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鄧凌原
通往文化強國的創新之路
□ 本刊記者 鄧凌原
十八大報告指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從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到十八大前文化體制改革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已歷經十年的發展,文化產業逐漸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據報道,2011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達13479億元,占GDP比重達2.85%;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04年的1.94%增至2011年的2.85%,年平均增長23.35%。
從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轉變為支柱性產業,從文化大國轉向文化強國,十八大報告無疑給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一條充滿陽光的康莊大道。通往文化強國的路怎么走?如何走出特色和創新,從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民生周刊》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教授、北京工業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王國華等專家。
“文化強國”概念的提出,十八大報告并非首次。早在2011年10月18日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時,建設“文化強國”長遠戰略的提出,就已成為當時最大的亮點。
要實現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前提。十八大代表、文化部部長蔡武曾公開表示,“最近10年的文化發展繁榮,我們積累了一條非常寶貴的經驗,就是堅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兩輪驅動:一方面,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努力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不斷加強引導,完善政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這個科學的發展思路為新世紀新階段文化改革發展找到了現實的路徑。”
這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軌制”發展的道路也獲得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陳少峰認為,“雙軌制”發展的下一步目標是進一步強化文化事業的公益性服務,同時將事業型文化的一部分資源與產業經營對接起來。“比如博物館等文化場館,既是公益性文化場所,也可以舉辦經營性活動,進行文化交流,只要不互相妨礙,就可以將資源最大化利用起來。”
王國華也認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應該改變以往干預式的文化政策,讓文化朝多元化、豐富化方向發展。同時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相互發展,打破壟斷和僵化,讓文化產品具有原創力,讓全體民眾都有一個迸發自己創造力的平臺和機會。
“不一定你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深厚,你的文化產業就很發達。而恰恰相反,文化產業是一個世界范圍內的產業,在當今社會,只要善于利用先進的理念、高科技手段、優秀的經營模式,將科技和文化有效結合起來,就能產生出優秀的文化產品。”王國華的這番話,為十八大報告確立的我國從“文化大國”邁向“文化強國”方向做了正確解讀。
隨著國內文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及改革任務的初步完成,陳少峰認為,促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產業化水平,從數量化轉向質量化的方向,應該成為我國文化產業未來十年的發展目標。
“從數量轉向質量,包括品牌的打造,文化產業與經濟效應、社會效應的融合以及推動文化企業做強做大。如跨地區、跨行業的改革和資源融合,培育一部分龍頭企業,由龍頭企業帶動并實現企業化、規模化和質量的提升。”陳少峰認為,文化強國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發揮創造力,創造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產品;對外強化競爭力,通過文化內容的出口和傳播,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隨著我國文化實力不斷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缺陷也逐漸顯現:突出的一點就是文化產品同質化競爭比較嚴重,品牌種類少,企業競爭力不強。“企業如何避免在低層次水平上的競爭? 這就需要創造力,能夠推陳出新,多出精品。”
而對于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戰略,陳少峰表示,首先應該提倡一種面向全球市場、能夠體現全球消費者的總體需求特征的產品形態;其次要盡可能地融入中國人的核心價值和文化元素,即“華流” 。
所謂“華流”,是對中國人的文化和文化產業總體特征的品牌化描述。華流文化產業的特點,要求在文化和藝術產品的內涵上能夠充分體現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在文化創意和文化產品生產方面體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借鑒、吸收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當然,必須同時考慮到與人性相關的普世價值的要素和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娛樂需求的綜合特點,這樣才能走出去并且走得遠。

11月28日,王國華教授在北京市朝陽區文化創意企業專題講座上演講。圖/鄧凌原
在扎實推進文化強國的建設過程中,未來十年,經過深化體制改革的中國文化產業將會迎來黃金發展期,而國家為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也將成為企業和地方政府關注的焦點。
陳少峰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從2013年開始,國家將在以下幾個方面為文化產業發展打開“方便之門”:一是繼續扶持文化企業上市,加快文化企業上市成為基本政策;二是加大文化“走出去”力度,并通過實施重大項目工程來帶動;三是繼續扶持企業進行規模化和跨區域經營,促進企業創新,同時在文化科技領域加大扶持力度;四是鼓勵財政和地方共同成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以解決非公有制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陳少峰呼吁,應盡快建立文化產業學科,形成完整的教育系統,從而更好地培養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人才。
王國華則表示,隨著文化的發展和優惠政策的落實,未來十年文化產業在二三線城市將獲得長足的發展。對于地方政府來說,豐富的鄉土經驗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中小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應該重視地域特色,打造特產意識。“比如說旅游,這是一個綜合性、跨界性非常強的產業,既可以利用當地悠久的歷史傳說和故事,也可以將民俗展覽和地方戲劇融入進來,這是大城市不可企及的。”
王國華強調,地方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本土原真性的歷史文化,“要多向文化發展較為先進的大城市求經,同時引進文化產業人才,進行思想啟蒙和項目策劃,培養本土文化的造血功能。”其次,將城鄉聯合起來,提高農民覺悟,發展農村經濟,因為“廣大農村是建立生態文明的一個良好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