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圣鈞 陳海峰 尹志君 王津津 陳春峰 嚴旭 張黎
顱腦損傷多見于工礦、交通事故、火器傷、銳器傷、鈍器傷等,常與身體其他部位的損傷復合存在,顱腦損傷可分為頭皮損傷,顱骨損傷和腦損傷,三者雖皆可單獨發生,但需警惕其合并存在,其中對預后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腦損傷的程度及其處理效果。重度顱腦外傷在顱腦損傷中較為常見,手術治療仍是主要治療手段。對于手術中出現的急性腦膨出,一般預后較差,通過對癥治療,采取不同措施,明顯降低患者致殘率與病死率[1]。本研究對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間在腦外傷手術過程中出現腦膨出情況的40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其采用針對性的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間收治的240例腦外傷手術患者,其中40例重度顱腦外傷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出現了急性腦膨出情況,男22例,女18例;年齡19~65歲,平均(35.2±2.1)歲。手術前瞳孔變化情況:12例無改變,21例單側瞳孔散大,雙側瞳孔散大7例。受傷原因主要有:交通事故23例,墜落5例,塌方6例,鈍銳器傷6例。腦損傷情況結合腦部CT情況進行分析:硬膜外血腫13例,硬膜下血腫14例,腦挫裂損傷6例,蛛網膜下隙出血4例,腦干損傷3例。患者術前CT圖像均表現為彌漫性腦腫脹,環池、基底池變小或消失,腦移位,且均出現不同程度腦膨出或伴有顱內遲發性血腫。
1.2 治療方法 急性腦膨出治療主要采用結合患者病情對癥治療,對于病情嚴重患者,在保持呼吸暢通的同時輔助氣管插管來確保手術時腦部供氧充足。手術采用去大骨瓣減壓術和血腫清除術,清除顱內血腫,將顱內壓并切除損傷腦組織,如出現腦膨出情況,給予鎮靜、持續低流量吸氧、心電監護,觀察意識瞳孔變化,加強抗感染、抗癲癇、脫水等對癥治療,應立即加大氧濃度和過度通氣法處理,注意觀察患者血壓,確保血壓控制在90mmHg左右。通過腦部CT掃描來快速查找確定腦膨出具體原因,并采取對癥處理。手術過程中維持患者有效血容量與血壓,在腦膨出組織回縮后,再對手術部位進行后期處理。對出現新的血腫,應快速清除并進行止血,避免對腦組織新的壓迫。
40例患者經過我院手術后,對其進行半年至1年的隨訪,治療情況如表1所示。本組患者中27例(67.5%)經搶救無效死亡,13例(32.5%)存活。產生腦膨出主要原因有重型顱腦損傷15例、遲發性血腫9例、急性腦腫脹5例、術中繼發顱內血腫形成5例、腦血管調節功能受損4例以及長時間腦組織缺血缺氧2例等。

表1 患者預后情況隨訪(例)
重度顱腦外傷在顱腦損傷中較為常見,手術治療仍是主要治療手段。對于手術中出現的急性腦膨出,一般預后較差,通過對癥治療,采取不同措施,明顯降低患者致殘率與病死率。手術過程中給予常規心電監護,監測生命體征、意識、瞳孔變化,尤其是注意觀察是否有劇烈頭痛、噴射樣嘔吐、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若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對癥處理。術后遵醫囑給予抗感染、脫水等治療,如20%甘露醇250mL快速靜脈滴注,2次/d,防顱內壓升高和腦水腫的發生[2]。治療中注意觀察有無輸液或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控制探視人員,減少與有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觸的機會,防止交叉感染。另外,還應觀察有無其他并發癥,如眼壓增高、復視、眼球活動受限、眶周皮下氣腫等。
本研究中40例發生急性腦膨出患者經過我院手術后,對其進行半年至1年的隨訪,27例(67.5%)經搶救無效死亡,13例(32.5%)存活。急性腦膨出產生的主要原因有:重型顱腦損傷、遲發性血腫、急性腦腫脹、術中繼發顱內血腫形成、腦血管調節功能受損以及長時間腦組織缺血缺氧等。總之,重型顱腦損傷術中急性腦膨出是腦外科重癥之一,在手術前應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評估,根據腦膨出產生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針對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死率與致殘率。通過清除顱內血腫降低顱內壓,改善腦部供血與供氧,積極預防手術過程中出現腦膨出。一旦發生應針對多因素的病理生理改變,做出合理的手術方案,通過術前認真的分析病因,術中采取綜合性的處理措施,可有效的降低病死率,利于患者康復。
[1]Cohen JE,Rajz G,Itshayek E,et al.Bilateral acute epidural hecatomb after evacuation of acute subdural hematoma:brain shif t and the dynamics of extraaxial collection[J].Neurol Res,2004,26(7):763-66.
[2]李衛賢,楊林,魏璐城,等.重型顱腦損傷術中急性腦膨出的治療[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5,14(6):50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