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英
贛南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在客家民系形成和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這塊土地上形成的贛南客家文化以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富而為世人所矚目。它包括歷史文物遺跡、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民間文藝等。贛南采茶戲即為民間文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贛南采茶戲又名三腳班,三腳戲,是客家文化孕育出來的藝術瑰寶。她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廣泛吸收了本地的客家方言,成為既有客家習俗,又有地域風情的戲曲劇種。它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屬于地方戲曲,在戲曲中,地方語言對地方劇種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語言是戲曲文學的載體。它直接體現著文學的藝術價值,同時,語言既是戲曲文學的材料又是區別劇種的主要條件之一。研究劇種唱腔的演唱離不開該劇種的舞臺語言。贛南采茶戲是在客家土壤上成長的地方劇種。客家方言是贛南采茶戲的文學語言,脫離了客家語言,贛南采茶戲便沒有了客家的韻律。
方言調查表明,贛南地區環行片方言雖然分布面廣,說的人也多,但交叉小片屬于混合性方言,沒有代表性。而地處全區中心,距贛州市區約10公里的蟠龍鎮,這里的話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蟠龍鎮所講的話能代表贛南的本地客家話,中國社科學院語言所的一位客方言專家饒長溶先生在《客家風情》第四章“客家語言”第二節《客家話特點》中寫道:“客家話是客家民系所操方言的統稱。依據其內部的差異,客家話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型:暫以(贛縣)蟠龍話為代表的贛南客話,以長汀話為代表的閩西客話,以梅縣話為代表的的粵東客話。因此,本文將選取蟠龍話代表贛南客家話。下面是蟠龍話聲調圖:

?
由于贛南采茶戲傳統劇目所使用的舞臺用語有“客家話”和“贛州官話”兩種,因此,贛南采茶戲這個地方劇種必然是以客家話和贛州官話為代表。例如:大型傳統劇目《四姐反情》、《上廣東》、《大勸夫》、《賣雜貨》等,都使用客家話;一些中小型的折子戲則用贛州話。如《妹子》
贛南采茶戲唱腔音調的關系有幾個問題特別重要。
贛南采茶戲的傳統劇目中,唱詞多以七字句為主,也有少量的五字句、九字句等等。),但筆者認為,按照音樂的韻律來分析唱詞結構似乎更能說明其規律。例《牡丹調〈三〉》。
分析:共有四句,其唱詞的結構、聲韻、節奏的特點如下:
(1)句式結構與聲韻
上例是以七字句為主體的結構。共有四句,重復末尾句。《牡丹調〈三〉》中每句唱詞的最后一個字,即“細、你、意、你”屬于十三轍中的一七轍,一七轍在“五音”(即唇、舌、齒、牙、喉)中是介乎唇、舌、齒三音之間,在“四呼”(即開、齊、撮、合)中屬于“齊齒”類,在“四聲”中屬于“去聲”等,所以,演員在演唱“細、你、意、你”四個字時,口型位置要準確,力度用在“齒”上,延長節奏時要咬住韻母,口型始終不變,避免字與音模糊走樣。
(2)節奏型與節奏處理
這些主要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組成的節奏形態,都比較常見。要著重強調的是切分節奏的大量使用(上例共有三處,包括唱詞的處理造成的切分效果),這種運用是與地方方言有著特殊關系的。在客家方言的日常用語中,這種切分節奏式的表達比比皆是,如雙音節詞:

在當地的方言中,這些詞都是前短后長,且重音在第二個字上,與音樂中切分節奏基本相同。筆者認為,贛南采茶戲唱腔中的切分節奏與當地方言的這種語言節奏有密切的關系。
(3)從唱詞上看,四句唱詞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段落結構的完整性。這是有別于西方音樂曲式結構的分析方法,除了音樂結構以外,唱詞的結構在分析時也起重要的作用。
(1)從下例《送茶〈三〉》中的旋律可以看出,它的吟唱風格與民間似唱似說的生活音調一致。在當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一些生活音調,如“叫賣調”、“搖兒調”、“讀書調”、“哭喪”等。這種音調有半白半唱、高度生活化的特點。贛南采茶戲在吸收的過程中,除了吸收它們中的一些有用的音調以外,還吸收了其表現方式,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唱腔風格。在當地的觀眾聽來,感覺演員又像在說,又像在唱,做到了方言語調與唱腔音調的完美的結合。
(2)平和的唱腔與贛南客家話語音平實,平緩的語調風格一致。
贛南客家方言有五種語調 (見前蟠龍話聲調),依字行腔是地方語調與旋律構成的基本原則。下面以《牡丹調〈三〉》為例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1)單字配腔
本例的56個字中 (除了重復句中的16個字),單字配腔的字有43個,占了將近80%。一字一音出現的次數多,造成了唱腔上的一種敘事性。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特點,再看一例《送茶〈三〉》2—6弦

在這個曲牌里,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在少數幾個字上配了兩個音,其余都是單字配腔。可見,單字配音這種現象在贛南采茶戲中非常普遍。
單字配腔只是說明贛南采茶戲唱腔特點的一個方面,但它在很多情況下并不是一字一音,而是配幾個音的。如:《牡丹調〈三〉》中,叻、羅、又、細、妹、門、當、做、意、到、早、歸、賺、哇,共有十四個字。
(2)聲調處理
贛南客話的聲調音高位置,從蟠龍鎮方言聲調音位也可以看出:陰平字、去聲字、入聲字處于聲調高音位置;陽平字、上聲字處于聲調低音位置。這一規律在贛南采茶戲唱腔中可以看出來。例《牡丹調〈三〉》中,“花”、“開”、“歸”等陰平字;“葉”、“又”、“過”等去聲字,用在高音位置,自然和諧,高亢開朗。有的陰平字如:“生”、“丹”等字,由于考慮旋律進行,處理比較自由。“你”、“門”、“本”上聲字,巧妙地放在低音位置上,親切和諧,使整個唱腔時而高旋,時而低回,情感的表現恰當。
總之,無論從唱詞、音韻、節奏等方面來看,都散發著客家方言的光芒,我們若能從客家方言入手,就不難尋找出贛南采茶戲中的“贛味”。
[1]羅勇.客家贛州[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中國戲劇家協會編.地方戲曲集[M].北京:藝術出版社,1956.
[3]洛秦.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