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國務院常要求堅持把政務公開作為政府施政的基本準則,繼續規范和深化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加快公開步伐,擴大公開范圍,細化公開內容,提高公開的質量和實效。今年要重點推進以下幾方面的政府信息公開:一是推進財政預決算、“三公”經費和行政經費公開。中央部門要細化“三公”經費的解釋說明,公開車輛購置及保有量、因公出國(境)團組數及人數、公務接待有關情況,公開行政經費支出情況。省級政府要在兩年內全面公開“三公”經費,并推進公開部門預決算。二是推進保障性住房信息公開。公布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計劃、項目開工和竣工情況,以及項目名稱、地址和建設套數等,全面公開分配的政策、程序、房源、對象、過程和退出情況等。三是推進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四是推進環境保護信息公開。五是推進招投標信息公開。全面公開招投標違法違規行為、企業名單及處理情況。六是推進生產安全事故信息公開。及時準確發布事故應對、處置、調查處理信息,主動公開事故調查報告。七是推進征地拆遷信息公開。嚴格履行公告、告知、論證和聽取意見等程序,全面公布補償方案、補償標準和補償結果等各環節信息。八是推進價格和收費信息公開。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和收費標準調整時,要公開原因、標準和執行期限。行政事業性收費要及時公開收費的依據、項目、范圍和標準。
備受關注的事業單位改革,在經過漫漫旅程之后,終于有了明晰的時間表。到2020年完成事業單位改革,在2015年之前首先進行分類改革。這項涉及3000多萬人切身利益以及126萬個事業單位的改革,被專家稱之為繼國有企業改革之后的又一重大規模和高難度改革。由此,國家辦事業、養事業、管事業的條塊格局,將在看得見的未來逐步改觀,形成“功能明確、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管有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事業單位改革系統的政策措施逐漸形成,長達十多年的改革呼吁終于開始“動真格”。比如,指導意見規定,“對未按規定設立或原承擔特定任務已完成的,予以撤銷。對布局結構不合理、設置過于分散、工作任務嚴重不足或職責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在清理規范基礎上,按照社會功能,將現有事業單位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個類別。對承擔行政職能的,逐步將其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或轉為行政機構;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逐步將其轉為企業;對從事公益服務的,繼續將其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強化其公益屬性。今后,不再批準設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另外,對繼續承擔公益服務職能的事業單位,明確應分為兩類,一是財政全額撥款的,歸入“公益一類”,二是差額撥款的,歸入“公益二類”。
事業單位改革也確定了過渡期,一般為5年,轉制前已離退休人員,原國家規定的離退休費待遇標準不變。
日前,深交所正式發布《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2012年修訂),并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方案》豐富了創業板退市標準體系。在暫停上市情形的規定中,將原“連續兩年凈資產為負”改為“最近一個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顯示當年年末經審計凈資產為負”,新增“因財務會計報告存在重要的前期差錯或者虛假記載,對以前年度財務會計報告進行追溯調整,導致最近一年年末凈資產為負”的情形;在終止上市情形的規定中,新增“公司最近三十六個月內累計受到本所三次公開譴責”、“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收盤價均低于每股面值”和“因財務會計報告存在重要的前期差錯或者虛假記載,對以前年度財務會計報告進行追溯調整,導致最近兩年年末凈資產為負”。明確了財務報告明顯違反會計準則又不予以糾正的公司將快速退市。此外還強化了退市風險信息披露,增加了退市整理期的相關規定,明確了創業板公司退市后統一平移到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掛牌。
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進一步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切實防止農民負擔反彈。文件指出,最近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地方對減輕農民負擔工作重視程度有所下降,監管力度有所減弱,涉農亂收費問題不斷出現,向農民集資攤派現象有所抬頭,惠農補貼發放中亂收代扣問題時有發生,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實施不夠規范,部分領域農民負擔增長較快。
文件要求維護農民合法權益,規范涉農收費,強化監督檢查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同時嚴格禁止各種不合理收費和集資攤派,堅決糾正違反政策規定加重農民負擔的行為,確保農民負擔繼續控制在較低水平。
上海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除地方政府負債10.7萬億元外,中央政府債務水平也不容樂觀。該報告指出,2010年年末,中央政府以國債余額形式表現的顯性負債達6.75萬億元,而負有擔保責任或者在出現違約情況下不得不以財政資金“兜底”的隱性負債,更是高達10.94萬億元左右。該報告計算,加上隱性債務的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債務總額,在2010年底占GDP的比例已達到68.33%,高于國際通用60%的警戒線。
報告計算依據是,截至2010年,全國養老保險基金靜態缺口達4萬億元,鐵道部負債總額為18918億,截至2009年年末,三大政策性商業銀行的債券發行量和國外負債兩者相加46121.2億元。此外,四家國有商業銀行改制上市時剝離不良資產還存在約4394.6億元的債務尚未處理。報告還指出,地方政府的顯性與隱性負債總額為10.7萬億元,與中央政府的顯性與隱性債務相加,占GDP的比例已達到68.33%。已超出國際通用的負債率不超過GDP60%的警戒線。
近日召開的保險業改革與發展座談會上,保險監管人士透露,就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一事,目前保監會已與財政部達成基本共識,力爭年內在滬試點。同時,各地都在積極爭取試點,預計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向全國鋪開的時間可能早于預期。據稱,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作為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三支柱”,可能和“第二支柱”企業年金的個人交費稅收優惠一塊享受稅優政策。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的稅優額度可能在每月500元至1000元的水平。主流投行據此測算,試點將為上海帶來年均約100億元的保費增量,向全國鋪開后,每年貢獻的保費增量將超千億。更重要的是,這部分保費增量屬于長期期繳保費,因此其內涵價值的貢獻要高于保費收入的占比,且其屬于商業性險種,投資運作方式與企業年金可能相似,由此也會相應為股市帶來可觀的資金增量。
近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審計署等中央部門陸續公布2012年度預算,由此拉開今年中央部門推進預算公開大幕。其中,公布內容包括部門概況、2012年部門預算表、2012部門預算安排情況說明、名詞解釋等4個部分。在2012年部門預算表中,首次納入了政府性基金支出預算表。與去年只是公開了部門預算收支總表和解釋說明相比,今年各部委公開的部門預算不僅統一了格式,而且內容更加細化,增加了部門職能介紹、預算涵蓋的具體部門,部門預算表也增加到五張,新增加了政府性基金支出預算表。而且圖文互動,解釋說明更加細化。
其中,衛生部預算支出額最高,達到802億元。工業和信息化部預算支出額超過了288億元,暫排第二。保監會支出額最少,逾7.46億元。在各部委公開的幾個項目中,住房支出最受關注,根據對比,各部委住房支出的增加幅度多在27%-30%之間。而保監會的住房支出增幅則達到了41.38%,占總預算支出高達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