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是申宏進入新華社的第十一個年頭。即便在許多比他年長的新華社記者中,也很少有人有過像他這樣的經歷:十年時間里,他行走于亂象叢生的伊拉克巴格達,親身經歷了炮火、槍彈以及汽車炸彈的殘酷環境考驗;又在金融危機爆發的第二年被派駐到世界大都會紐約,感受全球金融中心的脈動,目睹深陷經濟泥沼中的美國。
十年時間,在世界的這兩極,也是兩個最富戲劇性的舞臺上,他經歷了戰爭與和平,感受了殘酷與溫情,見證了落后與繁華,并用鏡頭記錄了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著自己的所思所想。
調令:受命奔赴巴格達
2004年3月,正值伊拉克戰爭期間,巴格達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點。新華社決定在巴格達設常駐攝影記者一名,選人的工作落到我身上。
攝影部希望能從國內分社派一名年輕記者前去,而當時的山西分社攝影記者申宏因為通過了當年的駐外記者考試,是候選人之一。可是,對于他愿不愿意去巴格達,我并沒有把握。畢竟,對于一位從未有過駐外經驗的年輕攝影記者來說,當時的巴格達有著太多的危險和不確定,從心理上和體力上都算得上一個不小的考驗。
乍一看申宏,還真不是上戰場的料——不高不大不魁梧,文靜謙遜,眼神兒面相中沒有那股“沖”勁兒,十足一介書生。據說他平常話也不多,問什么,答什么,沒把握的事兒一句大話也不說。
如果真是這樣的性格,我心里還真有些沒譜兒。但外派任務緊急,我決定給申宏打電話。我問他:“社里急著要派一名攝影記者去巴格達,任期可能是兩年,不是以前的三個月。部里征求你的意見,你愿意去嗎?”
我叮囑他:“不要急著答復,給你幾天時間,一定要想清楚,一定要和父母商量。我又多問了一句:“你有女朋友嗎?”他說有,這讓我一愣,因為在新華社,我聽說過不少人因駐外問題與情侶產生分歧、最后勞燕分飛的故事,更別提派駐巴格達這樣的危險地區了。于是我也特別告訴他,要征求女友的意見再做決定。
電話打過后,我等待他的回復,什么樣的結果對我來說都不算意外。
第三天,申宏回電話了?!拔铱梢匀グ透襁_,我父母和女朋友都同意?!彼拇饛秃喍潭鴪远ā?/p>
后來,申宏和我聊起過當時的情景。他說,突然接到我的電話時,他的確有點意外,因為考駐外記者時不知道有這個崗位,確實沒想過會派他去巴格達。但是,聽到這個消息的一瞬間,他雖然有擔心,也有些心慌,但潛意識中也許是有一種沖動和英雄主義,他居然感到有些熱血沸騰。
在跟家里人談的過程中,申宏說他很意外他的父母給了他很大的支持,當過軍人的父親甚至拿爺爺參加抗美援朝的歷史鼓勵他,說年輕人要到艱苦的地區鍛煉一下。母親的確比較擔心,但表示尊重他的選擇。
而女友那邊,申宏說:“她的壓力真的很大。我們當時還在熱戀中,她在北京,我在太原,本來就是兩地,面臨著很多實際的困難,何況我又要去戰亂地區。在這件事情上,她不僅要說服自己,還要說服她的父母,但是,她支持我的決定。”
我們把孩子送到歐美留學,可是比我孩子大不了幾歲的申宏卻要前往巴格達。申宏臨行前的那段時間,每次想到此,或者見到他,我的心情都很復雜。
愛情:從英雄般的背影開始
申宏當時的女朋友、也就是現在的妻子牛海榮,是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高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外交學院,2001年考進新華社國際部。
2002年8月,牛海榮被分到山西分社實習,在那里結識了申宏和一大批同齡人。在大家眼中,申宏內向踏實,牛海榮聰明陽光,但是他們之間只是友情。
而愛情,竟然源于一次礦難。牛海榮多年后跟我講過那時候的故事:就在他們一批實習生離開太原的前一個晚上,本來要和他們一起吃散伙飯,并許諾去車站送他們的申宏突然接到分社電話,說呂梁地區發生了重大礦難。
