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湖北武漢 430010)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伴隨著人口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開發面積迅速增加。為提高土地的使用價值,中心城區的土地開發容積率也相應提高,以前規劃的電力負荷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而在中心城區地面已經找不到高壓電力架空通道,導致220 kV以上的高壓電力只能敷設在地下。為保證高壓電纜的運行安全、電纜冷卻、線路維修和監控等要求,高壓電纜不能采用直埋方式敷設,必須修建地下隧道,滿足高壓電纜的敷設要求。近幾年來,我國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成都等)開始修建了電纜隧道作為高壓電纜的敷設通道。
目前,高壓電纜隧道的消防、通風、電纜冷卻、運行安全、線路維修和監控等還沒有相應的技術規范可循,在設計時,以上設計內容參照《地鐵設計規范》( GB 50157-2003)[2]和《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GB 50217-2007)[5]等相關規定,并與當地供電部門協商溝通確定其設計技術參數。
豎井是地下工程的常用結構,如地下商場、長公路隧道、地鐵的通風豎井等,但是,它們的功能單一,尺寸較小。在電纜隧道中,豎井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包括施工出渣、消防逃生、通風、投料和電纜出入線等,在電纜隧道設計時將其稱之為綜合井。
示例為深圳市某電纜隧道綜合井構造見圖1所示,為了避讓地鐵,整個電纜隧道覆土較深。綜合井平面尺寸為14.5 m×13 m的矩形,高23.5 m,基坑深28 m。綜合井立面分隔為四層,負3層為電纜通道層、負2層為通風設備層、負1層為電力設備層和夾層。

圖1 綜合井構造圖(單位:cm)
目前,綜合井設計的計算方法相關設計規范還沒有明確規定。參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1]和《地下結構設計》[3],對矩形綜合井目前一般按照井壁、內支撐和底板分別單獨建模計算,具體方法敘述如下。
矩形綜合井計算井壁、內支撐的內力時,可分下述三種情況:
(1)當內支撐橫梁間距大于矩形長邊2.0倍時,可以不考慮橫梁的影響,沿豎向取單位寬度數段,分別按水平矩形閉合框架計算。
(2)當矩形短邊大于內支撐橫梁間距2.0倍時,可水平方向取1 m寬的一段,按連續梁計算,連續梁的支座反力由橫梁與圈梁所構成的豎直框架承擔。
(3)當內支撐橫梁間距小于或等于矩形短邊2.0倍時,則將每一側面的井壁按照內支撐分隔區間,分為多塊雙向板計算。
計算矩形綜合井底板的內力時,可根據底板兩側井壁和底橫梁上的支撐情況確定,可按單向板或雙向板計算內力并配筋。
參考《地下結構設計》[3],示例綜合井的井壁、內支撐內力計算符合《地下結構設計》[3]第二種情況;底板內力計算符合按雙向板計算規定。以下根據綜合井結構內力計算分別建立六種計算模型進行比較。
3.1.1 ①連續梁模型
示例綜合井的井壁水平方向取單位寬度,按照連續梁計算。底板按固結模擬,頂板、內支撐按鉸支點模擬,荷載為梯形線荷載(q1,q2)。計算簡圖見圖2所示。

圖2 ①連續梁模型(單位:cm)
3.1.2 ②連續板模型
取矩形長邊對應的井壁按三邊固結的連續板計算,內支撐橫梁按梁單元固結模擬,荷載為梯形面荷載(q3,q4)。計算簡圖見圖3所示。
3.1.3 ③板單元實體模型
按照綜合井實際結構尺寸建立板單元實體模型,忽略內支撐之間豎向立柱對結構內力的影響,在頂板四個角設置鉸支點,在底板每個側面設置兩個彈簧支點。井壁荷載為梯形面荷載(q3,q4),底板均布面荷載(水壓力q5)。計算簡圖見圖4所示。

圖3 ②連續板模型(單位:cm)

圖4 ③板實體模型
3.1.4 ④空間實體模型
按照綜合井實際結構尺寸建立空間實體模型,忽略內支撐之間豎向立柱對結構內力的影響,在頂板四個角設置鉸支點,在底板每個側面設置兩個彈簧支點。井壁荷載為梯形面荷載(q3,q4),底板均布面荷載(水壓力q5)。計算簡圖見圖5所示。

圖5 ④空間實體模型
3.2.1 ⑤雙向板模型
底板按雙向板計算,內支撐豎向立柱忽略不計,荷載為均布面荷載(水壓力q5)。計算簡圖見圖6所示。

圖6 ⑤雙向板模型
3.2.2底板內力計算
底板內力計算由“③ 板單元實體模型”和“④空間實體模型”一并計算,具體參見“井壁內力計算模型”。
3.3.1 ⑥框架模型
當井壁內力按連續梁模型計算時,中間支點反力由內支撐系統橫梁與圈梁構成的豎直框架承擔。橫梁與圈梁計算簡圖見圖7所示。

