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陽 吳淑芬
拓寬收入渠道 增強財政實力
——淺析麻城市地方財政與經濟協調發展
■李朝陽 吳淑芬
建設“實力麻城”是麻城市委、市政府新一屆領導班子奮斗的重要目標之一,早在2011年7月份,省委、省政府就對麻城市提出了地方稅收必須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60%以上的考核要求,黃岡市政府《關于調整2011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任務的通知》,要求麻城市2011年地方稅收收入占地方一預算收入的比重應達到63.4%以上,麻城市財政經濟運行質量面臨著嚴峻考驗。為此,筆者查找了近年來相關統計數據資料,對麻城市財政收入情況進行了認真研究和分析,查找了麻城市地方財政收入質量偏低的原因,并就如何增強麻城市地方財政實力提出了幾點建議。
2005—2010年,全市GDP從46.9億元增長至118.7億元,年均增長20.41%,全口徑財政收入從34338萬元增長至124671萬元,年均增長29.4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從17522萬元增長至47271萬元,年均增長21.96%。 (見表 1)。
1、財政收入總量創歷史最高水平。一是財政收入增量高。2010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24671萬元,比2005年34338萬元增長90333萬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7271萬元,比2005年17522萬元增長了29749萬元,增量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二是財政收入增速快。2005至2010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9.42%,比全省平均水平(21%)高8.42個百分點,比黃岡平均水平(27.9%)高1.52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在黃岡占比逐步提高,2010年占比達 12.51%,比2005年占比11.6%提高0.91個百分點。
三是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在提升。2005至2010年,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由7.3%上升至10.4%,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占GDP比重由3.7%上升至3.95%。
2、財政收入總量仍存在發展不夠的問題。一是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2010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為10.43%,比全國平均比重(20.88%)低10.45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比重(12.02%)低1.59個百分點,比黃岡市平均比重(11.56%)低1.13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占GDP比重為3.95%,比全國平均比重(20.88%)低16.93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比重(6.33%)低2.38個百分點,比黃岡市平均比重(4.52%)低0.57個百分點(見表2)。

表1 : 麻城市2005—2010年主要經濟指標情況

表2 : 2010年財政收入占GDP比重情況對比
二是人均財政收入水平偏低。2010年全市按總人口計算的財政總收入為129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 (人均3352元)低2057元,比黃岡市人均水平(人均1618元)低323元;人均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為49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人均1767元)低1276元,比黃岡市人均水平(人均633元)低142元,在黃岡各縣市區中排倒數第三位。
三是經濟增長推動收入增長的能力在逐步減弱。自2008年以來,全市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彈性系數(一般預算收入增速與GDP增速的比值)日趨下降,這說明經濟增長效應并沒有轉化到地方財政增收上來。(見表3、圖1)

表3 : 麻城市2006—2010年度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彈性系數

圖1 : 麻城市2006—2010年度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彈性系數
3、財政收入質量較差。一方面,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偏低。2010年,全市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為47271萬元,占財政總收入37.9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52.7%)14.78個百分點,低于黃岡平均水平(39.11%)1.19個百分點,若剔除列收列支因素,可用財力將更少。(見表面4)
另一方面,稅收收入占比偏低。2010年,全市稅收收入為47725萬元,占全市一般預算收入的65.0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85.11%)20.08個百分點,低于黃岡平均水平(69.1%)4.07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中稅收占比為45.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93%)31.23個百分點,低于黃岡平均水平(46.79%)1.09個百分點。

表4 : 財政收入質量對比表
4、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后勁嚴重不足。自2008年以來,麻城市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幅、稅收收入增幅呈下滑趨勢,尤其是稅收收入自2009年起增速急劇下滑。2010年,全市稅收總收入增速為1.27%,居全省、全黃岡倒數第一,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幅(16.7%)居黃岡倒數第二,地方稅收收入增幅(8.4%)居黃岡倒數第一,居全省倒數第二。這些充分說明麻城市經濟基礎薄弱,稅源缺乏新的增長點,稅收增長乏力,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后勁嚴重不足。(詳見圖2、表5)