申宏立刻返回分社,準備攝影器材,決定連夜趕往事發現場。那是深秋的11月,天已經冷了,申宏在準備攝影器材、軍大衣,分社領導則在一邊布置任務,并強調注意安全。
牛海榮說,當天看著申宏的背影,心中一種深切的敬意油然而生,甚至覺得他就像英雄一樣,她也第一次體會到新華社記者這個職業的挑戰與神圣。于是,她給申宏發了短信,叮囑他注意安全。而申宏自己說,也許就是從那時起,兩人之間的感情有了微妙的變化。
幾個月后,兩個人戀愛了。但是,剛剛墜入甜蜜愛情的他們就遇到了阻礙——盡管女方父母都覺得申宏是個好小伙子,但他們不能理解一個北京女孩兒為什么非要找一個外地男孩兒,給自己的生活徒增困難。就連牛海榮的同事都說她太理想化,沒有好好考慮現實問題。
也正因此,在他們之后一年多的長途戀愛中,女方家長仍很擔憂,雖然沒有橫加干涉,還是希望兩個年輕人在現實面前知難而退。
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申宏又要去戰亂中的巴格達,這無疑給他們本已困難重重的戀愛增加了更多挑戰。
但是,兩個年輕人卻沒有動搖。申宏向牛海榮提出,他去巴格達,如果安全無恙地回來,兩個人就結婚。而牛海榮卻因為這句話認定了眼前的這個男孩兒,提出在申宏駐外前領取結婚證,讓他沒有后顧之憂。在她心里,這個勇敢的男孩,是自己喜歡的人。
更讓人吃驚的是,在領了結婚證后,牛海榮也主動提出要去巴格達做記者。她后來跟我說,她母親在聽說這個“瘋狂”的決定后,有生以來第一次真跟她生氣了,幾天沒跟她講話。
之后,由于報道任務緊,申宏于2004年9月去了巴格達,而牛海榮在一切手續辦妥之后,卻在行前一天戲劇性地受到8名中國工人被伊拉克武裝綁架的影響,被新華社通知,緊急取消了行程。小牛說,幾個月后,她母親在電視新聞里看到申宏的身影,連忙叫她來看,結果那個畫面已經閃過去了?!吧旰晔荻嗔?,頭發也長了……”丈母娘說著,話里帶著心疼。
說實話,申宏小倆口的故事我起初并不熟悉。我是從一個同事口中聽說了一些,并在之后和他們的接觸中有了更多了解。我承認,我被兩個比我的孩子大不了幾歲的年輕人感動了,被他們彼此相依相守的決心所感動,被他們執著的職業精神所感動,更被他們浪漫的英雄主義情懷所感動。
巴格達:血與火的考驗
2004年9月,背著50多斤重的攝影器材,申宏踏上了伊拉克的國土。而那時的伊拉克,毫不夸張地說,已經成為了綁架、爆炸等各種恐怖與暴力事件的代名詞。
申宏曾經在他的文章中描述過初入巴格達的感覺。“剛進入伊拉克,對這里的感覺就像是在看一部冗長而不精彩的戰爭電影。最初兩天,除了滾滾熱浪外,周圍的一切出奇地平靜,與我心里的緊張、好奇、忐忑,甚至恐懼,如此地不相稱?!?/p>
然而,他到達的第三天,恐怖故事就開始了。申宏在日記中記錄了令他終生難忘的這一天:“2004年9月22日上午,天氣晴朗干燥,炎炎的烈日下,一群伊拉克青年在春天大街一座白色的小樓前排隊等候應征入伍。10點左右,一輛汽車不顧一切地從緩慢的車流中沖出,撞向小樓前的人群,隨后轟然一聲爆炸的巨響……”
爆炸地點離分社不算遠,循著濃煙升起的方位,申宏第一時間驅車趕到現場。
“……在那個已經塌了半邊的小樓前,七八輛汽車在熊熊烈火中繼續燃燒,車體已支離破碎。絕望的呼救、凄厲的尖叫、歇斯底里的哭喊,警車、救護車、救火車此起彼伏的笛聲,亂作一團。警衛、救護穿梭其間,不斷有人從濃煙中被抬出,辨不清生死,只看到一團團模糊的血肉。”
申宏曾經也給我講過那一天的故事。
他向爆炸地點跑,希望將鏡頭更加靠近爆炸中心。迎面而來的是慌亂的人群,烈火中汽車內部不斷發生爆炸,驚得人們四散奔逃。
他不斷按動快門。一段時間后,高壓水槍逐漸壓制住了火勢,黑煙漸漸淡去,水火交融之后的汽車殘骸上升起白色的蒸汽。憤怒的青年們開始抬起死者行于其間,高聲抗議。
那一刻,申宏站在路中央,看到了令他觸目驚心的一幕:一輛汽車殘骸里,已經死去的司機面目焦黑,燒焦的雙手還放在方向盤上。
恐懼、緊張、慌亂……各種情緒交織,申宏不顧一切地用鏡頭記錄著眼前悲慘的一切。而這時,一個伊拉克男孩跑來將他不知道什么時候掉在地上的鏡頭遮光罩歸還給他。
