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華,孔亮亮,劉俊峰,楊友,董紹倫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瀘州,646100)
瓜類蔬菜瓜果累累的先決條件是多開雌花,少開雄花。20世紀80年代,廣東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內率先從遺傳育種的角度來破解這一難題,并由此開拓了瓜類優勢育種的新領域——瓜類雌性系(強雌系)高產育種路線的建立。選育苦瓜強雌系作母本來配制雜種一代,可省去苦瓜雜交制種時需進行蕾期綁花或套袋隔離和對授粉花作標記等大量繁瑣工作,大大降低了苦瓜雜種一代種子制種成本。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選育出了強雌系 5號、90-01A、Q01、夏豐、川苦 6號等一系列強雌系及組合,其中組合產量多在4000kg/667m2以上,顯著高于常規品種。但在我國內陸地區,強雌系雜交苦瓜推廣應用存在著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即人們普遍喜歡肉質脆韌、含水量較低的白皮或草白長苦瓜。為此,通過對回交轉育的中間材料定向選擇,選育出了草白色果皮的強雌系Q03苦瓜,其與常規品種C170所配組合川苦77已于2009年通過四川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2001年春季在強雌回交轉育圃中,發現編號C012的材料中有兩個單株C012-6、C012-7較其他植株長勢弱,葉片稀少,雌花多,主蔓基部雌花花器瘦小,10節以上雌花花器大小正常。授粉時對兩單株分別自交、互相雜交,其中C012-6授粉困難,只收到數粒成熟度不好的種子。當年秋季南繁時把這4份材料單獨種植,材料C012-7/C012-6綜合性狀田間表現較其余3份材料優良,大量自交。2002年春季開始就只對C012-7/C012-6材料分單果全部種植,選高雌花比例單株定向自交選擇。經過4代定向選擇,群體雌花比例達90%,部分植株為純雌株,2005年命名為Q03。
Q03中早熟,第一雌花著生在6~8節,從播種至始收75 d左右。生長勢中等,主蔓長5 m左右,分枝性較強,葉色淺綠,葉面覆白色茸毛,葉形呈掌狀七裂;一般瓜長30 cm,呈梭形,草白色,瓜梗淺,橫徑4 cm,肉厚1 cm,單瓜質量350 g;肉質脆韌,苦味適中,品質優良。瓜老熟后呈橘黃色,不易開裂,單瓜種子數35粒,種子長1.1 cm,寬0.5 cm。
Q03主蔓雌花比例達90%左右,部分植株為純雌株,單株雄花數多為2~5朵,多分布在主蔓基部和側蔓上,雜交制種時雄花易去除。Q03以主蔓結果為主,可連續坐瓜。春季栽培育苗后從定植到始花一般需22 d,授粉后到采收生理成熟果需30 d。
2005-2006年以Q03為母本,C170為父本配制的組合川苦77在四川瀘州、南充、德陽3個不同生態區進行多點試驗。
結果表明(表1~2),川苦77春季播種至始收平均 79.9 d,較對照四川長白苦瓜(CK1)早熟2 d;較對照藍山大白苦瓜(CK2)早熟9.1 d。每667 m2早期產量川苦77平均1 701.4 kg,四川長白苦瓜(CK1)為 1 071.3 kg,比 CK1增產 61.1%;藍山大白苦瓜(CK2)為 1 171.5 kg,比 CK2增產 45.9%。 平均總產量川苦77為3 564.2 kg,四川長白苦瓜(CK1)為 2 447.9 kg,增產 46.0%;藍山大白苦瓜(CK2)為2 693.7 kg,增產32.5%。

表1 川苦77多點試驗熟性

表2 川苦77多點試驗早期產量及總產量
為了進一步探明Q03的強雌性雜種優勢,2010年利用Q03與6個農藝性狀優良的常規自交系(05041、C028、C170、05052、09259、06208)配組,以F1主蔓前35節雌花率作為數量遺傳性狀,進行顯性效應預測。由表3可知,6個組合中,只有Q03×C170(川苦77)雌花率顯性效應是正向的,但不顯著;其余5個組合雌花率顯性效應是負向的,除Q03×C028達顯著水平外,大多數不顯著。結果表明,Q03的強雌性雜種優勢利用有局限性,與適宜的親本配組才能表現出正向的強雌性雜種優勢。
因此,就Q03的利用而言,筆者認為它通過選擇親本互相配組,可以提高F1雌花率,但只是滿足了瓜果累累的先決條件,在育種實踐中,還要兼顧F1代單果質量的提高;強雌系利用的更大價值在于便于雜交種子生產,促進苦瓜產業化發展。

表3 顯性效應分析
選擇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田塊,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3000kg、復合肥50 kg、過磷酸鈣25 kg作基肥。營養缽育苗,苗齡20 d左右定植,畦寬連溝1.6 m,栽2行,株距 60 cm,每667 m2栽 1 100株。5~7 d后施10%的腐熟人糞尿作為提苗肥,抽蔓后立即搭架,一般搭“人”字架,架高1.8 m,及時綁蔓和引蔓上架。由于Q03的雄花多分布于基部側蔓上,因此繁殖時需相隔4~5 d育苗,用基部側蔓提供雄花,待出現雄花花蕾后留1~2片葉摘心或雄花開放并輔以人工授粉后,即可將基部側蔓摘除。
[1]宗直.動植物的性別控制[J].科學畫報,1979(2):18-19.
[2]陳清華,彭慶務,何曉明,等.瓜類雌性系(強雌系)高產育種原理的形成及發展 [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1):273-278.
[3]萬新建,陳學軍,繆南生,等.苦瓜強雌系Q11-2的選育及利用研究初報[J].江西農業學報,2004,16(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