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歲末年初,新華社攝影部國際新聞編輯室、攝影部機動記者組,以及中國全球圖片總匯,各自陸續從一年來編發的國內外新聞攝影作品中評選出2011年度照片。獲獎作品分別出自新華社駐外記者和外籍雇員的自采國際照片、攝影部機動記者,以及中國全球圖片總匯遍布全國的上萬名簽約攝影師。近年來新華社大力加強攝影采編人員的職業化、國際化、品牌化、多媒體化、市場化建設,力求為用戶和讀者提供更好的內容和服務。這里選登其中的部分獲獎作品,希望讀者從中有所收獲。
(國際)重大與突發新聞類單幅一等獎
2011年12月17日,在埃及首都開羅,一名示威者向軍警投擲石塊。開羅16日發生的示威沖突已經導致8人死亡、317人受傷。 新華社發(納賽爾·努里攝)
(國際)重大與突發新聞類二等獎
2011年8月5日,在科特迪瓦經濟首都阿比讓,救援人員打撈交通事故的遇難者。 新華社記者丁海濤攝
(國際)重大與突發新聞類三等獎
2011年5月11日,一些無政府主義者在希臘首都雅典向警察投擲燃燒瓶,警察釋放催淚彈以驅散人群。 新華社發(馬里奧斯·羅洛斯攝)
(國際)新聞人物類一等獎
2011年7月4日,在泰國首都曼谷,候任泰國總理人選英拉·西那瓦(中)抵達新聞發布會現場。 新華社記者呂小煒攝
(國際)新聞人物類二等獎
2011年2月23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中)來到克里姆林宮旁的亞歷山大花園準備向無名烈士墓獻花。當日是俄羅斯的祖國保衛者日。 新華社記者魯金博攝
(國際)日常新聞類三等獎
2011年10月12日,在與泰國首都曼谷北部相鄰的巴吞他尼府三戈縣,一名老人正在自家門口等待救援。 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國際)日常新聞類三等獎
2011年4月2日,意大利羅馬納沃納廣場一場喧囂的反戰集會上,一個小姑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新華社記者王慶欽攝
(國際)文化經濟類二等獎
2011年4月9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市中心,身著牛仔褲的年輕人躺在街頭曬太陽。新華社記者武巍攝
(國際)年度專題類一等獎(組照選登)
在科特迪瓦阿比讓阿提埃克比貧民區生活的孩子,渴望擁有像樣一點的玩具。這是2011年8月16日拍攝的拼版照片,上圖為9歲女孩基度·瑪麗亞姆手中拿著她最喜愛的玩具。 下圖為她平時玩的玩具。新華社記者丁海濤攝
(國際)年度專題類二等獎(組照選登)
2011年9月30日,一名男子手扶寫有“Wake up”(意為醒來)字樣的標語牌坐在“占領華爾街”活動的大本營紐約祖科蒂公園內。2011年9月17日,“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在紐約爆發,聲稱代表99%普通民眾的示威者在華爾街附近集會、游行,抗議大公司無節制的貪婪、指責美國政府對少數金融機構的救助導致民眾陷入經濟困境。11月15日,紐約警方對祖科蒂公園進行夜間突擊清場后,該運動仍在各處小規模繼續。(照片為彩色轉黑白) 新華社記者申宏攝
(國際)年度專題類二等獎(組照選登)
2011年8月22日,在南蘇丹的小鎮庫達,一名從喀土穆返鄉的雙目失明老人由妻子牽引著行走在原野中。他們的返鄉難民身份剛剛得到認可,即將獲得建房材料。南蘇丹獨立后,自2010年10月以來,已有33萬南蘇丹人放棄了在蘇丹的生活,通過各種方式艱難返鄉,與這個初生之國一道開始新生。大規模的返鄉潮仍在繼續。 新華社記者吳曉凌攝
(國際)年度專題類三等獎(組照選登)
2011年12月13日,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埃爾帕索,瑞恩·貝爾維與家人回家。貝爾維一家有三個女兒,在瑞恩出征的日子里,妻子將9歲的大女兒送到密蘇里的親人家,獨自帶著兩個小女兒過活。“這是一條漫長的路,現在終于結束,不用再擔心了”。
當美國陸軍第一裝甲師第四旅的約250名官兵從伊拉克撤離,抵達美國得克薩斯州埃爾帕索布利斯堡基地。其中33歲的機械修理師、上士瑞恩·貝爾維結束了他第三次在伊拉克的駐守。10月2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美軍將在年底前全部撤離伊拉克,結束這場持續近9年的戰爭。9年的伊拉克戰爭已經奪去4400多名美軍士兵再次擁抱親人的機會。 新華社記者張軍攝
