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瑋

【于丹:辯證分析談親子】
一次,于丹出席北師大附中舉行的座談會。其間,有位女學生問:“做作業時家長常會來查我是不是在玩游戲。我覺得這是他們對我的極不信任。”對此,于丹說:“我希望家長和孩子間能用一種信任的方式建立默契。我的兒子還上不了網,但喜歡看《喜羊羊與灰太狼》。我經常對他說:‘看一集就去練琴吧。他說:‘你放心。然后,我就站到他看不見我的地方看著他。我發現,我不在他身邊時,他特有成就感。一集完了,他就關了電視,打開琴蓋。我想,那時他心里肯定充滿自豪,他覺得他說到做到了。而對大人來講,當孩子說到做到時,我們也會覺得很有自豪感的。我是老師,也是媽媽;這小姑娘是學生,也是孩子。孩子能理解大人是挺重要的,大人尊重孩子所給予的信任也是挺重要的。兩下一中和,咱們的未來是不是也挺重要呢?”話音剛落,爆發了熱烈掌聲。
談到親子問題的相互信任,于丹結合自己與兒子的故事,辯證分析地指出“孩子理解大人是重要的,而大人尊重孩子所給的信任也是重要的”。孩子理解了大人的信任,會讓大人有“自豪感”,而大人尊重了孩子所給的信任,也會讓孩子充滿“自豪感”。于丹的話語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引起學生共鳴,自然獲得學生喝彩。


【白巖松:欲揚先抑評輸贏】
2011年7月5日下午,白巖松到鄭州大學與3000余名師生交流。在談到“人生的輸贏”時,他說:“一次,我采訪劉翔的教練孫海平,他告訴我:‘劉翔之所以比別人優秀,是因為他想贏。我當時就一臉困惑。你想想,我們誰不想贏呢?但我再想贏還是成不了‘劉翔啊。后來,孫教練才跟我說:‘劉翔想贏,但他不怕輸。原來如此!是啊,想贏你就別怕輸。每個人都想贏,而你是否想過,你是真的不怕輸嗎?不怕輸才是贏的真正關鍵。最逗的是,只有你不怕輸時,你才能贏,才能贏得更持久。每個人都想贏,但做到不怕輸,太難了。想到最壞的結果,并且去做,往往事就成了。一個人最終的裁判是自己。要努力地去做自己,無論結果如何,面對就好,去經歷就好。”一席話引來學生紛紛喝彩。
很多時候,贏很容易,難的是敢于面對輸、不怕輸。為了說明這個觀點,白巖松“欲揚先抑”,先是抑下“劉翔優秀只是因為他想贏”的疑問,隨后揚出“想贏你就別怕輸”的邏輯關系,接著再借用一個“你是真不怕輸嗎”的設問,點明“不怕輸才是贏的真正關鍵”。話語富含深意,聽來讓人受益匪淺。
【李開復:事理結合講規劃】
一次,在2011級大學新生學習規劃的座談上,李開復這樣說:“進入了大學,你必須學會三種能力。第一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是自學能力。第二種是從理論到實踐的能力。不要只知道公式理論是什么,還要知道在實際中如何用。我女兒非常討厭數學,她覺得像指數之類的東西沒用。直到一天,我問她:‘如果有100元存在銀行,每年10%的利息,10年后你會有多少錢?當她知道答案居然不是200元,而是259元時,她突然對數學有興趣了。第三是批判式思維能力。我女兒以前參加辯論賽時,問我:‘怎么選擇我所支持的觀點?我說:‘你永遠要選擇那個你不認可的觀點。當你去辯論你所不認可的觀點時,你一定會很驚訝:你原先不認可的觀點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你會真心理解并相信多視角看問題的好處。這種練習可讓你能平衡不同觀點,成為一個有批判式思維的人。”
講大學規劃,李開復所謂“自學能力”,就是要學會問“有什么用”;所謂“從理論到實踐的能力”,就是要學會問“為什么”;所謂“批判式思維的能力”,就是每一件事,不是只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要學會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問題。所以,我們還要學會問“為什么不”。對于學生,李開復在事理結合中講出的三種能力是可靠的指南和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