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彥
急性酒精中毒是內科急癥,臨床主要表現為3個階段:第1階段,興奮期;第2階段:共濟失調期;第3階段:表現為沉睡不醒,皮膚濕冷,呼吸淺表,瞳孔擴大,甚至昏迷,呼吸緩慢,心率加快,嚴重者可抑制呼吸、循環系統,危及生命。我科應用醒腦靜聯合納洛酮治療急性酒精中毒,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0年1月~2011年8月在我院急診治療的5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符合急性酒精中毒診斷標準。(1)有明確的飲酒史;(2)呼吸或(和)嘔吐物有乙醇氣味,目前可測定血、尿酒精濃度;(3)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語言增多或沉默,語無倫次,共濟失調,甚昏睡、昏迷;(4)排除糖尿病、一氧化碳中毒、腦血管意外、鎮靜催眠藥中毒等醉酒外因素所致。
1.2 診斷標準 可據呼吸或血液酒精濃度測定,但我們主要根據酒精中毒的臨床表現分度,(1)輕度;面部潮紅或蒼白,眼結膜充血;(2)中度中毒:語言含糊不利,步態不穩,心跳加快,定向力障礙;(3)重度:昏睡不醒或昏迷,血壓下降,呼吸抑制,甚二便失禁[1]。
1.3 治療方法 A組在常規予保暖、喝濃茶、綠豆湯等解酒等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洗胃、利尿、能量合劑、維生素B1、B6、抑制胃酸等營養、支持、對癥治療;治療組在A組治療的基礎上,首劑予納洛酮0.8mg+5%葡萄糖20mL靜注后,隨后予醒腦靜注射液20mL加5%葡萄糖250mL靜點,以上靜點結束后,依中毒程度,再次予納洛酮靜點,輕度中毒0.8mg、重度中毒0.8~1.2mg加5%葡萄糖250~500mL緩慢靜點,直至患者清醒為止,靜點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反應,及時作相應處理。
1.4 療效判斷標準 觀察兩組用藥后的醉酒清醒時間、醉酒癥狀消失時間,并加以比較。
1.5 統計學方法 對本研究選取患者進行統計處理時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采用均數±標準差(±s)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均無一例死亡,總有效率100%,患者意識由昏睡或昏迷轉為轉為清醒為清醒時間。面部充血、頭昏、乏力、惡心、嘔吐、語言含糊等癥狀消失時間為癥狀消失時間。
2.1 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在醉酒消失時間、醉酒清醒時間比較,治療組明顯短于對照組(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h)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僅有一例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在納洛酮用量超過2.2時出現了惡心、嘔吐,未停藥,經對癥處理后消失,余未見不良反應。
急性酒精中毒時,醉酒者在應激狀態下存在于垂體內的內源性阿片肽(主要為β-內啡肽)釋放增多[2],納洛酮是阿片受體拮抗劑,這就為納絡酮治療酒精中毒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酒精的代謝產物異喹啉生物堿也有阿片樣作用,可抑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同時還可抑制前列腺素和兒茶酚胺的心血管效應,導致血壓下降[2-3]。納洛酮是阿片受體的特異性拮抗藥,能拮抗內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逆轉對中樞神經、呼吸、循環系統的抑制,保護腦細胞,減輕腦水腫,激活腦干網狀結構上行系統,發揮中樞性催醒作用[4],因而對酒精中毒有肯定療效。盡管自1994年衛生部批準以來,納洛酮作為急性酒精中毒的解救藥已日趨普遍應用于臨床,但因其半衰期短,約90min,臨床需多次重復給藥;臨床發現劑量過大,偶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副作用,還有發現大劑量可引起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甚至肺水腫[5]。對此反應,多認為是腦內去甲腎上腺素神經元活性增強,去甲腎上腺素合成增加,以及腎上腺從腎上腺髓質釋放增多,致使血中兒茶酚胺含量升高,使肺部血容量突然增加,導致肺水腫。因此,納洛酮要考慮用量問題,還要注意年齡、血壓、心臟情況酌情給藥,對心血管患者尤須注意。
本觀察顯示,納洛酮與醒腦注射液合用于急性酒精中毒的搶救,兩藥可起優勢互補的協同作用,中西藥結合,相輔相成,療效優于單一用藥,醉酒時間和醉酒癥狀消失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兩藥合用于急性酒精中毒,既明顯提高了療效,又增加了用藥的安全性,有積極的臨床實用價值。
[1]楊燦菊,陳滿軍.醒腦靜聯合納洛酮治療急性酒精中毒54例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5):118-119.
[2]劉艷,孫文東.急性酒精中毒導致心房纖顫6例診治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8,5(15):46-47.
[3]謝建法.川芎嗪注射液聯合維腦路通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觀察[J].醫學新知,2011,24(10):82-83.
[4]姚翠娥,余厚友,尹文.納洛酮聯合醒腦靜治療急性酒精中毒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5):616-617.
[5]康詩敏.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療與護理[J].當代醫學,2012,18(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