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無 齊昌晉 周紅星
乙肝的根本治療是抗病毒治療。對于HBeAg陽性慢性乙肝,抗病毒冶療取得病毒學應答包括血清HBV-DNA低于檢測水平和HBeAg血清學轉換。HBeAg血清學轉換是患者對HBV免疫清除機制建立的標志。目前核苷(酸)類似物起得HBeAg血清學轉換機會較低,常表現為血清HBV-DNA檢測不到,但HBeAg呈持續陽性。替比夫定有明顯降低血清HBV-DNA水平和高HBeAg血清學轉換功效-雙達標。我院應用替比夫定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肝,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門診與住院的HBeAg陽性慢性乙肝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診斷符合2000年中華醫學會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1]。拉米夫定組62例(男40例,女22例),年齡(22~65)歲,平均(35.6±15.8)歲,TBIL≤3倍正常值,ALT=(2~5)×ULN,平均(165.8±72.7)U/L;7log10copies/mL≥HBV-DNA≥5log10copies/mL,平均(6.22±0.36)log10copies/mL;替比夫定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齡(22~65)歲,平均(37.4±16.3)歲,TBIL≤3倍正常值,ALT=(2~5)×ULN,平均(178.2±68.3)U/L;7log10copies/mL≥HBV-DNA≥5log10copies/mL,平均(6.18±0.43)log10copies/m L。兩組病例近半年沒用過抗病毒藥物和免疫調節劑治療,排除其它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等其它肝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拉米夫定組用拉米夫定(葛蘭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100mg,qd,po;替比夫定組用替比夫定(北京諾華公司)600mg,qd,po。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3、6、12個月測肝功能、乙肝5項、HBV-DNA。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各組間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數據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ALT復常率3、6、12個月χ2值(3.254、3.625、4.322。P<0.01);HBeAg陰轉率3、6、12個月χ2值(2.358、3.314、2.238。P<0.01~0.05);HBeAg血清學轉換率3、6、12個月χ2值(2.327、3.318、2.828。P<0.01~0.05);HBV-DNA轉陰率3、 6、12個月χ2值(3.620、4.312、4.313。P<0.01),見表1。

表1 兩組ALT復常率、HBeAg陰轉率、HBeAg血清學轉換率、HBV-DNA轉陰率比較
慢性乙型肝炎治療的總體目標是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HBV,減輕肝細胞炎癥壞死和肝纖維化,延緩和減少肝臟失代償、肝硬化、肝癌和其它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但由于HBV會出現基因耐藥、表型耐藥甚至交叉耐藥,因此早期選用強效、低耐藥的藥物對慢性乙型肝炎治療非常必要。
替比夫定進入人體內,經過磷酸化轉換成三磷酸替比夫定,后者與胸腺嘧定競爭,從而抑制HBV反轉錄酶的活力,HBVDNA的合成受阻[2]。HBeAg血清學轉換和HBV-DNA轉陰是HBeAg陽性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獲益的基礎,HBeAg血清學轉換是實現HBV-DNA持續抑制和ALT復常的前提。 在已有的核苷(酸)類似物中,替比夫定同時提供快速、強效的HBV-DNA抑制和高HBeAg血清學轉換-雙達標,除了與其抗病毒作用外,還與其免疫調節功效有關[3]。替比夫定具有促進Th1細胞因子生成,包括白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d(TNF d)、γ干擾素(IFN-γ)顯著增加,而抑制Th2細胞因子產生,包括IL-4、IL-6和IL-10顯著下降,調節Th1、Th2平衡而產生效應。還可導致Treg細胞水平明顯下降。HBV特異性CD8+T細胞增加。患者更容易發生HBeAg血清學轉換。
核苷(酸)類似物的問世是人類抗HBV治療的一個里程碑,充分體現了“創新”為人類造福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意義[4]。替比夫定在HBeAg轉陰率和HBeAg血清學轉換率優于目前國內應用的核苷(酸)類似物,沒有致畸、致癌和致突變作用,但應注意其它不良反應。強效低耐藥是選擇抗慢性乙肝病毒藥物的主要指征,對于經濟條件有限的患者,同時應注意藥物經濟學。替比夫定是一個價格略低,抑制病毒效果較好的藥物,值得臨床應用。
[1]中華醫學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0,24(8):85.
[2]莊輝.病毒性肝炎診治新進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61-62.
[3]潘成,楊帆,劉奇,等.替比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應用[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2(3):85-115.
[4]姚誠.核苷(酸)類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應用[J].肝臟,2005,13(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