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惠及”字寓千鈞
十八大之后的中國,若干與民生相關的改革正迅速鋪開:
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對各省(區、市)開展“異地高考”專項督查,并赴京滬粵等教改“深水區”督促指導落實方案。異地高考攻堅背后,其實是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宏旨的教育改革。
人社部公布了《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旨在解決“職保”、“新農保”、“城居保”不同養老保險之間的轉移銜接問題。沒有轉移也就沒有覆蓋,打通不同養老保險間的壁壘根本上還是在做大做密社會保障網絡。
在論及教育、就業、醫療、住房這些民生問題時,十八大報告以“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來描述民生建設的宏觀目標。“公平惠及”,字寓千鈞,與其說以上這些措施是在落實這種精神,還不如說這個精神使行進中的改革有了更大的推動力和更明晰的定位。
所謂民生建設,其實并不僅僅意味著“更多給予”——“蒼生俱飽暖”、“廣廈千萬間”,也意味著權利平等與分配正義——更公平的競爭機會,更均衡的社會保障,更多元的救濟渠道與上升通道,更平等地參與公共生活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因此,我們在建設更多保障房、撥付更多教育經費、構筑更大的社保網絡時,也在不移余力地推進教育改革、醫療改革、分配改革、民主和法制建設。如果沒有后者,所謂“更多給予”,就會變成一種施舍。
因此,能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目標的社會,一定是一個權利平等、法制昭彰、市場成熟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政府既能發揮出巨大的資源調配能力和動員能力,從而鋪展和推進民生項目、民生工程,也能在法制框架之內和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找到自身行為的邊界,防止權力尋租和既得利益者坐大。十八大報告中關于社會體制的改革、政治體制改革論述,指明了這樣的社會前景。而這些,都關乎“深層”的民生。
“公平惠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異地高考”各地方案出臺雖已進入倒計時,但戶籍壁壘和教育資源分配不公仍在;養老保險的轉移銜接雖指日可待,但廣受詬病的養老金雙軌制仍未打破。不僅這兩項,包括醫療改革、住房改革、分配改革、社會管理方式革新在內的每一項改革,最終都在深水區相遇,共同指向了“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目標和歸宿。中國,應該對此更有沖勁。
在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的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講話引起了海內外的高度關注,“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期待,未來中國的民生建設如這段話一樣,既鏗鏘有力,也春風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