圖 2:2006—2010 年 麻 城 市GDP、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地方稅收收入增幅對比圖
1、工商稅收占比下降。工商稅收由2005年的15944萬元,增長至2010年的44873萬元,增收28929萬元,年均增長22.99%,低于稅收收入增幅0.66個百分點,占稅收收入的比重由96.56%下降為94.03%。從稅種上看,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仍是收入的主要稅種,2010年度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分別為 44.01%、25.84%、9.21%,但和2005年度相比,僅增值稅和營業稅分別提高1.1和12.47個百分點,其他工商稅種占比均有所下降。
2、耕契兩稅高幅增長。耕地占用稅和契稅屬一次性稅收收入,全部為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在稅收收入中比重不大,但從完成情況看,呈較快增長態勢。耕地占用稅2005年完成189萬元,2009年完成 709萬元,2010年完成400萬元,雖比2009年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以前各年度,年均增長16.18%;契稅2005年完成379萬元,2010年完成2499萬元,凈增2120萬元,是2005年的5.6倍,年均增長45.8%。從兩稅占同期稅收收入比重情況看,2005年至2010年分別為 3.44%、4.99%、3.74%、5.51%、4.92%、5.97%,忽漲忽落,呈波浪形走勢,這樣的走勢與麻城市招商引資企業落戶開工及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的發展有關,隨著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及市場因素的變化,預計兩稅的征收將可能有所下降。
3、稅種結構對比。一是工商稅收增幅高于全省和黃岡市平均水平,但占稅收收入的比重降幅較大。2005—2010年,麻城市工商稅收年均增長22.99%,比全省平均增幅(20.1%)高2.89個百分點,比黃岡平均增幅(21.9%)高1.09個百分點,占稅收收入的比重由96.56%下降到94.03%,下降2.53個百分點,同期全省由97.1%下降為95.8%,只下降了1.3個百分點,黃岡由95.7%下降為94.8%,只下降了0.9個百分點;

表5 :2010年全省、全市及黃岡各縣市區地方一般預算收入 及地方稅收增速情況表
二是主體稅收占比較低。2010年,全市主體稅種(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為83.78%,比全省平均水平86.4%低2.62個百分點,比黃岡平均水平83.42%略高0.36個百分點。工商稅收下降較快、主體稅收占比較低,說明麻城市實體經濟基礎仍然較為薄弱。

表6 : 麻城市稅種結構情況表
三是從稅收結構看,2010年增值稅是21002萬元,營業稅是12333萬元,增值稅在所有稅種中占比最大,而營業稅占比相對較小。這說明麻城市經濟產業結構不利于地方財政增收,結構有待優化,需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見表6)。
由于取消了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第一產業交納的稅收可以忽略,全市稅收收入主要來源于第二、第三產業。(見表7)2005—2010年度,第二產業實現工商稅收分別為 7430、9630、11664、16033、31234、28530 萬元,年均增長30.88%,高于全市稅收收入年均增長率(25.42%)5.46個百分點,占實現稅收比重分別為44.46% 、45.81% 、40.12% 、44.36% 、63.67% 、55.02% ;第三產業實現工商稅收分別為 9282、11393、17410、20108、17819、23324萬元,年均增長20.24%,低于全市稅收收入年均增長率 (25.42%)5.18個百分點,占實現稅收比重分別為55.54% 、54.19% 、59.88% 、55.64% 、36.33%、44.98%。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工商稅收貢獻率均是很不穩定(見表 7)。
從增量看,2010年第二產業實現稅收是2005年的3.84倍,第三產業實現稅收是2005年的2.51倍。結合全市稅種結構和產業結構分析可以看出,推動全市稅收增長的動力(行業實現稅收增量占實現稅收總增量)主要是制造業、電力業、建筑業、房產業、金融業和居民服務業,六行業累計增收28313萬元,貢獻率為80.57%。全市產業結構特色明顯,稅收結構呈現良好態勢,金融業、居民服務業等新型第三產業發展較快(見表8)。但稅收經濟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稅源很不穩定。從第二、第三產業的稅收貢獻率可以看出,兩產業的貢獻率均是忽高忽低。一方面原因是因為全市工業基礎底子薄弱,新的稅源主要靠國家投資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稅基十分脆弱,稅源不穩定,稅收缺乏可持續增長極;另一方面,工業行業提供稅收未能與該行業規模擴張同步。如花崗石材業,全市規模以上石材企業2010年達到43家,工業增加值14.6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2.3%,但稅收只有1191.6萬元,稅收貢獻率僅為2%。