(國際)年度專題類三等獎(組照選登)
2011年11月21日,埃及開羅解放廣場旁的穆罕默德·馬哈茂德街,一名埃及青年在騷亂中誦讀《古蘭經》。當天,開羅示威者和軍警沖突仍在繼續,多人死傷。新華社記者韓沖攝
(機動記者)單幅優秀作品
2011年1月9日,在蘇丹首都喀土穆,一名男子投票后展示手指上的墨水印跡。根據蘇丹各方2002年達成的《全面和平協議》,蘇丹于1月9日舉行公投,以決定南部地區是否從蘇丹分離。 "" 新華社記者張傳奇攝
(機動記者)單幅優秀作品
2011年2月8日,在埃及首都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一名示威男子在裝甲車前祈禱。2011年1月初,埃及街頭開始發生大規模騷亂,執政近30年的穆巴拉克面臨巨大壓力。新華社記者徐金泉攝
(機動記者)單幅優秀作品
2011年3月15日,在日本大地震重災區宮城縣氣仙沼市,一位老人站在廢墟上。氣仙沼市是日本大地震距離震中最近的幾個城市之一,整個城市的三分之一被地震引發的大火焚毀。 新華社記者任正來攝
(機動記者)單幅優秀作品
2月9日,一名女士在北京地壇公園戴著面具幫朋友記錄活動參與者的信息。由我國一家知名婚戀交友網站組織的春節萬人相親會活動于2月3日至9日在此舉行,吸引了超過2.5萬人參加。"" 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機動記者)組照優秀作品(選登)
2011年10月18日,16歲的返鄉流浪女孩拉古爾(化名,前左)回身和伙伴們告別,在家人陪同下離開新疆莎車縣未成年人救助站。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救助管理辦公室負責人表示,新疆每年救助的流浪兒童在3000人左右,逾九成是被誘拐離家,大多為來自喀什、和田、阿克蘇等貧困地區的少數民族兒童。此前5年間,中央政府共下撥3460萬元資金,資助新疆新建15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增加了1533張床位。新疆還將投資新建流浪未成年人安置培訓中心,向返鄉青少年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新華社記者孟晨光攝
(機動記者)組照優秀作品(選登)
2011年7月1日,西藏拉薩墨竹工卡縣人民醫院產科醫生央宗(左二)來到門巴鄉牧區,對分娩后一周的產婦格桑進行回訪。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西藏自治區推出農牧區婦女可在縣級人民醫院免費產檢及分娩的政策,越來越多的藏族婦女選擇到醫院分娩。做了18年產科醫生的央宗說:“現在我們每天接生一兩個孩子很正常,多的時候一天接生6個……我很高興看到她們能安全分娩,因為每一個新生命,都是高原上的一個新希望。”新華社記者李穎攝
(機動記者)組照優秀作品(選登)
世界礬都的矽肺病人
歷經幾百年的粗放開采,溫州蒼南礬山鎮礬礦雞籠山開采區資源已近枯竭,留下腐蝕后慘淡的山體和一批老弱病殘的礦工。早年間“干式打眼”爆破,井下漫天粉塵,職工得矽肺病者眾多,高峰時達1100余人,至今存世仍有300余人,其中長期住院57人。矽肺病人幾乎生活不能自理,連洗臉洗腳都需要幫忙。 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機動記者)組照優秀作品(選登)
團圓有多遠
(上圖)陜西省靖邊縣席麻灣鄉,67歲的田云秀(左)和65歲的老伴劉德珍在村里的蕎麥地邊(2011年8月24日攝)。田云秀夫婦有6個孩子離開農村出去打工。 新華社記者劉杰攝
(下圖)在深圳市橫崗區一處出租屋,來自樂山市夾江縣歇馬鄉甘溪村的農民工張社貴(左一)、張建芳坐在兒女的照片旁(2011年12月11日攝)。看著照片中小女兒因頭部受傷纏上的繃帶,張建芳忍不住掉下眼淚。張社貴和張建芳2000年結婚,此前已各自在外打工多年。2001年他們帶著3個月大的孩子和老母親到深圳打工,9個月后由于經濟壓力大,老母親帶著孩子返回四川老家。由于回家過年花費太高,他們打工10年只回過4次老家,其中一次還是因為孩子得了重病而臨時請假。夫妻倆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周末還找了一份零工。新華社記者 劉杰 攝
