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王寶亮,陳又麟,齊云龍,衛軍剛
(核工業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61)
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是景觀設計的三大原則。景觀設計應融合生態環境、城市文化、歷史傳統與現代科技、現代理念并充分地結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點,創造出具有鮮明風格的邊坡景觀。景觀效應就是要體現視覺效果,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與周邊的環境相一致。
邊坡無損傷治理技術是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在不改變邊坡坡度、坡高、長度、地形地貌、原始植被的情況下,采用地下排水、隱蔽支擋、電滲灌漿方法使邊坡保持穩定。
在邊坡治理中,堅持“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原則,邊坡自然狀態下的形態才能反映當地風土人情、原汁原味、柔和自然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對穩定性好的邊坡不進行人為防護,對穩定性差的采用隱蔽的手法,將治理工程隱藏起來,不破壞邊坡的自然景觀(表1)[4][5]。對穩定的巖質邊坡,盡量放陡邊坡,在邊坡開挖時,最好采用光面爆破技術,以便裸露巖體的結構、紋理、質感等得到充分展現,彰顯出富有個性的自然美。

表1 無損傷治理技術
邊坡整形治理技術是指在進行邊坡治理過程中,在不可避免會發生地質景觀段的破壞時,考慮通過某種工程措施、生態手段和藝術手法,在外觀上興建起能較好地遮掩治理中產生的工程痕跡,從景觀的外形到色彩上,建設起一種“仿自然”、“近自然”景觀,或者建設起一種“類原生自然景觀”、“近原人文景觀”,將災害治理時產生的工程痕跡減少到最低限度。
(1)景觀修復
景觀修復是按照自然規律,對景觀系統進行有目的改造,重建己損害或退化的景觀系統,恢復景觀系統良性循環和功能的過程。景觀修復有兩方面的功能,一是恢復工程建設中被損環境的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生態功能,控制水土流失,保護路基邊坡;二是恢復和改善路域的景觀環境,綠化美化邊坡環境,改善道路交通環境,提高環境質量。景觀修復強調利用現狀地形設計景觀,盡可能減少工程量,順坡就勢進行地形改造,理順地形,搞好水土保持,最大程度地提高景觀效果。同時,邊坡景觀必須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修復原有良好景觀效果的自然植被,在滿足工程的排水等功能的前提下,對工程施工過程中開挖的空地,特別是一些棄(取)土場,順坡就勢進行地形改造,理順地形,搞好水土保持,盡可能與周圍自然環境相協調。綠化、美化在普通工段,一般采用“大綠色”手法進行綠化,而在重要工段采用“創意”手法進行綠化,以突出主次。綠化樹種的選用主要根據當地的氣候而定,與自然環境相結合,與土建工程相結合。
在自然景觀修復方面,采用“避、清、封、露、繡”等多種方法,充分展示旅游生態公路鮮明的特色。“避”就是通過改線,避開集鎮街區、工廠、學校和險要路段。“清”就是將有礙工程建設的建(構)筑物拆除;各類通訊電纜隱形鋪設;用電線路遠離公路隱形架設等,還公路“簡潔”面目;通過清理公路沿線危石,對可能發生的邊坡進行預防性處理,減少或消除安全隱患。“封”就是通過栽植風景樹或構造物造景對有礙觀瞻的建筑物、高邊坡進行視線封擋。“露”就是將沿線較好景觀、安全設施、各類標“秀”出。“繡”就是通過生態綠化和設施美化建設讓人工綠化志及建筑物,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6]。
在抗滑樁工程設計中,以往只注重工程安全和功能要素,較少考慮其環境景觀。在生態環境及視覺環境越來越受到關注的今天,抗滑樁仍然以突兀的灰白色混凝土樁頭迎接行人,其對環境、視覺、心理的影響要比其他工程強烈,因此,在運用力學原理選擇其結構形式、構筑材料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周圍環境的特點,把它潛在的環境效益挖掘出來,使抗滑樁這一工程結構物既滿足功能要求、經濟可行,又不顯得生硬、呆板,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
景觀擋土墻是一種阻擋邊坡體滑動的工程措施,適用于治理因河流沖刷或因人為切割支撐部分而產生的中、小型邊坡,但不適宜治理滑床比較松軟、滑面容易向下或向上發展的邊坡。擋墻背后應設置順墻的滲溝,以排除墻后的地下水,同時在墻上還應設置泄水孔,以防止墻后積水泡軟基礎。景觀擋土墻一方面下部寬度大,使擋墻更穩定并通過自身實現邊坡坡腳的安全防護功能,另一方面則可以為坡面防護制造成花盆形綠化空間,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果。景觀擋土墻采用纖維束導滲排水孔,可以解決排水孔容易堵塞的問題,保證排水順暢,水流到花池中可以保證花草的生長,當超出需求的閾值時,泄水孔發揮作用,將水匯入排水溝。景觀擋土墻的設計使擋墻從外觀看由大變小,即只突出了上部而由綠化掩映了下部基礎部分(圖1)[7,8]。磚、石、混凝土等砌塊或飾面的擋土墻(或護墻),在視覺及心理上給人呆板、生硬、沉重、壓抑之感。若在其立面上進行綠化處理,引入生物工程學方法或采用不同材質質感對比、浮雕圖案設計等手法,則可改善其原有景觀效果,化硬為軟,化單調為豐富(圖2)。