那次自殺炸彈襲擊,6人遇難,50多人受傷。第一次面對如此現場,申宏說他一直是滿眼淚水在拍攝。
這就是戰爭中的巴格達,而對于申宏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三天后,還是在春天大街,一輛車呼嘯而至,車上的槍手射殺了6名剛剛報名參軍的伊拉克青年……
申宏說,有一次,在一個爆炸現場,一位有親人受傷的伊拉克青年拿著拖鞋追打他,憤怒地質問:“你們外國人為什么要來伊拉克?我們的災難都是外國人帶來的,而你們只知道拍攝我們的悲慘與不幸!”申宏說:“當時我不知道怎么跟他解釋,但我能理解他的心情。”
由于經常有各種組織綁架外國人換取贖金的事件發生,每一個在巴格達的外國記者都分外小心,大多數歐美記者只在聯軍重病把守的“綠區”活動,“區外”的工作一律交給當地報道員。
盡管中國與伊拉克有著傳統友誼,但在當時亂象叢生的環境中,每次采訪都伴隨著危險。分社的當地雇員曾經跟他半開玩笑半抱怨地說:“我真不想跟你一起出去。要知道,你走在路上,就像百萬美元支票在街上飄?!?/p>
在采訪過幾次爆炸現場后,為安全起見,申宏外出都要穿上防彈衣。防彈衣穿在外衣里面,以免自己被當成襲擊目標。每次出門前,他都會不自覺地用手指在胸前的鋼板上敲兩下,那對他是一種心理上的慰藉。七八月份,巴格達室外氣溫達到50多攝氏度,每次采訪,他都會被汗水濕透。
見識過一次又一次的爆炸、槍戰場面,親歷了中國人質解救事件,申宏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在巴格達時間長了,恐懼埋藏在心底,神經一直處于緊繃狀態。這里每天都在發生著各種恐怖襲擊:爆炸、槍擊、綁架,充斥于媒體頭條的只有血腥的畫面和冷酷的死亡數字,人們甚至在懷著無比虔誠的心趕往清真寺紀念先知的時候都會遭遇不幸。從大選到議會成立、政府組建再到制憲,伊拉克人一次次地等待,卻又一次次地失望。一切的一切讓伊拉克人的心理底線變得越來越脆弱,不是這里的人們不夠堅強,只是悲劇來得太快、發生得太多、持續了太久。不能說這里的人們麻木了,只是等待太久卻看不到希望。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總會想起在國內傍晚和愛人一起在街頭林蔭道上散步的情景,和平環境里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對戰亂地區的人來說卻是一種奢求,我真切地感受到能在和平環境中生活是一件多么值得慶幸的事情,有太多東西值得珍惜……”
在戰亂中的伊拉克,痛失親人的淚水、受傷兒童痛苦的表情和漠然的眼神、拾荒人家孩子惡劣的生存環境……都成為申宏拍攝的對象。然而這并不是伊拉克的全部。申宏的鏡頭同樣捕捉到了人們的歡樂與聚會,婚紗店里漂亮的櫥窗,綠化家園的青年,還有孩子們如巴格達夏日陽光般燦爛的笑容。
在位于巴格達市西部的拉齊混合學校的開學典禮上,孩子們笑魘如花,見到外國記者用相機拍照,更是手舞足蹈,歡呼雀躍。申宏說,伊拉克的孩子喜歡照相,在鏡頭前從不吝惜自己純真的笑臉。有一次開車外出采訪,紅綠燈時,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姑娘在車輛間乞討,來到申宏車前時,她卻沒有祈求施舍,而是指了指他手中的相機,露出燦爛的笑容??扉T響后,她豎起大拇指快樂地離去。
這就是伊拉克的另外一面。除了戰火、刀槍,這里同樣有著善良的人們,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還有孩子們天真的笑臉。
“我有時愿意多拍一些這樣的照片,好讓人們從中看到希望?!鄙旰暾f。
紐約:見證世界另一極
從巴格達回國后的幾年中,申宏參與了汶川大地震、奧運會等多項重大報道。2009年2月,申宏被派到世界的金融中心——美國紐約,擔任新華社駐聯合國分社攝影記者。幾個月后,他的妻子牛海榮才得以與他在那里團聚。
