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到了談一談臺灣的Tazze讀冊生活網絡書店的時候了!
Tazze,是閩臺語“讀冊”的羅馬拼音,是博客來網絡書店創辦人張天立與統一超入主的博客來分手三年后,創辦的第二家網絡書店,公司的正式名稱為“學斯型數字營銷”,資本額6500萬元新臺幣,號稱第二代網絡書店,張天立持股過半。
如今,Tazze也算站穩腳步,其經營模式,更符合Web2.0的精神,融合了眾包、維基、長尾效應等理論的精髓,有別于過往的網絡書店。
圖書陳列模式
首先,Tazze最大的不同,當屬圖書陳列的模式。Tazze以封面圖檔為主,讓圖像作為版面的主要構成元素,與其他網絡書店以“文字/文案”作為主要版面構成的做法不同。
進入Tazze的主頁面,全部都是封面圖檔,文字只是輔助,似乎更符合圖象思考時代的使用需求。
其次,版面呈現方式干凈利落,沒有噦嗦不完的廣告文案或促銷商品,簡單干凈,全都是圖書封面。點擊喜歡的書籍封面,隨即可以進入商品頁。只有兩層的設定,可以省去多次點擊才能進入商品頁的困擾。
Tazze的主頁面更像博客,而非商一城。
當然,如此設計不是沒有缺點:可以呈現的書籍品項太少且過于集中在大出版社的重點新書,可供選擇的商品數量太少。
二手書
要說Tazze與其他網絡書店最大的不同,則是不只是賣新書、雜志,也賣二手書、回頭書和電子書。
Tazze從一上線開始,就推出二手書銷售服務,而且非常不一樣的是,建構了一套自動化的賣書流程,只要上網站登錄成為二手書銷售者,30本以下的書,可以透過便利超商郵寄到Tazze上架銷售,30本以上Tazze則會派專人來收書。
書籍的基本信息、書況、價格都由銷售者自定,Tazze只在成交后抽取固定百分比的費用。
根據筆者的觀察,二手書區中不乏當月新書,有些賣的比Tazze本身的新書還貴,似乎有人將此一平臺當作另類的新書曝光管道,不求能賣,只求露出。
消費者還可以透過系統公開征求二手書,常常看到許多熱門新書已經有許多二手征求,可見,Tazze的二手書區精準掌握住了不景氣時代圖書消費者的心,知道有很多人想買便宜貨。另外,原本的媒體公關書、印刷廠多余放印書似乎有一部分也流到這個平臺來銷售。還有一些二手書業者,借力使力,干脆把部分二手書拿到Tazze的二手書平臺來銷售。
這讓筆者想起亞馬遜。壯大后的亞馬遜,也開放自家的平臺讓其他同質商品的銷售者可以使用自家的平臺銷售產品,他們不在乎亞馬遜變成銷售平臺,因為提供平臺服務亞馬遜也可以賺錢,更何況更多人來使用亞馬遜,累積的會員數量越大,對亞馬遜的營運越有幫助。
Tazze之所以選擇以眾包方式經營二手書區塊,某種程度上應該也是為了擴大會員流量,Tazze的創辦人張天立不可能不了解亞馬遜的故事,也應該知道網絡商城最重要的是會員人數/規模,如何在落后博客來與其他網絡書店的情況下急起直追,開展其他網絡書店(商城)所沒有的服務是最好的選擇。
回頭書
銷售回頭書也是Tazze的一大創舉。臺灣的出版社每年固定都會舉辦回頭書清倉特惠活動,便宜出清那些從書店退回來、書況略有受損而無法再到新書書店銷售的商品,一來出清庫存,二來反饋讀者。往年誠品也會以舊拍、曬書節的活動來集體促銷回頭書,出版社也可能聯合起來一起舉辦回頭書展,但是畢竟都是書展活動型的銷售,Tazze則將回頭書的活動常態化,只要出版社有回頭書想出售,便可以進入此一區塊,消費者想要撿便宜,也可以到回頭書區晃晃。
電子書
最可惜的是電子書,雖然Tazze開賣電子書,而且恐怕是臺灣諸多銷售電子書的網絡商城中藏書最多的一家,但因為臺灣電子書產業一直做不起來,所以雖有電子書服務,銷售量卻難見起色。
不過,嚴格來說,電子書市場的開拓,需要強有力的網絡商城來主導。美國有蘋果商店與亞馬遜兩大網路商城主導,力推之下,漸有成效。臺灣則仍然各行其是,資源無法統一,而擁有最多資源最有能力做此布局的博客來網絡書店卻遲遲不見動靜,其他出版社們又難以團結聯合,加上臺灣民眾購買閱讀器與電子書的習慣仍然沒有建立,電子書的業績始終慘不忍睹,短時間內難以超越實體書。
未來會邁向復合式網絡商城嗎?
聽說Tazze上線半年后已經達到損益兩平,雖然目前的銷售能力與獲利狀況仍不明朗,不過,令人好奇的是,未來Tazze在書籍銷售部分站穩腳步后,是否會將商品觸角擴大到其他百貨商品?是否會引進其他高單價高毛利或者只需轉單無須付出其他成本的百貨商品來銷售?會否擴大成Pchome、Yahoo!或博客來般規模的網絡商城?如果會又將如何經營其網站?都很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