圖1 景觀擋土墻

圖2 擋土墻墻面軟化處理
(2)景觀再造
當進行邊坡生態防護綠化不經濟或條件不允許時,結合當地歷史文化、民風民俗、自然遺產等要素,突出地域特點,可采用人工造景方法進行景觀改造。植物造景應注意喬灌藤草的布局以及形體、線條、葉色等對景觀的影響;石雕和石刻造景應充分反映重慶地方歷史和人文特色。景觀再造應注意邊坡設計要素,要盡可能與地形地貌相吻合,土石方的開采量要盡量做到最少,同時要盡可能減少對自然風景的破壞,避開受保護的景觀空間。應增加邊坡景觀的多樣性,色彩宜濃烈大方、線條宜豐富柔和、主題宜高雅時尚,這樣才能較好地掩飾硬質邊坡、誘導視線、改善駕乘人員的壓抑心態,全面提升邊坡景觀質量[9]。
擋土墻以傾斜或垂直面迎接行人,其對環境、視覺、心理的影響要比其他工程強烈,因此,在運用力學原理選擇其結構形式、構筑材料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周圍環境的特點,通過擋墻造型與植物綠化的有機結合,達到既改善生態環境又反映歷史文脈的目的。可采用人造景觀,可將擋土墻做成古城墻,以墻畫、雕刻、涂鴉的形式予以美化,充分展示歷史文脈,以壁雕或壁塑的藝術方式向人們展示歷史文化內涵(圖3)。再在所砌擋墻的背后填土種植近生態的共生種類植物,自然也會產生相應的人文與生態兩方面的效果。把擋土墻潛在的環境效益挖掘出來,使擋土墻這一工程結構物既滿足功能要求、經濟可行,又不顯得生硬、呆板,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
對于高差比較大的邊坡,如果按照常規設計,將是一座龐大的整體污工擋墻。若分成二級或三級設置,上下級之間設置錯臺,這樣分層次設置的小墻與整體設置的大擋墻相比,沒有了視覺上的龐大笨重、生硬呆板的感覺,反而形成了高低錯落的景致。應當注意的是,每級擋墻的高度應通過計算來確定,各級擋墻的斷面若為變截面,則下墻的斷面應比上墻大。上下墻之間的錯臺寬度應使上墻修筑在堅固牢靠的基礎上,勿使其壓力傳至下墻為原則。錯臺上可作綠化,既加固了墻身也改善了景觀效果。位于城鎮或觀賞者靜止、慢行等地段的擋土墻與護坡,選用材料及工程做法、材料質感等相對來說應細膩、優美(如細料石鑲面錯層砌筑等);而位于原野、丘陵、山地或快速車道等處,擋土墻與護坡選用材料及質感則以粗獷、奔放為主(如毛石砌筑等)。

圖3 浮雕擋土墻
對巖石邊坡確實難以實施綠化的,應高度重視工程美學在邊坡工程中的運用。防治工程應注意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幾何圖案的美學組合;二是色彩的恰當搭配;三是視覺差的應用。三者運用恰當,同樣可以起到良好的美化效果或者說視覺綠化效果。可采用粘涂材料設計成扇形圖案的模紋樣式,形成色彩亮麗的大色塊,給行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同時也可提高坡面的立體美化效果(圖4)。

