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英 楊柳娟 羅珊霞 黃亞林 周 茜
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一種心身疾病,與社會心理因素密不可分[1,2]。研究表明,高強度、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不穩定的個性特征和內在的心理問題在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中普遍存在[3,4]。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高血壓病的發病年齡傾向于年輕化[5],特別是中年人,由于生活和工作負擔的日益加重,在新發的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里占到了相當大的比例。為了解中年高血壓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幫助護士有針對性為這部分人群提供心理護理,筆者對2010年3~9月到我院就診的中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
1.1 對象 2010年3~9月到我院就診的中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48例,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診斷標準,并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45~59歲,平均(52±4)歲。常模為正常中國成人常模(50~60歲組)其各因子值選擇童輝杰于2006年測得值,并采用汪向東等[6]評定量表進行評定。
1.2 問卷調查內容 包括:(1)一般情況問卷。包括性別、年齡、病史中的最高血壓、家庭經濟收入、病程、是否用藥等。(2)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6]。包括90個項目,涉及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型9個癥狀因子。每個癥狀采用1~5分評分,總分超過160分,或陽性項目數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可考慮為陽性。
1.2 方法 由經過專門培訓的醫務人員進行現場調查,采用統一的指導語,由每位調查對象自行填寫調查表,若調查對象文化水平較低,則由調查員讀題協助其自評,并當場收回。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軟件SPSS 13.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SCL-90量表的總均分為(1.72±0.29)分,高血壓組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懼等5個因子的標準分和陽性項目數與常模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而軀體化、強迫、偏執、精神病性因子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高血壓組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結果與常模的比較(分±s)

表1 高血壓組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結果與常模的比較(分±s)
注:*為t'檢驗
項目 常模組(n=90)中年高血壓組(n=48)t/t'值 P值軀體化1.79 ±0.59 1.86 ±0.39 0.83 >0.05強迫癥狀 1.72 ±0.58* 1.83 ±0.51* 1.11 >0.05人際關系 1.42 ±0.45 1.68 ±0.49 3.13 <0.05抑郁 1.61 ±0.62* 1.84 ±0.29* 2.96 <0.05焦慮 1.43 ±0.43 1.98 ±0.41 7.27 <0.05敵對 1.37 ±0.54* 1.72 ±0.72* 2.95 <0.05恐怖 1.35 ±0.42 1.69 ±0.43 4.49 <0.05偏執 1.46 ±0.51 1.57 ±0.57 1.16 >0.05精神病性 1.38 ±0.39 1.49 ±0.45 1.49 >0.05總均分 1.55 ±0.39* 1.72 ±0.29*2.89 <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年高血壓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較對照組低,主要表現在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懼等。陽性癥狀項目數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高血壓病患者的不適感、情緒不穩定等心理癥狀顯著高于健康人。這與中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特殊的心理發展特點是分不開的。中年人群體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承擔著重大的社會責任,處在各種心身疾病及適應性心理障礙的高發年齡階段[7]。而由于原發性高血壓病程長,變化復雜,需要進行飲食、藥物、生活方式等眾多方面的調控,常常會給中年患者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并且,中年患者對康復期望值高,擔心高血壓治療不好會引起腦出血、半身不遂等并發癥造成生活不能自理,失去工作能力,甚至致殘等后果。最終導致這部分人群很容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有的患者甚至對疾病產生恐懼感。而且對別人的觀點往往持懷疑態度,不易與人相處,因而在與人交往中容易產生敵對情緒,影響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維持。
心理-社會因素通過心身相關機制對中年高血壓病發展和預后有重要的影響,二者互為因果。良好的心理社會因素可使患者身體內外環境協調有助于血壓的控制。因此,在高血壓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中,不僅應從降低血壓的手段上入手,更應高度重視心理干預,采用多元化的護理模式,使患者能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針對中年高血壓患者復雜的心理變化,護理人員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關心。以和藹的態度向患者講解本病的誘因、發病的特點,使患者能充分了解疾病的發展,以保持情緒穩定,減輕焦慮,積極配合治療,對血壓的控制將起到重要作用。教會患者在遇到挫折時應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和采取正確的應對壓力的措施,同時也勸導患者改變有害的生活方式[8],還要教會患者學會自我放松訓練,學會調整心態,因為情緒的波動會直接影響血壓的變化,當外界環境變化導致內心情緒的不穩時應及時進行心理調整,并選擇正確的應對方式,盡量減少負性情緒對身心的損害[9]。
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恰當采用關懷、說服、開導、鼓勵等方式,幫助患者認識問題、改善情緒。這能使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對于消除其精神壓力,保持樂觀態度,減輕心理負擔,糾正不良性格,樹立積極治療的信心,主動接受治療,都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將藥物治療與心理干預結合起來,通過心理護理可以改變患者的認識和態度,大大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對穩定血壓,增強藥物治療的療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十分有益[10]。
綜上所述,我們在科學運用藥物降壓的同時,也要重視心理和社會環境,運用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積極開展高血壓的心理干預工作,加強大眾健康教育、專業人員培訓和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宣教,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心理干預作為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的一個重要輔助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消除各種不良的心理障礙。心理干預還能調動高血壓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改變患者的錯誤觀念,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治療的依從性,使血壓得到更好地控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1]。
[1]Horwitz SM,Prados- Tonrres A,Singer B,et al.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on Accuracy of Self-Reported Blood Pressure[J].J Clin Epidemiol.1997,50(4):411 - 418.
[2]Nyklícek I,Vingerhoets AJ,Van Heck GL.Hypertension and appraisal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ors[J].J Psychosom Res,2001,50(5):237 -244.
[3]李梅香,馬振武,劉建莊.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心理狀況及個性特征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5):338 -339.
[4]楊 麗,王洪梅.中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個性和行為特征分析[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6,15(3):296 -297.
[5]翟獻節,陳京立,董 霞.青壯年高血壓患者遵醫行為現狀調查[J].南方護理學報,2005,12(9):19.
[6]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主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31-35.
[7]宋 萍,吳存松.影響中年人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與應對策略[J].社會心理科學,2010,25(7):103 -106.
[8]安鴻印.高血壓患者的心理護理與健康指導[J].中國醫療前沿,2008,3(24):111.
[9]谷秀萍,陳希鋒,謝慧芳.心理干預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影響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4):3313 -3314.
[10]李玉慈,黃 浩,李 田,等.個體化健康教育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06,9(10):850-851.
[11]張園博,楊 楠,逯秀秀.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指導[J].基層醫學論壇,2007,11(3):238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