表7 :2005——2010年麻城市稅收情況統計表
從總體上看,全市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均不高,全市經濟結構亟待優化。主要體現在:產業集群度不高,產業集群內未形成配套的產業鏈,大多數產業處于低端成長階段,缺乏骨干龍頭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多數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低,依靠低成本參與市場競爭,粗放型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在市場分工中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抗風險能力弱。(見表8)
二是全市稅收收入對建筑業和房地產業依存度過高。2010年,全市建筑業和房地產業提供稅收是9253萬元,占稅收比為17.94%,全省為13.9%,如果考慮耕地占用稅和契稅兩稅因素,稅收比例將更高。由于當前房價高漲,該行業易于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且持續增長的穩定性差。

表8 : 麻城市稅收分產業行業完成情況對比表

表9 :2005—2010年麻城市稅收分部門情況
三是稅負與全省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全市財政總收入中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從2005年3.5%提高到2010年的4.02%,且呈現先高后低走勢,2009年上升到了4.9%,但2010年又下降到了4.02%,2009年高水平時仍比全省平均水平(10.4%)低5.5個百分點,不到全省稅負率的一半,2010年比全省平均水平(10.8%)低6.78個百分點,稅負水平差距更大。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2010年為1.82%,比全省地方稅負水平 (4.87%)低3.05個百分點。
2005—2010年,全市稅收由16712萬元增長至51854萬元,年均增長25.42%,國稅收入由8610萬元增長至31292萬元,增長2682萬元,年均增長29.45%,地稅收入由8102萬元增長至20562萬元,增長12460萬元,年均增長20.47%。地稅收入的增額、增速均慢于國稅。顯而易見,麻城市財政收入質量低、可用財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地稅規模偏小、增速偏慢(見表9)。
全市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中非稅收入由2005年的10584萬元增長至2010年的25670萬元,增收15086萬元,年均增長19.39%,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由60.4%下降至54.3%。
從項目看,2010年,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入庫11615萬元,罰沒收入入庫3381萬元,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入庫3900萬元,其他收入入庫5826萬元,分別占非稅收入的45.25%、13.17%、15.19%、22.7%。
從非稅收入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看,2010年全省非稅收入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為23.06%,黃岡市為31.58%,而麻城市為54.3%,分別高于全省和黃岡31.24和22.72個百分點。從規模看,麻城市非稅收入占黃岡市非稅收入207388萬元的12.38%,高于麻城市一般預算收入占黃岡市比重(11.18%)的1.2個百分點。與黃岡其他縣市區相比,黃州為11409萬元,團風為8266萬元,紅安為16982萬元,羅田為12204萬元,英山為8214萬元,浠水為20593萬元,蘄春為27455萬元,武穴為29190萬元,黃梅為28769萬元,麻城市為25670萬元,分別占黃岡非稅收入的比重為5.5%、3.99%、8.19% 、5.89% 、3.96% 、9.93% 、13.24% 、14.08%、13.87%、12.38%。從比重和規模可以看出,麻城市非稅收入水平較高,對財政收入質量偏低有一定影響。
2010年,全市一般預算收入73566萬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7271萬元、上劃省級收入6347萬元、上劃中央收入19750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170%、234%、156%,三級次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64.6:7:28.4變為64.26:8.63:26.85。五年來,全市地方留存收入比例不斷減少,上劃收入不斷增加。經濟結構決定稅收結構,稅收結構決定收入級次比例。這進一步說明了麻城市的經濟產業結構不利于地方財政增收(見表 10)。

