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梅
(揚州江海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9)
科學的評估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進行,教學評估作為英語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校的重視。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體系對于實現課程目標至關重要。根據評估的不同側重點、時間、目的和理論動機,可將其分為兩大類:終結性(summative)評估和形成性(formative)評估。
傳統的終結性評估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完成后,用來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結論和判斷,或者用于證明和選拔。美國教育學家Bloom指出,終結性評價是在—個學期、一個教程或者一個學期結束的時候,為了進行分等、鑒定、進步評價,或者對課程、學程以及教育計劃的效力(有效性)進行研究而進行的評價。這些評估都是以大綱為基礎的,即教什么考什么,評估和衡量學生對規定的標準課程的掌握情況,其結果會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和教學效果,同時,也了解整個班級的水平,并以此與過去的班級進行縱向比較,使教師及時了解教學效果,從而決定是繼續現行的工作方式還是變換另一種方式。
盡管終結性評估的效度很高,但是卻很難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等,而這些恰恰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另外,終結性評估是一個階段結束的評估活動,其反饋之后,不能夠提供及時的教學情況;其次,終結性評估難以測試出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所以,終結性評估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意識到傳統單一的終結性測試的局限性——難以有效保障英語教學質量,因此紛紛開始探討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在大學英語教學評估的應用,如Genesee&Upshur(2001)、Lim,Robert L&Gronlund,Norman E(2000),Leung C.(2004)、國內學者(陶明星,2001;羅少茜,2003)對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的特點、原則和方法進行探討,尤其是對新興的網絡教學評估進行實證性研究(周娉娣、秦秀白,2005;紀鴻、馬瑞雪,2007;崔敏、田平,2010;王篤勤,2010),并對國外形成性評估的發展、研究和應用進行綜述(王華、富長虹,2006)。根據吳秀蘭(2008)的研究,國內外語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研究以非材料性研究為主,以實證性研究為輔”,這些研究對深入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一定能產生積極作用??梢哉f,國內外理論界對形成性評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已經取得了一致認同,對形成性評估的認識也日趨成熟。
形成性評估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家斯克里芬(M.Scriven)于l967年論及課程改革時第一次提出的,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B.S.Bloom)進一步將其運用于教育實踐。不同的研究者對形成性評估有著不同的定義,例如Black&William(1998)將形成性評估寬泛定義為教師和學生所采取的獲取診斷性信息并用以指導教與學的一切活動;Linn,Robert&Gronlund,Norman E(2000)認為形成性評估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檢測學生的進步,其主要目的是在教學活動的進行中,即學生知識、技能及態度的形成過程中,監控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簡單來說,形成性評估就是教學與學習進程的一部分。
目前,江蘇省高職高專大部分采取注冊入學的形式,也就是說沒有高考統一的分數線,只要參加過高考,然后在規定的時間上網注冊登記學生感興趣的學校,學生就可以被該學校錄取。在目前的高職高專現狀及傳統的思想和社會確實存在的藍白領收入和地位的差距的現狀下,基本沒有高考考分高的學生注冊進入高職高專學習。與此相對應的是那些基礎極差、考分及低的學生進入了高校來學習。這些學生也許動手能力強,但文化知識及極差,尤其英語這門課程,是講究積累和沉淀的學科,要求他們也上那種本科式的課堂那是根本行不通的。既然不能上本科式的課堂,也就不能抄襲或沿用本科式的教學評估模式。怎樣才能體現“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的高職高專大學英語的教學宗旨呢?為此,我們高職高專的大學英語教師們在不斷地探索,試圖尋求適合我們生存和發展的道路。筆者也根據我院的大學英語課堂的實踐,總結出我院采取的教學評估模式。
形成性評估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的評價,旨在確認學生的潛力,改進和促進學生的學習。由此可見,形成性評估能評價那些用傳統筆試不能反映的復雜、隱性的學習結果和學習技能,提供針對判斷分析能力、口頭能力和動手能力等方面更為自然、直接和完整的評價方式,并通過評估使學習目標清晰明確,使學習過程更有意義,從而使學生產生更為強烈的學習動機,促使其在真實情景中去學習。因此,形成性評估能夠彌補傳統評估所帶來的不足。