圖4 景觀美化擋土墻
(3)細部處理
邊溝的處理。景區邊坡一改常用的普通梯形邊溝形式,而是根據挖方邊坡長短、排水量的要求設計不同的淺碟形邊溝(圖5)或隱式邊溝(圖6),隱式邊溝頂覆土綠化處理,每15~30 m 設置檢查排水井一處。邊溝形式的改變使邊坡與環境融合較好。
淺碟形邊溝,在某些較淺的挖方或填方路段,可沿原地面線自然延伸,將邊溝做成類似“碟”形的曲線,并且不再襯砌,使其與兩側地形自然銜接,渾然一體,減少人工痕跡;邊溝內可以種植水草,也可鋪設碎石,這樣不僅有利于沉淀水流中的泥渣,而且有利于行車安全。隱式邊溝可以增加路基有效寬度,克服規則的深邊溝給行車帶來的不安全隱患,消除車輪卡陷和邊坡碎落堵塞,同時形成流暢優美的路基輪廓線,增加路容美觀。在排水溝的出水口處設置小型沉淀池,形狀為圓形,水泥混凝土結構。采用淺碟式邊溝和隱式邊溝增加路側凈區,安全性得到保障。可不再設置路緣石和護欄,既安全、美觀又能減少費用。

圖5 淺碟式邊溝

圖6 隱式邊溝
坡腳坡頂過渡處理。沿路線縱向邊坡兩側(巖體較軟弱處)將邊坡做成圓弧順接(圖7、圖8),既增加美感,又適當增加碎落臺。以往挖方邊坡設計著重考慮邊坡穩定,較少考慮邊坡形狀對周圍環境景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邊坡形式一般按直線形、折線形、臺階形設計,如刀削一樣,給人以呆板、生硬的感覺。因此,在進行邊坡設計時,在保證邊坡長期穩定的同時,應使邊坡形狀與邊坡巖土的自然屬性相一致,使公路盡可能融入到自然環境之中[10]。

圖7 填方邊坡

圖8 挖方邊坡
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金佛山西坡旅游公路K9+900 邊坡為例,邊坡長62.42 m,開口寬50.47 m,體積21854.54 m3,滑動面以上為硬塑性砂粘土,滑動面以下為炭質頁巖。據當地地震史和《地震烈度區劃圖》資料,該區地震烈度小,為6 度地區。
針對金佛山西坡旅游公路K9+900 邊坡,充分考慮風景名勝區地質災害治理的特殊性,并根據邊坡所處的地理位置、土質情況、水文、氣象條件等,提出重點考慮景觀美化和生態環保的方案:景觀型抗滑樁+截、排水溝(圖9)。

圖9 重慶金佛山西坡旅游公路K9+900 邊坡景觀治理
(1)目前景區建設遇山毀山、逢水填水、見樹伐樹,許多有價值的自然、人文景觀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要求在地質災害治理時要把保護原有良好景觀的任務擺在首位。
(2)針對景區邊坡治理中景觀考慮不足的問題,考慮景觀效應的邊坡治理方法,邊坡無損傷治理技術與邊坡整形治理技術。
(3)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金佛山西坡旅游公路K9+900邊坡為例,考慮景觀效應,運用生態學、景觀學和邊坡整形技術,提出了景觀型治理方案,取得了較好的治理景觀效果。
(4)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態環保意識的增強,考慮景觀效應的邊坡治理是未來邊坡治理技術發展的方向。
[1]李俊雄,譚正員.重慶市浮圖關公園白骨塔危巖特征及工程治理效果[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1998(4):30-31
[2]陳洪凱,歐陽仲春,廖世榮.三峽庫區危巖綜合治理技術及應用[J].地下空間,2002,22(2):97-101
[3]劉成,徐剛,楊娟,等.激發坡面泥石流發生的坡度因素探討—以重慶市北碚地區為例[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6,17(4):165-168
[4]王恭先.滑坡防治方案的選擇與優化[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增2):3867-3873
[5]陳洪凱,唐紅梅.三峽庫岸城區邊坡治理與沿江公路建設一體化模式——以重慶萬州清泉路邊坡為例[J].山地學報,2003,21(6):739-744
[6]秦曉春,張肖寧.旅游公路景觀設計及美學研究[J].公路,2007(10):212-217
[7]楊志法,張路青,祝介旺.四項邊坡加固新技術[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24(21):3828-3834
[8]張陽,袁衛寧,李萍.路橋工程中擋土墻景觀設計方法研究[J].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7(3):54-57
[9]于秀霞,王立君.風景名勝區中的道路景觀設計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574-575,594
[10]姚占勇,楊永順,高雪池.高速公路綠化若干問題的探討[J].公路交通科技,2008,25(12):19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