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西安710061) 張 濤
高血壓對心臟的損害主要表現為左室肥厚,高血壓左室肥厚作為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日益受到重視,同型半胱氨酸(HCY)與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關系日益受到關注。本研究就高血壓左室肥厚與高血壓非左室肥厚病人的頸動脈內膜相比較,及HCY與高血壓左室肥厚的關系進行對比研究。
1 研究對象 入選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門診就診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52.2±7.0歲)。入選標準:參照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未治療的高血壓患者收縮壓140~179mmHg和(或)舒張壓90~109mmHg。以室間隔厚度≥11mm為室間隔增厚標準。左心室質量指數 >124g/m2(男)、>110g/m2(女)為LVH 標準。排除繼發性高血壓、3月內發作的急性心腦血管事件、不穩定性心絞痛、嚴重的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嚴重的肝腎疾病、惡性腫瘤、痛風及對藥物有過敏或禁忌等。正常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50.2±6.5歲),排除器質性心臟病、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肝腎疾病、惡性腫瘤、痛風等。
2 方 法
2.1 同型半胱氨酸的測定:禁食12h晨起8am空腹采集肘靜脈血2ml,常溫離心,將分離的血清-70℃保存待測。標本收集全后采用ELISA法統一檢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免疫試劑盒購自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同時檢測血脂。
2.2 超聲心動圖檢查:測定室間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和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Ds),由儀器自帶軟件根據Teichholz公式計算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根據Devereux校正公式計算左心室心肌質量(LVM)[2]
LVM=0.8×1.04× [(IVST+LVPWT+LVEDd)3-LVEDd3]+0.6,體表面積=0.0061×身高(cm)+0.0128×體質量(kg)-0.1529,LVMI(g/m2)= LVM/體表面積。
2.3 頸動脈超聲檢查 :采用荷蘭彩色超聲儀PHILP IE33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探頭頻率為7.0~11MHz,軸向分辨率為0.1mm。被檢查者取仰臥位,頸后落枕,放松,頭部偏向檢查區對側,先從鎖骨內側端橫向檢查頸總動脈,然后將探頭沿其走形方向向頭側移動,觀察雙側頸總動脈(CCA),頸內動脈(ICA)的橫軸及縱軸實時兩維圖像,并盡可能檢查至頸部最高部位。觀察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斑塊形態和回聲特點。
頸總及頸內動脈IMT<1.0mm為正常,分叉部IMT<1.2mm為正常,超出為IMT增厚。IMT≥1.3mm定義為斑塊。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測量最大斑塊厚度,半定量估計斑塊范圍及嚴重程度。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包,計量數據均以ˉ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
隨著血壓水平的增高,高于正常值時,患者室間隔逐漸增厚,左室心肌質量增加。高血壓患者頸動脈超聲表現:不同血壓水平頸動脈IMT及斑塊比較,發現頸動脈IMT隨著血壓水平增高而明顯增加,組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同健康人相比,高血壓患者的血漿同型半光氨酸水平增高,但與左室肥厚相關性差,說明健康人的血漿同型半光氨酸水平基本正常,高血壓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加,說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高血壓形成原因之一,見表1~3。

表1 不同血壓水平室間隔厚度、左室心肌質量

表2 不同血壓水平頸動脈IMT及斑塊的比較

表3 高血壓患者一般資料及生化指標
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血漿兒茶酚胺濃度增高,去甲腎上腺素可誘導心肌蛋白合成[1],致心肌肥厚,室間隔對去甲腎上腺素的敏感性較右心室和左室后壁為高,可能為室間隔早于左室后壁增厚的原因之一[2],室間隔增厚的厚度與LVMI增加的趨勢一致,因此室間隔厚度可以作為評價高血壓心臟損害的指標之一,本研究中室間隔增厚的患者舒張壓及收縮壓均明顯增高,說明心臟損害較為嚴重。
高血壓使動脈管壁的壓力負荷加大,可致內膜損害。頸動脈內膜和中膜平滑肌層的厚度稱為IMT,IMT增厚被認為是AS早期表現。國外報道,高血壓可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肥大、結締組織增加、血管壁增厚,尤其是中層增厚,且隨著病程的進展更加明顯,是引起IMT增厚的重要原因[3]。IMT增厚,斑塊檢出率增加,血管結構也發生改變。本文結果顯示隨著高血壓程度的增加,IMT明顯增加。因此頸動脈IMT可作為反映高血壓病程進展及全身性動脈硬化程度的一個指標。高血壓也是頸動脈AS的主要危險因素,動脈內的高壓力對血管內膜形成沖擊力,造成血管內膜損傷,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附壁血栓并進一步形成粥樣硬化斑塊[7]。因此頸動脈斑塊可用來預示高血壓的嚴重程度和進程,而形成的斑塊又常常是腦梗死栓子形成的主要來源之一,也反映了高血壓的危險程度[8]。在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等心腦血管事件中,也常常由于不穩定性的斑塊破裂導致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狹窄、閉塞。本組病例中,隨室間隔的增厚,IMT增厚和斑塊的檢出率逐漸增加,即血管重構能更加早期發現高血壓病人功能性靶器官損傷,高血壓的程度和頸動脈內膜厚度具有很好相關性,控制血壓對頸動脈內膜的厚度,減少心血管、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
同型半胱氨酸為一種含硫氨基酸,他的前體是蛋氨酸,血漿HCY是蛋氨酸代謝的中間產物,可進入再甲基循環,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與冠脈疾病、腦血管疾病、頸動脈內膜的厚度相關。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血壓增高,即高血壓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加,高于健康對照組,高血壓左室肥厚組與不厚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無明顯統計學差異,即與是否高血壓具有明顯相關性。說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高血壓發病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頸動脈超聲檢測為早期檢測原發性高血壓造成的動脈硬化改變、監測高血壓的進展和預后、評價其造成損害的嚴重程度提供了一種安全、可靠、經濟的方法。高血壓的程度和頸動脈內膜厚度具有很好相關性,控制血壓對頸動脈內膜的厚度,減少心血管、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血漿HCY可能是高血壓發病原因之一,與血壓高低無明顯相關性。
[1] 徐 衛.超敏C反應蛋白與高血壓、糖尿病及靶器官損害的關系[J].實用臨床醫學,2008,(2):25-27
[2] 陳 佳,吳 欣,劉東琳.高血壓患者室間隔厚度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血管內皮舒張功能的關系(1)[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1):71-74.
[3] 汪德嫻,趙 瑋,孫燕淑,等.高血壓病患者動態血壓參數與左室肥厚及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關系[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3):47-50.
[4] 劉芬儒,屈建鋒,夏 楠,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左室肥厚的相關性[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8,(8):596-597.
[5] 付敏敏,劉江潮,楊 靜,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左心室肥厚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實用醫學雜志,2008,(2):216-217.
[6] 孟穎輝,張玉蓮.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尿酸水平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左室重構的相關性[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0,(10):743-744.
[7] 張孝偉,馬寧強,梁穎惠,等.頸動脈粥樣硬化2000例超聲檢查及危險因素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1,(9):77-78.
[8] 高愛寶,余星燕,馮金華.葉酸對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11,(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