從聯合國、紐交所、時報廣場、世貿大廈遺址、NBA賽場、中央公園、哈德遜河畔,到曼哈頓的大街小巷,申宏用心地感受著新環境中的一切。從政治人物、金融大亨、體育明星到街頭藝人、普通民眾……隨著一次次按動快門,他努力向人們展示這個超級大國每一面。
申宏在美國的這幾年,正逢美國經濟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的重創,蹣跚前行,而華爾街既是這場危機的發源地,也是美國經濟復蘇的風向標。申宏敏銳地關注著這里的一切,拍攝了很多反映美國經濟和社會文化生活的作品。而對于2011年的“占領華爾街”運動,申宏從頭到尾跟蹤采訪了兩個多月,細膩地、多角度地記錄了這一歷史事件,作品被評為新華社年度照片專題組照二等獎(見本期第55頁)。
紐約是一個多元化的大都市,在這里生活工作的時間越長,這個城市所放射出的魅力便激發他更多的創作激情。他開始嘗試去表現紐約這一城市深層次的人文氣息。
而在這里,一個國際新聞的戰場,作為一個新華社記者,申宏也更為深切地感受自己與國際媒體同行之間在工作模式以及意識方面的差距,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拍攝水平。
在紐約工作的三年中,申宏的十多幅作品被評為新華社的年度優秀照片,他也在敬業的工作中贏得了外國同行的尊重。
“最早在聯合國安理會,最好的位置只有世界三大通訊社的記者才能夠拍攝,其他媒體根本沒有機會。而現在,他們都已經達成共識,新華可以站在第一排!”申宏說。
攝影:促進溝通的最好語言
從巴格達到紐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兩種不同文明的激烈碰撞成為新世紀十年來世界所關注的焦點。
以申宏的學識和閱歷,也許尚不能完全理解個中紛爭的根源,但他站在新華社這個堅實的平臺上,一直在用鏡頭感知著這個紛繁蕪雜卻又精彩紛呈的世界。
他認為,國家無論大小、貧富,都有勤勞、樸實、善良的人民,兵戎相見正是因為缺乏溝通,然而追求和平與幸福的美好情感卻是共通的,攝影正是促進這種溝通的最好語言。
說到對攝影的理解與自己的追求,申宏說:“我個人感覺隨著科技的進步,攝影技術的門檻已經越來越低,而重要的是對攝影的理解和拍攝思路?!?/p>
申宏說,在剛接觸新聞攝影時,他對自己的要求僅僅是“拍到”。后來通過在工作中的學習,他慢慢開始學習構圖、用光,而現在,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在新聞要素齊全的前提下,要努力表達思想,表達拍攝者與被攝者的情感。我希望我的照片會說話。”
“在經歷過許多血腥的場面后,我越發想用我的相機多拍些美好的瞬間。我這兩年拍攝的很多照片注重畫面的美感,重點表現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和諧。我認為好照片要讓人有親切感。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需要全方位地提高自己包括文化修養在內的綜合素質。”
仔細看申宏的照片,你會發現,他喜歡用簡潔干凈的畫面、明快的光線、斑斕的色彩來提煉現實世界中純真、溫情的瞬間。
“我想用攝影這種無國界的語言凝固溫馨的畫面,這是我這一階段的人生感受。今后,隨著閱歷的不斷豐富,我的思想可能會有進一步的改變,但我希望我的照片能給人們帶去一刻寧靜、一些思考、一點希望,甚至是一種直面人生的動力。”申宏如是說。
11年之于人生,是一段不算短的旅程。申宏說:“能成為新華社攝影記者,是我這11年之大幸。感恩的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前路仍長,我會用心去記錄?!?/p>
2010年2月20日,瑞士選手西蒙· 阿曼在比賽中角逐。當日,在加拿大惠斯勒進行的冬奧會跳臺滑雪大臺(120米)比賽中,瑞士選手西蒙· 阿曼以總分283.6奪得冠軍。(這幅《飛向太陽》被評為新華社2010年度體育特效類照片。) 新華社記者申宏 攝
