風干、分級,提高水果質量檔次。同時,利用更多新技術進行貯藏保鮮,提高水果保鮮質量。全市現有8萬t多冷藏庫用于貯藏水果,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且庫位利用率達到85%以上,為上海市場的水果吞吐保質起到了積極作用。除此之外,外地的一些氣調庫在貯藏當地水果的同時,也面向上海提供服務,這樣,上海果市基本上做到了貨源有保障。而全市500多家大中型商場建立了MIS系統,近千家連鎖超市、大賣場、便利店實現了計算機聯網管理,為全市水果貯藏保鮮和銷售提供了極大方便,既保證了經營上的靈活性,又使果品質量安全有了保障,質量的穩定性得到了加強。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水果批發市場有了長足發展,呑吐正常。目前,上海有各類水果批發市場130多家,除了相對集中、經營規模較大的上海山華果品批發市場、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外,近兩年又有擴大經營規模的上海江楊農產品批發市場、上海西郊國際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上海浦南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等加入到水果經營中來。申城水果批發市場已成為水果交易的主要場所,水果批發市場交易已成為水果流通的重要環節,并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其設施、管理及服務功能,因地制宜地對一些水果批發市場進行改建、擴建,增建必要的冷庫、交易廳、交易棚、結算室等經營服務設施;有的甚至還建立了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加強了批發市場的信息服務;有的水果經營企業還建有自己的水果生產基地,或與水果產區加強聯系和合作,共同建立水果生產基地,發展“訂單農業”,保證市場貨源;有的企業還開展了果品加工、配送業務,或自建連鎖店,擴大經營規模。
從鄰近的一些城市來看,南京、無錫、杭州、嘉興等城市在水果批發市場規劃布局方面邁出了堅定步伐,并已經成為行業典范。這些水果批發市場的共同特點是,在政府的重視和引導下,注重建設“高聚集、強輻射”現代化的水果物流體系,并按服務“三農”的標準,合理分配各個環節的利潤,分別制訂出不同的優惠政策,以完善交通、食宿、停車等生活配套設施作為解決經營者和長途運銷商后顧之憂的重點,使得水果經營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確。上海作為全國的金融中心和旅游城市,水果年消費量逐年攀升。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一些影響市容的老市場必將進行改造,新市場也將脫穎而出,此時最需要的就是新市場要有新面貌。因此,政府在水果市場布局上要超前謀劃,防止雜亂無序;商品經營劃歸行業協會,實行行業自律。
上海進出口水果貿易逐年擴大,目前從上海海關進口的洋水果已占整個華東地區進口水果的90%以上,上海已經成為全國進口水果的一個重要集散地。上海口岸是整個華東地區最大的水果進境口岸,進境水果量從2000年的2萬t余劇增至2011年的35萬 t,除了極少量的高檔水果依靠空運外,滬上大多數進口水果都從龍吳進口水果市場和新開設的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兩家辦理進口業務的窗口“登陸”。上海浦江海關龍吳監管科科長周東明透露,近年來從龍吳進口的水果報關單數量和冷凍集裝箱數量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8年龍吳水果市場進口水果只有2 000多個40尺(內容積為11.95 m×2.34 m×2.38 m)冷凍集裝箱,2009年這一數字增加到了3 000個,2010年為3 500個,2011年達到了4 800個。
就全國來說,隨著關稅的逐步降低以及受國家整個外貿政策的影響,總體趨勢是進口水果會呈逐年增加趨勢,但同時又受進口水果及國內供求影響。如國內一些主要品種如蘋果、柑桔、梨等,貨源充足,價格便宜,如進口同類水果價格偏高,在國內市場銷售不暢,則進口量將會減少;國內產量較少,市場貨源比較緊缺的品種,或一些反季節品種,如杧果、龍眼、榴蓮、布朗(李)、山竹、紅毛丹、火龍果、紅提、獼猴桃和檸檬等品種,其進口量將會有較大幅度增加。我國一些特產水果如紅棗、荔枝、枇杷、龍眼、板栗、哈密瓜等,出口優勢明顯,出口量有望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