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在感染和組織損傷時血漿濃度快速,急劇升高的主要急性期蛋白。可以激活補體和加強吞噬細胞的吞噬而起調理作用,從而清除入侵機體的病原微生物和損傷,壞死,凋亡的組織細胞,在機體的天然免疫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保護作用。傳統觀點認為CRP是一種非特異的炎癥標志物,但近年來,由于檢測技術的更新,測定CRP的快速、簡便和可靠的方法已迅速建立。最新的研究也揭示了CRP是心血管疾病最強有力的預示因子與危險因子[1-2]。這使得CRP在臨床應用領域大大增加。其在醫學上的價值正得到廣泛驗正和承認。因此,檢測CRP對臨床診斷、療效以及預后觀察等具有重要價值。
1.1 一般資料 實驗分為感染組和對照組,選取2011年間我院治療的患者98例為感染組,其中病毒性感冒18例,急性闌尾炎35例,肺炎17例,外科感染28例,年齡在2~50歲之間,男性55例,女性43例。對照組為健康體檢值為正常者98例,年齡在3~48歲之間,男性54例,女性44例。兩組對于C-反應蛋白測定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C-反應蛋白測定:C-反應蛋白測定方法是免疫比濁法,并且在西門子Dimension RxL Ma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進行。
血常規測定:血常規測定在邁瑞BC-5500全自動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儀上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及時整理所測量的數據,組與組之間的比較應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整理和分析,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在感染組中,C-反應蛋白含量增高者46例,白細胞總數升高者15例、中性粒細胞升高者17例;在正常組中,C-反應蛋白升高者2例,白細胞總數升高者3例,中性粒細胞升高者1例。兩組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反應蛋白和血常規檢測結果對比
C-反應蛋白(CRP)是機體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組織損傷等炎癥性刺激時肝細胞合成的急性相蛋白,在炎癥開始數小時CRP就升高,48h即可達峰值,隨后病變消退、組織、結構和功能的恢復至正常水平。此反應不受放療、化療、皮質激素治療的影響。同時它是一種能與肺炎鏈球菌C多糖體反應形成復合物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半衰期19h;血清CRP由肝臟合成,白細胞介素1b、6以及腫瘤壞死因子是其合成的最重要的調節因子。因此,CRP的檢測在臨床應用相當廣泛,包括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手術后感染的監測;抗生素療效的觀察;病程檢測及預后判斷等[3]。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最基礎的化驗檢查之一,在全身體檢中是基本的體檢項目,包括有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及白細胞分類計數,紅細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血常規檢查的意義在于可以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跡象,診斷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系統疾病,反應骨髓的造血功能等。但是由于CRP不受生理、藥物治療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血常規的測定對感染的診斷不及CRP測定的敏感,而且會存在個體性差異。并且血常規測定容易受到諸如日間變化、藥物治療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結果波動大,因此不能判斷治療是否有效。研究發現,CRP作為急性時相蛋白在各種急性炎癥、組織損傷、心肌梗死、手術創傷、放射性損傷等疾病發作后數小時迅速升高,并有成倍增長之勢[4]。病變好轉時,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CRP與其它炎癥因子如白細胞總數、紅細胞沉降率和多形核白細胞等具有密切相關性。CRP與WBC存在正相關。在炎癥反應中起著積極作用,使人體具有非特異性抵抗力。在患者疾病發作時,CRP可早于WBC而上升,恢復正常也很快,故具有極高的敏感性。在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鑒別診斷上,機體一旦發生炎癥,CRP水平即升高,而病毒性感染CRP大都正常。膿毒血癥CRP迅速升高,而依賴血培養則至少需要48h,且其陽性率不高。此外,CRP還可以用于肝癌與肝臟良性疾病的鑒別診斷,更是在急性胰腺炎的嚴重程度的評估上有著重要的應用。
C-反應蛋白作為一個靈敏指標,它的應用已從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拓展到心腦血管疾病的預報和監測等多方面,隨著C-反應蛋白檢測技術的發展,其臨床應用前景將更加廣闊。同時,C-反應蛋白這個指標應當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以發揮其在更廣泛的醫學領域的應用價值。
[1]范艷霞.超敏C反應蛋白常規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診斷兒童感染性疾病的研究[J].實用醫技雜志,2011(5):21.
[2]張宏興.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測在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合并感染患者中的研究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8):11-12.
[3]鄭豐強,吳翔.C反應蛋白和高敏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敗血癥早期的改變及其臨床意義[J].海南醫學,2011,22(15):13-14.
[4]楊菊紅,胡麗華,李一榮,等.血常規結果在常見傳染病鑒別診斷中的應用 [J].檢驗醫學,2006,21(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