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渤海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十院,甘肅蘭州 730000)
橋梁工程是重要的生命線工程,5·12汶川大地震中,大量橋梁在地震中損壞,嚴重影響了抗震救災。5·12地震后,隨著《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的推出,橋梁抗震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實際工程設計中抗震計算也成為重點計算的一個環節。目前抗震計算的主要方法有反應譜法、時程分析法及功率譜法。在建模過程中對群樁基礎的模擬又分為集中質量法、在沖刷線以下一定深度固接及用6根彈簧模擬樁基礎的作用(6彈簧模型)三種方法。實際工程設計中對于比較簡單的結構,由于反應譜法及6彈簧模型的組合既能滿足計算精度要求且計算簡便、計算速度快,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以反應譜法和6彈簧模型的組合為基礎,以蘭州市中心灘大橋北引橋為例,通過有限元模擬分析了橋梁樁基不同布樁形式下、不同樁基剛度下對橋墩內力的影響。提出在對橋梁抗震分析中,盲目地增加或減少樁基剛度、樁基數量,以及不合理的樁基布置,都不能充分發揮橋墩的承載力。本文通過橋梁順橋向、橫橋向綜合分析,得出合理的樁基布置思路,可為橋梁抗震設計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中心灘黃河大橋位于甘肅省蘭州市,項目是連接城關中心區與鹽場分區的一條交通性次干道,橋梁全長約400 m,主橋為中承式鋼拱橋,南北引橋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連續梁橋。其中北引橋跨度為40 m+40 m+30m,上部結構采用等截面連續梁,橋梁寬度16 m,梁高2.0 m,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墩橋,鉆孔灌注樁基礎,橋墩截面為1.5 m×1.5 m矩形墩,墩柱中心距7.5 m。
抗震計算過程中,考慮到不同樁基布置形式下橋墩的地震響應不同,對以下五種樁基布置方案(見圖1)進行分析對比:
(1)對雙柱式橋墩每個墩柱下各設一個承臺,兩個承臺相互分離,每個承臺下設4根直徑1.5 m的鉆孔灌注樁基礎。
(2)對雙柱式橋墩每個墩柱下各設一個承臺,兩個承臺相互分離,每個承臺下沿橋梁順橋向設2根直徑1.5 m的鉆孔灌注樁基礎。
(3)對雙柱式橋墩每個墩柱下各設一個承臺,兩個承臺相互分離,每個承臺下沿橋梁橫橋向設2根直徑1.5 m的鉆孔灌注樁基礎。
(4)對雙柱式橋墩兩個墩柱下共用一個通長的承臺,承臺下沿橋梁橫橋向設置4根直徑1.5 m的鉆孔灌注樁基礎。
(5)對雙柱式橋墩兩個墩柱下共用一個通長的承臺,承臺下沿橋梁橫橋向設置3根直徑1.8 m的鉆孔灌注樁基礎。
該項設計采用反應譜法進行抗震計算。阻尼比為0.05的水平設計加速度反應譜S由下式確定:

水平設計加速度反應譜最大值Smax由下式確定:

其中,Ci為抗震重要性系數;Cs為場地系數;Cd為阻尼調整系數;A為水平向設計基本地震動加速度峰值。

圖1 樁基布置圖(單位:cm)
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得到E1和E2地震作用下水平設計加速度反應譜,見圖2、圖3所示。

圖2 E1地震作用下水平設計加速度反應譜
根據圖1五種布樁方式可以看出,在邊界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五種方案中基礎沿橋縱向抗推剛度K1>K2>K5>K4>K3,基礎沿橋橫向抗推剛度K4>K5>K1>K3>K2。從材料用量來看,方案2、3、4、5材料用量相當,方案1材料用量最大。

圖3 E2地震作用下水平設計加速度反應譜曲線圖
根據五種布樁方式,圖4、圖5分別給出了在E1、E2雙重水準下各種工況的橋墩的彎矩和剪力響應分析。

圖4 E1作用下不同布樁方式的橋墩地震響應曲線圖
方案1的基礎布置沿橋墩中心對稱,基礎的抗推剛度橫橋向的明顯大于順橋向的。由圖4、圖5可以看出,對于方案1,順橋向地震力下的內力明顯大于橫橋向地震力下的內力。另外,在恒載和順橋向地震下組合作用下,不管E1還是E2作用下,墩底的彎矩和剪力都有相同的規律①>②>⑤>④>③;同時,在恒載和橫向地震組合作用下,不管E1還是E2作用下,墩底的彎矩和剪力亦都有相同的規律④>⑤>①>③>②。分析結果與前述基礎的抗推剛度剛度大小對應。由此可以看出基礎的剛度直接影響橋墩的內力,基礎抗推剛度越大,墩底內力地震響應越大,基礎抗推剛度越小,墩底內力地震響應越小。但分析中發現,墩底內力地震響應的減少是以墩頂位移增加為代價的,而實際中,墩頂位移都有一定的限值。因此,設計中不能盲目地以減少墩底響應為目標而降低基礎剛度。

圖5 E2作用下不同布樁方式的橋墩地震響應曲線圖
另外,由圖4、圖5還可以看出,方案3順橋向和橫橋向地震力的作用下,墩底地震響應最為接近,對矩形截面橋墩,能充分發揮其極限承載力。因此,在材料用量相當,橋墩極限承載力和墩頂位移都滿足要求的前提下,優先選擇方案3做推薦方案。
通過不同布樁形式下橋墩地震內力相應的分析看出,一般橋梁在地震作用下,墩底內力和墩頂位移地震響應和基礎抗推剛度有著密切聯系。基礎抗推剛度越大,橋墩在地震力作用下產生的內力也越大;反之,基礎抗推剛度越小,橋墩在地震力作用下產生的內力也越小。但墩底內力地震響應的減少是以墩頂位移增加為代價的。
針對設計中橋墩截面形式大都為矩形、圓形等中心對稱圖形,為了能充分發揮橋墩承載力,通常使橋墩沿順橋向和橫橋向地震內力響應接近。這一點可以通過適當加大基礎橫橋向剛度,減小基礎順橋向剛度反復試算來調整實現。
總之,橋梁抗震分析是個復雜的問題,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為工程設計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1]JTG/TB02-01-2008,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S].
[2]葉愛君.橋梁抗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陳惠發,等.橋梁工程抗震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4]劉偉岸,等.大跨度橋梁樁基抗震簡化模式的分析與探討[J].結構工程師,2007,(2).
[5]李黎,等.樁-土-橋相互作用對隔震連續梁橋地震相應的影響[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