(機動記者)組照優秀作品(選登)
北京最后一座公共澡堂
位于北京南苑棚戶區的南苑浴池原名“雙興堂”,由滿清鑲黃旗子弟王雙奎在1916年建立。1998年張揚電影《洗澡》便在這里實景拍攝,而該片劇照也被懸掛在墻壁上,成了浴池的活招牌。2004年,這里的新老板熊志忠按照老澡友建議重新修建了老式泡澡池,捅開蓋住休息大廳正中的PVC板,露出澡堂子正中的中式天窗, 6米高的挑空使這里敞亮又透氣。一池清水、24個廂座,澡客赤裸相見,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一起侃大山、下象棋、喝茶、抽煙、搓澡、修腳、拔火罐。熊志忠認為,除了價格便宜,自然光線和平等的社交活動才是雙興堂的主要文化內涵。 新華社記者王申 攝
(機動記者)組照優秀作品(選登)
7月13日,達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召開情況介紹會,總經理潘莊秀華(中)在會上哭訴其創業史,始終沒有正面回應在場消費者對其產品涉嫌偽造產地、存在產品質量問題的質疑,致使部分消費者憤怒離場,會議中途結束。 新華社記者李方宇 攝
(機動記者)單幅優秀作品
建筑·音符
新華社記者崔新鈺 攝
(圖片總匯)突發事件類二等獎
2011年5月26日拍攝的浙江松陽縣交通事故現場,農田里濃霧彌漫。當日凌晨5時35分許,在浙江松陽縣城附近一個路口發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輛裝滿液氮的槽罐車與一輛電動車相撞后翻入路邊農田,導致液氮泄漏并造成4人死亡。事故發生后,消防人員迅速趕赴現場救援,周邊村莊200多人被緊急疏散。(徐念龍 攝)
(圖片總匯)突發事件類三等獎
2011年8月7日早,在浙江臺州大麥嶼海域,救援人員駕駛救援船只靠近觸礁擱淺漁船施救。當日凌晨1點半左右,浙江溫嶺一艘約50米長的燈光捕漁船在歸途中觸礁擱淺。當地邊防派出所接到報警后,會同海事、漁政部門,組織開展海上聯合施救,擱淺漁船上的9名船員全部獲救。(林楚炳 攝)
(圖片總匯)突發事件類二等獎
2011年7月16日拍攝的中石油大連石化公司火災現場。當日14時25分,中國石油大連石化公司廠區內1000萬噸常減壓蒸餾裝置換熱器發生泄漏并引起大火。(呂文正 攝)
(圖片總匯)突發事件類三等獎
這是2011年7月24日航拍的事故救援現場。7月23日20時38分,甬溫線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車與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車發生追尾事故。(陳斌 攝)
(圖片總匯)自然環境類一等獎
2011年6月23日,在北京地鐵4號線陶然亭站內,人們在被雨水沖刷的臺階上行走。當日下午,北京遭遇強雷雨天氣,白晝如夜,給行人出行帶來不便。(楊迪 攝)
(圖片總匯)自然環境類二等獎
2011年6月16日凌晨,一只螳螂在“欣賞”月全食。當日凌晨,11年來持續時間最長和食分最大的月全食顯現,我國西部、西南部分地區可見全過程,其他地區可見不同程度的“帶食月落”。(徐勤濤 攝)
(圖片總匯)自然環境類三等獎
2011年8月6日,游客在杭州西湖白堤“抱團”抵擋風雨。當日下午,受強臺風“梅花”影響,杭州西湖驟降大雨,游客“抱團”躲避。(董旭明 攝)
(圖片總匯)經濟科技類一等獎
2011年1月21日,大型絞吸挖泥船在天津濱海新區南港工業區港區航道和港池展開疏浚作業。十余艘大型絞吸挖泥船晝夜在冰海工作,港區航道、港池挖泥結合吹填造陸工程竣工后,將為南港工業區提供809萬平方米的項目儲備用地,同時形成5萬噸級航道10公里,5000噸級航道9公里。(王廣榮 攝)
(圖片總匯)經濟科技類二等獎
2011年2月9日,眾多招工者在義烏人力資源市場舉牌招工。當日是春節長假后第一天,義烏本地及來自紹興、臺州、東陽、浦江等周邊縣市的數千企業由于工人短缺而不能開工或開工不足,因此紛紛抓緊時間舉牌招工。(張建成 攝)
(圖片總匯)經濟科技類三等獎
2011年2月19日,湖北超高壓輸變電公司宜昌輸電公司的電力質檢人員在空中徒步檢查三峽地下電站外送特高壓電流線路,檢查項目包括導線外層是否有劃痕、刮傷和斷股等問題。據了解,質檢人員腳下的電纜截面為500平方毫米,其中最低的電纜距離地面最近12米,最高的達800米,安檢人員每天需要在空中行走3.6公里。 (劉曙松 攝)