2011年12月22日,在美國紐約中央公園,一對情侶在冬日暖陽中擁吻。當日冬至,而紐約的最高氣溫達到14℃。 新華社記者申宏 攝
2004年9月22日,救援人員在伊拉克巴格達春天大街的爆炸現場搶救傷員。當日,這里的一座征兵站外發生汽車炸彈爆炸,造成至少5人死亡,56人受傷。 新華社記者申宏 攝
2005年7月20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家醫院,一名婦女透過玻璃窗查看爆炸中的傷者。當日,一名自殺式爆炸襲擊者在巴格達市內一新兵招募中心大門外引爆炸彈,造成至少10人死亡,數十人受傷。這是該新兵招募中心當月內第二次遭到自殺式炸彈襲擊。 新華社記者申宏 攝
2004年12月27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名在爆炸中受輕傷的警衛在伊拉克伊斯蘭革命最高委員會的爆炸現場警戒。當天,該委員會領導人哈基姆的巴格達辦公室外發生汽車炸彈爆炸事件,至少造成15人死亡、60多人受傷,哈基姆本人安然無恙。 新華社記者申宏 攝
2005年4月30日,美軍士兵在巴格達一處爆炸現場警戒。當日,伊拉克什葉派政黨“伊拉克民主黨”領導人阿卜杜勒·哈法吉的車隊在巴格達遭到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 新華社記者申宏 攝
2005年2月19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名警察對前往清真寺參加“阿舒拉”日紀念活動的一個男孩進行安檢。當日,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傳統的“阿舒拉”日紀念活動達到高潮,為防止暴力事件的發生,伊拉克軍警高度戒備。 新華社記者申宏 攝
2004年12月3日,在伊拉克巴格達納赫林大學校園臨時搭建的難民營里,一個小姑娘在帳篷里給熟睡的弟弟驅趕蒼蠅。 新華社記者申宏 攝
2009年9月23日,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64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在發言時佯裝撕毀一本聯合國憲章。 新華社記者申宏 攝
2010年8月14日,人們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參加“勝利之吻”重現活動。(照片被評為2010年新華社年度國際照片文化藝術類單幅三等獎。) 新華社記者申宏 攝
2010年4月3日,人們在美國紐約聯合廣場參加“枕頭大戰”。當日是國際“枕頭大戰”日。 新華社記者申宏攝
2010年8月7日,在紐約曼哈頓帕克大道,一位女士的眼鏡中映出在“垃圾卡車游泳池”中游泳的人們。從這天起的連續3個周六,帕克大道從布魯克林橋至東72街路段禁止車輛通行,舉行“夏日街道”活動,供市民避暑休閑。(此片獲2010年新華社年度國際照片文化藝術類單幅優秀獎。) 新華社記者申宏 攝
攝影師簡介
申宏,1978年生于太原,2001年獲山西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后,任新華社山西分社攝影記者。2004年9月-次年9月任新華社巴格達分社攝影記者,獲得新華社2005年優秀新聞作品獎,與巴格達分社同事共同獲得新華社社長總編輯獎。2005年10月-次年5月任新華社山西分社攝影記者。2006年5月-2009年1月在新華社攝影部中國照片編輯室擔任圖片編輯、記者,作品獲新華社2007年新華社優秀新聞作品獎、中國新聞獎(2007年度、2008年度)攝影獎項。2009年2月至今任新華社聯合國分社攝影記者,期間多幅作品在歷年新華社年度照片評選中獲相關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