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熊 帥
地磁智能停車位
□ 本刊記者 熊 帥
近日,北京市街頭出現了一種新鮮的停車收費方式。在朝陽區的路側停車場,車輛到位后,收費人員用自己手中的POS機對其拍照,車輛的基本信息就直接錄入系統,時間計時也隨之開始,車輛離開時,收費人員再按一個“車輛離開”按鈕,停車起止時間和應收費用就自動打印出來。
整個過程,收費人員徹底告別之前的手寫計時。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來這是一種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停車管理系統。自動計時收費靠的是無線地磁傳感器。將無線地磁傳感器埋到地下,當車輛停滯在相應區域內時,磁場會發生變化,車位是否被占用就可以被感知,每8秒一次的掃描保證了對車位占用狀態監控的準確性。檢測到的車位信息再通過無線通信實時傳遞給無線節點把持器,最終傳送給后臺的系統,后臺系統再對信息進行匯總、反饋。
無線地磁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很簡單,就像蝙蝠的回聲定位一樣,發送的信號被彈回就意味著前方有障礙物;發送的信號一路暢通就意味著前方是一片通途。只不過人類的應用多了最后系統的匯總反饋。
這么大費周折建設“地磁停車場”,就是為了解決路側停車收費亂收費難的問題。智能停車管理信息系統除了包括車位檢測系統(地磁傳感器),還有電子化收費系統(專用POS機)和視頻監控系統。從車輛停泊到駛離,都在攝像頭的監測下,既保證車輛的安全、車位狀態的準確性,還通過監控車號達到防止交費逃逸、即時發現違章停車的目的。同時,通過后臺系統對車位信息進行匯總,市民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查詢、預定車位。日后建設完全就可以對全市全部停車場進行智能管理,讓市民分辨停車場的真假并合理安排出行。
智能停車管理系統僅僅是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冰山一角。
互聯網大家都不陌生,而物聯網又是什么?與互聯網又有什么聯系以及區別?
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因此,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一系列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其應用除了上文提到的“智能停車管理系統”,還有現在隨處可見的二維碼掃描,全球定位系統,還包括未來可以實現的通過手機控制家中電器的開關狀態等等。物聯網產品將服務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環境保護、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業監測、個人健康等各種領域。
愿景是美好的,物物相關前期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建設,單是把身邊物品都打上標簽就是一件“路漫漫其修遠”的工程。而且在物聯網建設并不完備之前,他的很多優點并不能完全體現,有時反而還會成為缺點。

北京街頭空蕩蕩的地磁停車位。
收費人員陳亮(化名)就說,“很多人說我這是騙人的,拿著個什么東西就拍照,一分錢不給就走了。還有完全不管小票上打出來的金額‘就給你10塊錢,愛要不要。’不要人家就走了。”地磁停車似乎并沒有對解決收費難問題起到什么作用。而更多停車場的收費人員被問到地磁停車大都不止所云。而且,北京市交通委之前承諾的用牡丹交通卡繳費,在線查詢空余車位等都還沒有實現。
物聯網技術確實能通過將物品信息化給我們帶來便利,但是從目前來看還需要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