(圖片總匯)社會日常類三等獎
張文端老人坐在地上欣賞自己種的樹(2011年3月20日攝)。河北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高寨鎮張寨村的張文端今年83歲,15年前他看到村北邊一片十幾畝的大沙坑經常沙塵飛揚,便開始在這里挖井開溝,前后栽種柳樹4萬多棵。靠每年售賣成材柳樹的萬余元收益,他繼續種樹、養藕、養魚,種植石榴等果樹。張文端說,現在“睡覺都能笑醒了”。(傅新春 攝)
(圖片總匯)社會日常類一等獎
湖北省巴東縣清太坪鎮姜家灣教學點48歲的代課教師譚定才拄著雙拐給學生上課(2011年10月8日攝),這個教學點目前共有一、二年級學生18名。1983年,譚定才在村支書勸說下成為一名鄉村代課教師,工資從最初的39元到現在的每月500元,家里必須同時依靠每年養豬、養羊、種魔芋的四五千元收入,才能勉強維持生計。2005年,譚定才因過度勞累從自家平臺上摔下,由于經濟拮據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引發了下肢骨髓炎及一系列后遺癥,但他仍然拄著雙拐堅持到學校代課。可以坐著輪椅集中精力給孩子們上課,是他眼下最大的心愿。(楊順丕 攝)
(圖片總匯)社會日常類二等獎
2011年9月,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兩城鎮海邊,漁民踩著高蹺捕撈小蝦。踩著高蹺推網能到更深水面作業,捕撈到更多的小蝦。隨著海水養殖規模的擴大和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這項作業正淡出人們的視線。(陳為峰 攝)
(圖片總匯)社會日常類二等獎
2011年6月11日,在由青島開往菏澤的列車上,車廂內擁擠不堪,一位乘客爬上車座靠背小憩。2011年10月國家人口計生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流動人口總量達2.12億,“80后”正逐步成為主角。新生代農民工已占農民工整體的47.0%,平均受教育年限達9.8年,其中46.3%是產業工人,比老一代農民工高出10多個百分點。未來10年我國累計需轉移農村人口1億以上。(田衛濤 攝)
(圖片總匯)社會日常類三等獎
2011年6月22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在江西省九江縣城子鎮,農民扦插中稻秧苗的身影映在稻田的水面上(此圖編輯時平面翻轉180度)。(胡國林 攝)
(圖片總匯)文娛民俗類一等獎
2011年3月1日,江蘇省泰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將出土明代女尸抬出棺外。近日,在江蘇泰州市春蘭路施工現場發掘出三副明代棺木,其中一具棺木打開后發現了保存完整的女尸,五官完整,連頭發都沒有脫落。據介紹,此前,泰州已出土3具不腐尸體,均為明代人。(顧祥忠 攝)
(圖片總匯)文娛民俗類二等獎
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63歲的柯爾克孜族牧民巴依薩克在馴鷹(2011年3月20日攝)。在過去沒有槍支的年代,獵狗和獵鷹是柯爾克孜族群眾傳統的捕獵工具。目前,阿合奇縣仍然擁有2000多只獵鷹和獵隼,蘇木塔什鄉400多戶牧民,幾乎都會馴鷹捕獵。一些馴鷹能手每月還能得到政府200~500元的生活補助,以使這項絕技世代相傳。(金煒 攝)
(圖片總匯)文娛民俗類三等獎
2011年5月23日,在西藏日喀則市甲措雄鄉占堆村旁的紅歌會現場,一名小女孩揮動著手中的紅旗。當日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紀念日,甲措雄鄉紅歌會在占堆村舉行,該鄉6000多名群眾齊聚歡歌。(何勝科 攝)
(圖片總匯)文娛民俗類三等獎
2011年2月7日,人們在武漢歸元寺內燒香祈福。當日是農歷正月初五,民間傳說是財神的生日。約30萬市民在這一天來到湖北武漢歸元寺“拜財神”,祈求在新年里有好的財運。(周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