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數字出版產物?
《光明日報》報道:出版業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持續不斷的數字革命浪潮,出版業會有怎樣的改變?大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數字出版。“我個人對數字出版有一點見解,認為數字出版是基于數字內容的一種服務,它應該順序滿足幾個層面。”新聞出版總署質檢中心的程曉龍指出,第一應滿足對內容的基本戰線和傳播;第二表現的手法應該是數字化;第三它應該有基于閱讀的數字化服務。“起碼要實現‘內容的保值和增值’兩種功能。”
果殼CEO姬十三提出:深度文字閱讀必將死去。“但是我們人類又需要深度的思考,所以我們可能需要另外一種產品,來幫助進行深度的思考,如果我愿意稱之為書的話,那么書不會死去。”
扎客副總裁屈辰晨在評價用戶需要什么樣的數字化閱讀時說,第一是真正的個性化用戶能夠準確把握精準的內容需求;第二是內容的高效提供;第三基于興趣愛好形成的內容。
“總體來看,未來的社會化閱讀一定是以讀者個人為中心,同時抓住內容本身的價值,這是唯一不變的,也是出版商在未來唯一能夠保留住的價值。”屈辰晨說。
民營書業求賢若渴
《中國新聞出版報》報道:“民營企業之間的競爭,分兩條戰線,明線是產品競爭,通過產品特色化、差異化,最大限度地搶占市場份額;暗線是人力資源的競爭,通過‘筑巢引風’和創新化的用人機制,搶占行業內為數不多的高端出版人才。”北京時代華語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大平一語直指目前我國民營企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得人才者,得天下。
隨著互聯網及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書業人才大量流向這些行業領域。尤其是近年來,許多民營企業有一半人才都流失到互聯網相關產業,“書業正在成為一個進入傳媒業的培訓基地。”華文天下楊文軒感嘆道。隨著數字出版行業的異軍突起,數字出版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凸顯,“數字出版教育明顯跟不上數字出版業發展的飛快步伐。人才短缺,培養滯后是不爭的事實,甚至與業界不同步,與數字出版產業嚴重脫節,造成人才和行業的落差、錯位和斷層。”雅昌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萬捷談到我國數字出版人才的現狀時說道。
倡導“全民閱讀”
《新華書目報》報道:要將經濟與文化充分結合,就要從讀書開始。知識和文化的重要來源就是讀書,倡導人們買書、讀書,從書中汲取文化營養,增長個人智慧,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讀書學習水平。文化發展不僅促進文化設施的建設完善,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因此開展讀書學習活動對全社會都具有更加實際的意義。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是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和新聞出版總署貫徹落實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的一項重要舉措。近年來政府部門也越來越多地鼓勵將文博會、圖書交易博覽會,甚至圖書訂貨會向全民開放。越來越多的大型圖書展會還按照現代出版發展趨勢分為紙質圖書展和數字圖書展,引領人們緊跟閱讀時代的步伐。
倡導全民閱讀,提升整體國民素質,推動經濟文化產業共同發展,需要摒棄短期內求效益,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短期業績指標的行為。我們期望的是,鼓勵和提倡全民閱讀不局限在某一場圖書盛宴上,而是有計劃、有組織地讓民眾將閱讀真正視為一種潮流,讓每一個人燃起閱讀的熱情,都“有時間”靜下心來輕撫一本書,嗅到那一縷清新的書香。
排行榜緣何老面孔居多?
《中國圖書商報》報道:針對老面孔長期占據排行榜的現象,人民出版社發行部副主任房憲鵬分析說,“作為常銷書中的暢銷書,好書經得住推敲和時間的考驗,這類書能長期位列榜單之內,除了出版社的長期營銷策略及渠道的支持配合外,更多的是得到了讀者受眾和市場的深度認可。所以品質才是保障。”而來自供應商的長期一致性營銷策略和渠道終端活動促銷也能拉動常銷品種圖書的銷售,也會帶動其出現突發性銷售而進入榜單的局面,這里邊是促銷的力量。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老面孔長期占據排行榜,或許折射出了出版業諸多隱憂甚至頑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總編輯郭力認為這種現象反映了出版業營銷的落后。她說,“現在渠道并不好做,地面店走下坡,展示書的平臺很少了。而網店展示的功能又不夠,這就導致知名作者的圖書長期火熱,形成了局限,一些很不錯的書卻賣不起來。所以現在做選題都強調賣點,并且是對發行和渠道有吸引力的賣點。”圖書產品去年達到了37萬個品種,更新速度絕對是過快,很多新品很難上榜。圖書品種不少,但是精品不多。經典書籍多年暢銷,越是排名靠前的,大家關注度越高,銷售自然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