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俊
本文將對我院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前來就診的50例腹股溝疝患者進行臨床分組治療,從而探討不同方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疾病的治療效果,為提高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生活質量提供可靠依據,現結果如下。
1.一般資料:本文將對我院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前來科就診的50例腹股溝疝患者進行臨床分組治療,按照隨機的方式將其平均分為兩組,即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25例。研究組25例腹股溝疝患者中男性患者為20例、女性患者為5例,年齡在16至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3 ±0.3)歲,直疝患者 2 例、斜疝患者 22 例、直疝合并斜疝患者1例,初次發病患者為19例、復發患者為6例,雙側腹股溝疝患者為5例、單側腹股溝疝患者為20例;對照組25例腹股溝疝患者中男性患者為19例、女性患者為6例,年齡在17至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9 ±0.6)歲,直疝患者3 例、斜疝患者21例、直疝合并斜疝患者1例,初次發病患者為20例、復發患者為5例,雙側腹股溝疝患者為4例、單側腹股溝疝患者為21例。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病部位、發病次數、發病類型、教育背景以及社會經歷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且P>0.05,兩組患者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2.方法
(1)研究組25例腹股溝疝患者采用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術前對患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仰臥位,進行常規術野消毒以及鋪巾,對患者進行腹股溝手術斜切口,切口部位在患者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1.25cm,手術切口長度約為4~6厘米。之后將疝囊暴露在手術視野下,并對其進行高位游離,若患者體內疝囊較小,則可直接對患者體內斜疝塞入內環口,而將直疝塞入直疝三角。若患者體內腹股溝疝囊較大,則應對其進行高位荷包縫合,且補片大小應將腹壁缺損邊緣1.5厘米蓋過,并在補片上緣剪出缺口,缺口大小約為0.5厘米,將缺口處進行精索環繞,并縫于內環上方腹內斜肌以及腹橫肌上。
(2)對照組25例腹股溝疝患者采用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術前對患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措施,并進行術野常規消毒以及鋪巾,于患者內環體表投影點與恥骨結節連線處疝區進行常規手術斜切口,手術切口長度約為4~6厘米。將疝囊充分暴露于手術視野下,之后將其進行高位游離,若患者體內疝囊較小,可直接對患者體內斜疝塞入內環口,直疝塞回直疝三角。若患者體內腹股溝疝囊較大,則將疝囊橫斷,橫斷處距患者體內疝囊頸約為5厘米,之后將其進行連續縫合,并將近端疝囊內翻并塞入患者腹腔內,在患者疝環內將填充物充填。若患者為男性,則在手術完成后將其陰囊抬高,從而減少患者出現積血以及積液現象。
(3)觀察指標研究組與對照組腹股溝疝患者進行不同方式的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后,對其進行隨訪,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疼痛發生情況、患者病情復發率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給予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
3.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與對照組腹股溝疝患者進行不同形式的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后,對其進行隨訪,將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疼痛發生情況、患者病情復發率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具體情況見表1。
由表1可知,研究組腹股溝疝患者經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后,手術時間與對照組患者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對比結果無統計學意義;疼痛人數、并發癥發生人數、復發人數、住院天數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且P<0.05,兩組患者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包括斜疝以及直疝[1],其發病部位主要位于患者腹股溝區域[2]。臨床研究表明,發生腹股溝疝的患者中90%以上為斜疝[3],其高發人群為老齡患者以及嬰幼兒[4]。目前臨床上治療腹股溝斜疝以及腹股溝直疝的主要方法為無張力疝修補術[5],且已取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是將其進行強行縫合,患者體內張力過大,且易出現復發現象,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疾病,避免了傳統手術所帶來的較大張力,同時又解決了患者體內內環以及厚壁較為薄弱的問題,是近年來臨床較為常用且安全有效的治療腹股溝疝疾病的方法之一[6]。
本文對腹股溝疝患者進行分組治療,采用平片式與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結果表明,對腹股溝疝患者進行平片式無張力修補術,明顯改善患者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復發情況以及疼痛情況等目的,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腹股溝疝患者進行不同形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結果對比分析
1 馬頌章,李燕青.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J].臨床外科雜志,1998,6(4):234.
2 羅強.疝環填充式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的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7,16(4):258.
3 黎沾良.合理應用抗生素預防疝和腹壁外科手術部位感染[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2,7(6):415 -416.
4 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906-923.
5 馬頌章.無張力疝修補手術的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20(9):564 -565.
6 Schultz C,Baca I,G?tzen V.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J].Surg Endosc,2001,15(6):582 -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