圖7 ⑥框架模型(單位:cm)
3.3.2圈粱、橫梁內力計算
圈梁、橫梁內力計算由“② 連續板模型”、“③板單元實體模型”和“④ 空間實體模型”一并計算,具體參見“井壁內力計算模型”。
本文示例主要考慮水壓力、側向土壓力、頂板土壓力,活載較小,折算為頂板土壓力考慮,其它荷載忽略不計。綜合井內力分析主要取矩形長邊對應的井壁(底板至圈梁1區域)、圈梁1內支撐和底板進行分析。荷載結構分項系數取1.35,結構重要系數為1.1。
各計算模型中的荷載值:線荷載q1=78.7 kN/m,q2=398.9 kN/m。荷載 q3=78.7 kN/m2,q4=398.9 kN/m2,q5=255 kN/m2。頂板壓力荷載F=225 kN/m。
四種計算模型中,綜合井井壁的豎直方向(Y軸方向)內力最不利組合值見表1所列;水平方向(X軸方向)內力最不利組合值見表2所列。

表1 豎直方向井壁內力峰值表
兩種計算模型中,底板內力最不利組合值見表3所列。
四種計算模型中,圈梁內力最不利組合值見表4所列,橫梁內力最不利組合值見表5所列。
(1)雖然矩形短邊大于內支撐橫梁間距1.5倍,可沿井壁水平方向取單位寬按連續梁計算,而忽視井壁水平方向受力計算。由表1和表2可見:在四種不同計算模型中,連續梁模型計算的井壁底部的負彎矩偏小;從其它計算模型看,井壁水平方向彎矩也較大,甚至水平方向正彎矩值比豎直方向的正彎矩值大。

表2 水平方向井壁內力峰值表

表3 底板內力峰值表

表4 圈梁內力峰值表

表5 橫梁內力峰值
(2)由表3可見:綜合井底板在三種不同計算模型中,彎矩、剪力的計算結果誤差較小(負彎矩最大誤差為29.3%,正彎矩最大誤差為11.9%,剪力最大誤差為12.3%)。但是,底板承擔的壓力,雙向板模型不能計算其值。
(3)由表5可見:綜合井內支撐橫梁在四種不同計算模型中,其內力的計算結果誤差較大。但是,板單元實體模型與空間實體模型的內力計算結果比較接近,而連續板模型不能計算圈梁承擔的壓力。
(4)由表4可見:綜合井內支撐圈梁在四種不同計算模型中,其內力的計算結果誤差較大。但是,板單元實體模型與空間實體模型的內力計算結果比較接近,而連續板模型不能計算圈梁承擔的壓力。若采用連續梁模型支座反力計算圈梁內力,計算結果誤差過大,設計偏保守。
(5)由表5可見:綜合井內支撐橫梁在四種不同計算模型中,其內力的計算結果誤差較大。若采用連續梁模型支座反力計算橫梁內力,計算結果誤差過大,橫梁1設計偏保守,而橫梁2設計偏小,存在安全隱患。
(6)空間實體模型計算的內力值可能最接近結構實際受力情況,但是,其計算建模復雜,內力查詢困難。
對四種不同計算模型進行綜合比較,板單元實體模型與空間實體模型的計算內力比較接近。并且板單元實體模型建模較單復雜,內力查詢方便,各構件內力計算結果均偏安全。
(1)目前,矩形綜合井設計一般按照井壁、內支撐、底板分別單獨建立模型計算結構內力,井壁、底板按純彎構件計算配筋。從上面的計算結果分析發現,采用這種計算方法井壁設計存在安全隱患,而內支撐、底板設計又偏保守。
(2)采用板單元實體模型對綜合井進行內力分析,其建模較簡單,并且其內力計算結果與綜合井的實際受力情況最接近,且偏安全。井壁水平方向、底板、圈梁宜按壓彎構件計算配筋。井壁豎直方向是否考慮水浮力產生的壓力,需要根據地下水水位變化最不利情況考慮。
(3)高壓電纜隧道建設隨著城市的發展擴大而產生,希望相關主管部門盡快出臺電纜隧道設計規范,為相關工程技術人員提供設計依據。
[1]GB 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
[2]GB 50157-2003,地鐵設計規范[S].
[3]劉增榮,羅少鋒.地下結構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4]李志業,曾艷華.地下結構設計原理與方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5]GB 50217-2007,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