我校外語系大學英語教研室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著重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和以考試為目標的教學導向,培育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為目的的交際課堂,培養他們說得出口、聽得進心的基本能力。與教學改革相配套的是評估方式的變革。其評估的重點從考試轉變為對學生平時表現的考察在做終結性評估和形成性評估時必須給出明確的百分比,為了公平,評估標準和目的須在每學年的開學之初向學生公布,以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努力的方向。每一課教師都應該做出詳細的評估計劃,例如,將用10課時講授完一個單元,在這個單元里將有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形成性評估包括兩次書面作業,占單元總分的30%,課堂表現占40%(其中包括出勤、上課回答問題、小組討論、課堂表演等);終結性評估包括一次測驗,占30%。當然,不同的單元其評估計劃是可以不一樣的,各項指標的分值也可以浮動,但是,評價的標準是一樣的,要避免評價過程中教師加進過多的主觀意向,盡管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估相比不是那么正式,但是,教師在做每一項評估時必須嚴謹認真,做到公平公正,只有這樣,評價的結果才真實有效,學生才能學好,教師才能真正教好。表1總結了7年來該課程的評估方式及其比重的變化。

表1 大學英語課的評估類型和比例
從表1可以看出,考試成績從2004年的占總評分數80%下降到2011年的50%,并延續至今。平時成績的比重也由20%上升到50%。也就是說,該課程對學生的評估方式在短短幾年間由考試類的終結性評估轉變成為終結性評估和基于學生課堂表現、作業及小組討論的形成性評估相結合的評估方式。該評估方式的轉變旨在引導學生一方面注重學習結果,更要注重學習過程,鼓勵學生不僅僅為考試而學習,而以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學習目標。
我院通過兩年的實踐,得出結果如下:
第一,通過評估,課程設計者認識到形成性評估對課程的改進和提高意義重大,例如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和教材等均比以前有較大的改變。
第二,形成性評估使教師的教學有所提高。在此評估改革中,教師必須在短時間內應對由此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如教師的評估角色由試卷批改者轉變成監督學生學習過程并提供反饋的形成性評估者。教師能否成功應對這一轉變成為形成性評估能否有效實施的關鍵。
第三,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增強,積極探索有效的學習策略。
第四,學生合作學習意識提高。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在注冊招生背景下高職高專大學英語的評估中,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不能截然分開。有效的評估可以使教師在一定范圍內,用不同的方式評價學生,從而對其能力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單純一種類型的評估方式無法提供足夠的信息,也無法使教師清楚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具體學習能力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尤其是聽說的能力。如果單一的采用終結性評估,學生們可能只會在考試之前背考試范圍;沒有考試范圍的話,學生會有大面積的不及格,這都跟我們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背道而馳。而且單一的評估方式還可能對學生的自信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所以,應該把終結性評估和形成性評估同時有效地納入到高職高專大學英語教學中去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符合注冊招生背景下的學生素質要求和社會用人單位的要求。
[1]Gronlund,N.E.Asses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M](6thed.)Boston:Allen&Bacon,1998.
[2]Genesee,F.&Upshur,John A.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王華,富長洪.形成性評估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6(4):67-72.
[4]王華,甄鳳超.基于語言教學項目的形成性評估流程效果研究和再完善.外語研究,2008(3).
[5]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估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6]陶明星.我國大學英語教育評價的問題[J].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l(s2):149-151.
[7]吳秀蘭.形成性評價在國內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8(3):91-96.
[8]周娉娣,秦秀白.形成性評估在大學英語網絡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電化教學,2005(5):10-14.
[9]王篤勤.大學英語評價效度研究[J].中國外語,2010(2).
[10]黃華.立體教學模式中的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問題研究[J].中國外語,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