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黨全國人民認真學習十八大政治報告并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時刻,山東煙臺大學葉峻教授及時推出了他集30年研究之“封刀”專著《社會生態學與協同發展論》一書(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以下簡稱《社生與協發》)。隨著該書的出版,一門新興學科“社會生態學”和一個新的發展理論“協同發展論”和讀者見面了;不僅如此,他還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論、認識論和世界觀,及其全新的科學視野與思維方式。初讀《社生與協發》一書,筆者感覺至少得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收獲與啟迪。
(一)所有人都生存在社會生態系統中。社會生態系統一般由社會生產群體、社會管理群體、社會敗壞群體、生存環境條件四個子系統及要素所組成。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構成社會生態系統的一分子即要素,誰也脫離不開這個系統而獨立生存。
(二)人類社會以社會生態系統為根基。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社會經濟是整個社會上層建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現在,社會生態研究揭示與闡明,社會經濟卻又以社會生態為最根本的基礎即根基。因為社會實踐充分展示并且證明,社會經濟的發生與發展,完全是由人類這個社會生態的主體與其環境客體所構成的社會生態系統的結構質量和功能效率直接決定的。正因為如此,社會經濟的生產、消費等基本環節,都離不開社會生態系統的支撐與制約。社會生態系統是整個人類社會大系統生存與發展的根基。顯然,無論是社會經濟還是社會政治,以及其他的社會存在,等等,倘若沒有了社會生態根基的話,它們都將成為無源之水或無本之木。不言而喻,社會生態根基論是對社會經濟基礎論這一唯物史觀原理的進一步豐富與深化,同時也是經濟基礎原理的與時俱進和時代創新。
(三)社會平等以社會生態平等為基礎。《社生與協發》一書指出,要實現社會平等,就必須首先確保與實現社會成員的社會生態平等;同樣,要保障社會成員的人權,也必須首先保障社會成員的社會生態權。近年來,黨和政府開始大抓全民就業,全民醫保,全民養老保險,全國義務教育,由此開始逐步地縮少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生態差距,從而也就向促進社會生態平等邁出了積極與可喜的步伐。
(四)必須從社會生態的根基著手解決各種社會問題。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我們一直都是從社會經濟出發,來討論與考察政治、法律等上層建筑中的各種社會問題。現在,社會生態學強調,必須從社會生態的根基上著手,來討論與考察社會經濟,然后再從社會生態及其經濟,進一步討論與考察社會政治、法律等所存在與發生的各種社會問題,這樣才能真正找準問題的癥結與根源,從而事半功倍地解決好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
(五)社會生態平衡實乃科學發展與和諧構建的基礎。《社生與協發》一書闡明,人類社會只有達到與保持了社會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優化,才能維持社會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與良性循環,同時也就避免其惡性運轉和惡性循環。此時,社會生態系統不僅結構功能優化,而且效率效益也最佳;表現在人際關系上即是誠信友愛,在社會治安上則是安定和諧,在物質生活上便是豐衣足食,等等,由此自然也就促成了科學發展與和諧構建。顯然,社會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和最優化,的確是人類社會實現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構的基礎。
(六)協同發展必將促進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貫徹落實。《社生與協發》一書成功運用當代系統科學的協同學理論,創造性地提出了人類社會協同發展的戰略理論構想。該書強調并且論證:為了確保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貫徹落實,就必須切實地實施協同發展的戰略方針。既要實施社會(人群)子系統、生態(環境)子系統、經濟(生產經營)子系統等的系統協同發展;也要實施各類系統空間地域分布的空間協同發展,還要實施各類系統時間區段系列的時間協同發展;等等眾多系統方面、各個空域方面和不同時段方面,全面持久地實施協同發展的戰略方針,由此必將極大的提高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質量、效率和水平。
人類目前正處于和自然界交流的關鍵時期,如何正確認識自然界。并處理好與自然界的關系,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探索去尋求最終的答案。
(作者系中央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