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玲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最早在在沿海開放城市設立的以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的特定區域,后來在全國范圍內設立,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較為特殊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從發展模式看,增加區域經濟總量是其直接目標,以外來投資拉動為主,產業以制造加工業為主。開發區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中,發揮了其獨特的巨大作用。開發區有效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快速提升產業集聚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投資環境,對外商外資有相當的吸引力,開發區也因此而成為直接利用外資最集中的地方;開發區吸引了大批的管理者、技術人員,吸收了大量工人就業,同時也成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從最開始、最普通的工業開發區起步,開發區出現了產業集中化程度更高、技術檔次更高的高新技術工業園區、科技園區、創業園區等新類型、顯示出開發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從國家到地方,針對開發區的建設制定了不同的優惠政策、法律法規和管理措施,通過對開發區的管理,各級政府摸索積累了許多駕馭經濟、指導企業的成功經驗。同時,各級政府也在實踐中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了辦事效率,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換。
蘇州的開發區建設與發展是中國開發區的典型成功案例,湖州與蘇州是隔太湖相望的兩個城市,又都地處長三角,但是在開發區建設上,湖州與蘇州還有很大差距,對比研究兩個城市開發區建設的差異性對于提高將來湖州開發區規劃與發展的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在資源驅動的農業經濟時代和改革開放之前的計劃經濟時代,優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適宜的氣候使得湖州的桑蠶經濟以及基于此的絲綢織造等非常發達,并因此使得湖州在這兩個時代在全國都具有重要的經濟地位,但是進入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政策和資本雙驅動的開發區經濟的盛行,長三角各地尤其是蘇南各市紛紛把經濟重心轉向了開發區建設,但是湖州在這一時期由于浙江省政策以及地方發展戰略原因,錯過了開發區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實力也隨之落后于長三角其他城市。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與蘇州兩個開發區的各項主要指標存在很大差距,其中GDP密度一項,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和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別是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6.59倍和14.20倍;地方財政收入一項,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和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別是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17.2倍和5.74倍;固定資產投資一項,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和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別是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8.10倍和2.40倍;出口額一項,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和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別是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92.92倍和93.67倍;實際利用外資一項,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和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別是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12.16倍和6.24倍。

表1 2009年湖州與蘇州開發區相關經濟指標
2.2.1 發展背景差異
蘇州工業園區于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自開發建設以來一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中新雙方建立了由兩國副總理擔任主席的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在目標規劃、管理授權、政策扶持等重大問題上給予直接指導和具體幫助,為園區創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發展環境。