表10 : 麻城市2005—2010年收入級次情況表
經濟決定財政。經濟結構和效益決定稅收結構和總量。地方稅收留存總額決定地方財政質量。通過對全市近年來財政收入的深入剖析,麻城市財政收入質量較差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不優,經濟效益不強,地方稅收分成偏少。
從理論上講,在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地方財政收入的彈性系數最低,第二產業地方財政收入的彈性系數較低,第三產業地方財政收入的彈性系數較高。2010年麻城市的三次產業產值占GDP的比例為34.9:32.7:32.4,與全國、全省、黃岡市的平均水平相比,麻城市產業結構存在一產偏高,二產偏低的問題,經濟結構極為不合理(詳見表11)。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麻城市是農業大市,農產品資源豐富,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已形成了“三鄉三業”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名優農產品,但在三次產業中,農業對稅收的貢獻是最低的,特別是取消農業稅后,農業主要靠農產品加工增值提供稅收。2010年,全市的農業生產總值達413711萬元,占GDP比重為34.9%。全省農產品加工產值占農業產值比例最高的達330.61%(仙桃市),黃岡農產品加工產值占農業產值比例最高的達265.39%(黃州區),而麻城市農產品加工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例僅為21.29%,位居黃岡倒數第一,在全省居倒數第五,農業產業化嚴重滯后,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提供的稅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由此可見,第一產業GDP貢獻率偏高,而財政收入貢獻率極低。

