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 莫銀鳳 尹善浪 邵俊卿 黃道政 羅汝華
ICU重癥患者的營養支持是臨床治療的重點,也是臨床治療的一個難點。大多數ICU重癥患者因感染、創傷、術后、以及器官的功能衰竭,導致機體各種器官功能性不穩定,在應激狀態下可出現一系列代謝異常改變,如肌肉的消耗、體內蛋白的丟失、傷口的愈合緩慢、腸道的功能損傷等[1]。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營養吸收困難,存在一定程度的營養不良問題。本文對ICU重癥患者給予營養支持療法,觀察其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2年9月廣東省人民醫院及我院收治的80例ICU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齡62~95歲,年齡最小患者62歲,最大者95歲,平均年齡80.7歲。
1.2 方法 依照隨機性原則,將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4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其病情、病癥方面不存在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治療組行腸內營養支持療法,對照組行單純留置胃管進食治療,具體如下。
治療組:患者病情逐漸穩定后給予營養支持療法。一般情況,患者低滲全營養型腸內營養制劑通過鼻飼給予,初始以少量、低濃度為宜,濃度從0.6kcal/mL開始,通過胃腸泵控制20~30mL/h連續給予。待胃腸道適應后再漸次增加濃度及能量攝入至每次管飼量濃度為1.0kcal/mL,通過胃腸泵控制60~80mL/h連續給予,并向食物勻漿過渡。
對照組:對患者置胃管進食粥水、一般奶粉,并積極給予抗感染、糾正酸堿失衡、糾正電解質失衡治療。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后進行營養指標測定,并對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淋巴細胞計數和體重等進行記錄,統計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與治療組兩組患者營養支持療法前后指標數據的變化 如表1所示,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淋巴細胞計數和體重指數對比均無明顯差異。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淋巴細胞計數、體重指數均比對照組有明顯的提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指標對比分析如下:對照組治療后的血清總蛋白、淋巴細胞計數和體重指數與治療前相比均無明顯變化。因此,通過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白蛋白、淋巴細胞計數和體重指數對比變化,可看出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對照組與治療組兩組患者營養支持前后指標變化(±s)

表1 對照組與治療組兩組患者營養支持前后指標變化(±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治療后淋巴細胞數 血清白蛋白g/L 體重kg 淋巴細胞數 血清白蛋白g/L 體重kg治療組 1200±120 34.2±1.9 60.3±9.3 1460±210a 35.1±2.3a 62.0±8.4a對照組 1200±116 34.5±1.6 61.2±8.7 860±50 26.4±1.6 54.5±6.8組別 治療前
2.2 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 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病死率遠遠高于治療組,而生命體征的檢測過程中,治療組患者由于營養治療,其身體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組患者治療后出現便秘、肺炎、潰瘍、胃潴留及死亡的概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比較[n(%)]
3.1 ICU患者行營養支持療法的必要性 通常ICU患者病情危重,因機體代謝處于高分解的狀態,免疫功能低下,一旦發生感染難以控制或細胞功能的嚴重損傷,嚴重者可以導致死亡。因此,提出對ICU患者治療的指導思想為:通過為患者機體提供強化的營養物質,以改善ICU患者的神經體液調節,提高ICU患者衰竭臟器功能并使其恢復能量代謝的平衡,同時復蘇并提高心肺功能,最后減輕或糾正ICU患者的負氮平衡,達到緩解ICU患者病情,降低病死率的治療目的[2]。
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是以患者腸黏膜的吸收功能作為營養物質的補充途徑,在為患者補充營養的同時,增加患者腸黏膜血流,刺激患者腸道激素和消化液的分泌,進而促進患者腸上皮的修復,遏制并防止患者的營養不良狀況出現進一步惡化,進而預防消化道潰瘍、感染以及腸功能衰竭的發生,增強患者免疫力[3]。腸內營養支持的先決條件是腸道功能部分或完全正常,且遠端腸管無梗阻,不符合上述條件的可視為腸內營養支持的禁忌。在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時,營養制劑的給予應按照從少到多、由慢到快、由稀到濃的原則循序漸進,使患者腸道有一個良好的適應過程,避免并發癥的出現。
臨床上對理想的營養支持方法還存在爭議,但目前一般選用以腸內營養為首選,對ICU重癥患者的治療中腸內營養支持具有重要地位[4]。
3.2 腸內營養支持的并發癥及其監測 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時,務必進行周密的監測,避免并發癥的出現,一旦發生應進行及時處理。(1)要明確腸內營養導管的位置,觀察導管在體外的標記,及時發現導管是否移位。若發現異常及時調整營養管末端位置,避免因管腔彎曲而返入食管引起誤吸。通過X線透視、pH值、導管造影等對胃腸內容物性質進行觀察。由于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排空不良易發生潴留,導致胃液或營養液被呃逆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因此,患者在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時應取30°~45°半臥體位。(2)密切觀察胃腸道的耐受性,在營養支持治療的初期,應每隔三或四個小時對胃殘液進行測定,正常殘液量不應超過前1h輸注量的2倍,并注意觀察患者有無噯氣、惡心、反酸、腹瀉、腹痛、腸鳴音亢進等,以全面了解腸道耐受性。如果殘液量與正常量相比較多,表示胃耐受性較差,必須立即降低輸入量,嚴重者需停止腸內喂養;若患者在營養支持過程中出現噯氣、惡心、反酸、腹瀉、腹痛、腸鳴音亢進等,可減慢營養液滴注速度、減少營養液用量、降低營養液濃度、更換營養制劑或遵醫囑給予胃腸動力藥物及收斂藥物等處理措施解決。(3)營養代謝方面的監測,對患者定時測定血鉀、鈉、鎂、磷、鈣等離子,以及血漿蛋白、尿糖、凝血酶原時間等指標,觀察并記錄體重、氮平衡及其他參數值。
3.3 本研究通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比較可發現,治療組患者在營養支持治療后淋巴細胞計數、血清白蛋白、以及體重指數有明顯的升高,說明腸內營養支持療法可明顯改善危重病人機體的營養狀況。由此可見,有效的營養支持已成為ICU危重病人綜合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及時合理的營養支持不僅能改善病人營養狀況以及代謝狀態,還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促進愈合,改善預后[5]。
總之,營養支持療法對老年ICU重癥患者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使用。
[1]林玫瑞.危重病救治中腸內和腸外營養支持的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2):110-111.
[2]朱彬云.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在ICU中的臨床研究[J].實用臨床醫學,2006,7(12):51-52.
[3]吳迪春,黃智勇,張娟,等.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在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7,14(4):232-233.
[4]馬建忠,潘華飛.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期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0(5):449-451.
[5]李莉,王祥,殷凱生.呼吸ICU鼻飼患者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J].臨床肺科雜志,2008,13(12):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