多年來,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超過30%,取得了GDP超千億元、累計上交各類稅收超千億元、實際利用外資(折合人民幣)超千億元、注冊內資超千億元的發展業績,綜合發展指數位居國家級開發區第二位。2009年,園區以占蘇州市3.4%土地、5.2%人口創造了15%左右的經濟總量,成為了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創辦于1985年,1991年1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省重點開發區,1992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級開發區。建區以來,昆山開發區經歷了啟動發展、全面發展、提升發展三個階段,開創了多個江蘇省乃至全國第一:第一個經國務院批準的縣級自費開發區,開創了縣級自費開發區進入國家開發區序列先例;引進了江蘇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創建了江蘇省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出口加工區。如今,昆山開發區已成為蘇州對外開放的窗口、經濟發展的龍頭、科技創新的先導、輻射帶動的基地、城市化建設的品牌,成為昆山最具發展實力、發展活力和發展潛力的經濟增長極。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級開發區不管是土地政策還是稅收政策等都比現在要寬松很多,因此當時的國家級開發區在項目引進等方面與現在的開發區相比有很大的早期發展優勢。而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于1992年,到2010年3月才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湖州市唯一的國家級開發區。內設浙江省湖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浙江省湖州臺商投資區、浙江省留學人員湖州創業園區。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與蘇州工業園區和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成為國家級開發區相比,分別整整落后了16年和18年。
2.2.2 經濟發展模式差異
以蘇州模式為代表的新蘇南模式主要是以招商引資為引,以大型綜合開發區為平臺,以下設各類園區和大型企業為載體,通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大量積聚來實現經濟提升,是一種組團式的積聚發展模式。“蘇州模式”本質上就是開發區經濟,其基本特征就是政府強力主導,利用開發區的產業高集聚度優勢,依靠高投資實現GDP的高速增長,因此可以總結蘇州開發區發展的主要特點就是政策和資本雙驅動。
說到“新蘇南模式”,也就是“蘇州模式”,就不得不說“溫州模式”,溫州模式系以家庭式的私人企業為基礎,以民間靈活的金融制度為支撐,以自發擴展之產業結構為依托。“溫州模式”的經濟自成體系,沒有出現過政府人為操縱所導致的增長明顯起落。這張自發形成的分工合作網絡具有外人難以想象的彈性和靈活性,“低、小、散”也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企業家精神,而企業家精神正是利潤的重要來源。
這兩種模式都有其局限性,“蘇州模式”下,為了吸引和留住外資,政府必然通過種種措施,人為抑制勞動力成本本來具有的上漲趨勢。因而,在蘇州模式的開發區經濟中,社會財富分配向資本、向企業、尤其是外資企業傾斜,而普通民眾難以分享;而溫州模式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產品層次低,自主品牌少,規模企業少,抗風險能力差,政府的管理調控作用比較弱,民營企業難以成規模、上檔次,這樣,很不利于企業參與國際化、大規模的經濟競爭。
湖州地處蘇南與溫州的中間,經濟發展既有“蘇州模式”的影子,也有“溫州模式”的痕跡。但是受江蘇省與浙江兩省經濟發展政策和經濟發展總體導向差異性的影響,“蘇州模式”對湖州的影響有限,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湖州以鄉鎮企業經濟為主,由于區域發展重點以及政策導向等原因,對開發區建設沒有給予足夠重視,最根本的表現就是開發區建設的滯后性,而且招商引資力度與蘇州的開發區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10年剛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雖然錯過了開發區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因此湖州開發區在開發建設之初,就應積極利用后發優勢,著眼全局,著眼未來,對開發區進行科學地總體規劃,總體規劃一旦落實,要嚴格按照規劃進行項目引進和開發區建設。當前土地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制約因子,在對湖州開發區的建設過程中,對土地利用更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而且要設置符合湖州開發區發展速度與發展潛力的項目土地利用門檻。在當前周邊各城市土地資源緊缺的背景下,湖州的土地資源是其經濟發展優勢,在地處長三角的區域背景下,豐富的土地資源就意味著深厚的經濟發展潛力。因此對土地利用門檻的設置,湖州開發區要嚴格遵守“宜高不宜低”的原則;在要素保障方面,要嚴格按照開發區總體規劃的思路,對基礎保障設施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在生態環境保障方面,要嚴格避免重復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實行環境污染一票否決制,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隨著今天長三角經濟轉型成為一種普遍共識,長三角地區逐漸邁入了人力資源和科技知識驅動的創新經濟時代。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要抓住這一機遇,走出一條不同于蘇南各地開發區的全新的建設之路,尤其是在項目引進上,建設之初,就要把引進“大、好、高”等優質高科技含量項目作為優先目標,把引入項目的科技含量作為引入項目的重要門檻之一,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產能進開發區,堅決把發展潛力不大的落后產業項目排除在開發區之外,堅決遵循“寧缺毋濫”的項目引進原則;加大科技創新對開發區園區建設的驅動力,結合節能減排的國內外需求,加大對新能源、新動力、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嚴把項目引入關,讓湖州國家級開發區走出一條完全以高新技術為發展驅動力的“新型開發區”建設之路。
[1]羅兆慈.國家級開發區管理體制的發展沿革與創新路徑[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1).
[2]邵生余.創新轉型:江蘇開發區的“活力基因”[J].群眾,2012(8).
[3]王志憲,虞孝感.湖州市外資引入方面的落后性及對策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