表11 : 2010年度國家、省、市及部分縣市區三次產業結構
按產業對稅收貢獻大小來看,2010年,第二產業是麻城市稅源最大的產業,全市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2.7%,提供的稅收卻超過地方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但其發展現狀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工業企業規模小,缺乏立市的稅收支柱企業。一般來講,企業規模越大則納稅越規范,提供的稅收比例也較高。雖然近年來麻城市工業得到了迅猛發展,但大多數企業規模比較小,目前稅收過億的企業僅有興業爐料,且亦只是剛過億元線。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中小企業3315家,其中工業102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1家(按2011年新標準統計只有91家),占工業19.6%。由于規模以下工業計稅基數較低,創稅能力普遍不高,加之部分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稅收的“跑冒滴漏”現象時有發生,這就使工業整體納稅能力打了一定折扣。二是工業企業中傳統行業居多,高新技術產業偏少。在全市20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紡織服裝、花崗石材等傳統和耗能型企業就有48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3.9%。這些產業一般生產工藝和生產能力相對落后,科技含量低,近年來雖有改造提升,產值隨之增長,但利潤和創稅水平一直相對較低。三是部分企業經濟效益不高,影響了整體財稅收入。2011年上半年全市清理出低效企業19家,其中規模工業企業5家,占新口徑規模工業企業總數的5.5%。
2010年,全市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為32.45%,分別低于全國、全省、黃岡市平均水平 10.5、4.9、0.9 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供的稅收以批發零售業這一傳統產業為主導,2010年批發零售業提供稅收11669萬元,占第三產業稅收比重為50%,其次是房地產業、金融業和居民服務業。旅游業由于產業配套不完善,帶動能力有限;其他由于規模小、鏈條短等諸多原因,以致其他第三產業納稅總額相對較小。麻城市雖然具有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但這一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交通運輸、倉儲業近5年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91%,2010年提供的稅收僅488萬元。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第二產業作后盾。由于麻城市第二產業較落后,以致第三產業不發達,支撐財政增收能力較弱。
地方財政實力的增強取決于地方稅收的增長,稅收的增長不僅依賴于經濟總量的擴張,更在于經濟結構的優化。當前,麻城市應突出稅源建設重點,確立稅源建設主攻方向,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培植地方支柱稅源和新興稅源,牢牢抓住稅源培植和稅收征管這兩個重要環節,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無農不穩,農業是國民經濟健康運行的基礎。但實踐證明,要提高農業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麻城市要進一步創新發展思路,不斷加大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引進力度,通過培育、扶持、壯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的就地轉化增值來帶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發展,通過大力發展特色創稅農業,提高農產品的多重增值創稅能力,培育新的財源增長點,逐步改變目前第一產業對財政收入貢獻過低的現狀。當前,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加大“三農”支持力度,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且始終以農民增收為根本,進一步探索興農富民之路。
無工不富。工業企業是財政收入增長的重要支撐,現代服務業需要建立在先進的工業基礎之上,如果拋棄工業單純發展服務業,將導致產業空心化,調整和優化地區產業結構也必將是一句空話。麻城市必須把主攻工業作為全市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內的重要工作,要搶抓建設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的重大歷史機遇,以交通區位優勢為依托,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調整優化工業結構為重點,積極引進大企業大項目,要鼓勵開發上下游產品,發展產業配套項目,拉長變粗產業鏈條,培育產業集群,形成產業聚集效應。要積極培育產業市場容量大、成長快、能耗低、污染少的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裝備、管理水平,努力做大做強工業經濟。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竭力培育立市稅收企業,在技改貼息、項目申報、融資服務等方面向稅收骨干企業傾斜,依托骨干企業,培育一批技術領先、市場前景好、信譽度高的優勢產品,打造品牌效應。要加快在建企業和新開工項目的投產進度,竭力扭轉稅收增長乏力的局面,加快稅收增長速度。
第三產業提供的稅收主要是營業稅等地方留存稅種收入,其發展狀況直接決定了地方財政收入質量。當前,麻城市發展第三產業,要在改造提升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的同時,突出重點發展旅游業、交通物流業、金融保險業、現代信息業和休閑娛樂業,盡快打造第三產業的龍頭,使之逐步成為財政增收的重要來源。一是要全力打造旅游名城,以建設旅游名城為目標,圍繞“三山二水一村一線一大片”八大旅游板塊的集群發展,著力做好旅游項目策劃、推介、招商和旅游環境優化等工作,全力推進旅游產業發展;二是要堅持優勢整合,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建立發達的物流業是降低工業企業經營成本、帶動工業發展的有力支撐,是促進商貿服務業發展的有力舉措。麻城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發展商貿物流產業得天獨厚。要因勢利導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物流產業優勢,積極發展商貿物流產業集群;三是要大力發展金融和現代信息服務業。一方面為工業發展增添潤滑劑,另一方面開辟新的地方稅源。
招商引資的競爭很大程度體現在投資環境競爭上。麻城市非稅收入占比偏高,足以折射出麻城市規費項目較多,招商引資環境欠佳的現狀。當前,一方面要優化軟環境。要進一步強化行政服務中心的職能和作用,加快推進“一站式服務、一表制審批、一費制收費、一次性辦結”,建立“兩條隔離帶”,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切實降低客商投資成本,寧可政府多麻煩,不讓企業多費勁,讓企業集中精力搞經營,一心一意謀發展。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環境責任追究制度,對破壞投資環境、影響企業經營和項目建設的人和事要堅決依法依規處理,落實責任追究;另一方面要加強硬環境建設,要進一步整合現有資源,完善政府土地儲備制度,做大做強政府融資平臺,用現代資本運作的方式經營政府資產,盤活政府資源,充分發揮融資功能,推動園區環境、城市道路、農村公路、農村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建設品位,改善投資硬環境,增強經濟持續發展能力。與此同時,要堅持科學招商與務實招商相結合,堅持全民招商與專業招商相結,堅持獎勵與懲戒相結合,多途徑促進招商引資工作。
一是加強對稅源的分析和預測,強化重點稅源監控工作,保證各項稅收收入及時足額入庫;二是繼續以重點行業、骨干企業為重點,以先進地區為榜樣,開展對標治稅活動,規范征稅;三是認真清理到期稅費優惠政策,加大對零星稅種的征管力度,做到應收盡收。
湖北省麻城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