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翱, 巴曉微, 劉 穎, 趙振波
(長春工業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固體物質的比表面積大小是評選催化劑、了解固體表面性質和研究電極性質的重要參數。測定固體比表面積[1]的方法很多,但使用最普遍的是BET法[2-4],BET法可分為靜態法和動態法。前者有容量法、重量法等;后者有常壓流動法、色譜法等。本實驗采用容量法,利用FINESORB-3020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儀測定樣品的比表面積和等溫吸附-脫附線。研究樣品量、樣品的預處理、載氣流速、平衡時間等對測定固體比表面積的影響。
1938年,勃魯瑙爾(Brunauer)、愛默特(Em-mett)和泰勒(Teller)(簡稱BET)在朗謬爾(Langmuir)吸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BET多分子層吸附理論[5],據此假設,推導得BET方程如下:

式中:p——吸附質的吸附平衡壓力;
p*——吸附質在吸附溫度時的飽和蒸汽壓;
Va——平衡壓力為p時吸附質的吸附量;
——吸附劑表面鋪滿單分子層時的吸附量(或單層飽和吸附量);
c——與溫度、吸附熱和液化熱有關的常數。
通過實驗可以測量一系列的p和Va,以對作圖,可得一直線,由直線的斜率和截距數據可算出。若已知一個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積,則可以由計算出固體吸附劑的比表面積as:式中:S——一個吸附質分子的截面積;

m——固體吸附劑的質量;
L——阿伏伽德羅常數;
22 400——標準狀況下1mol氣體的體積,mL。
等溫吸附-脫附線[6]的測定是在一定的溫度下對于給定的吸附劑和吸附質,測定吸(脫)附量與一系列相對壓力之間的變化關系。等溫吸附-脫附線的測定方法是靜態容量法[7-8]。靜態容量法測試通常在液氮溫度下進行。在樣品管中放置準確稱量的經預處理的吸附劑樣品,先經抽真空脫氣,再使整個系統達到所需的真空度,然后將樣品管浸入液氮浴中,并充入已知量氣體,吸附劑吸附氣體會引起壓力下降,待達到吸附平衡后測定氣體的平衡壓力,并根據吸附前后體系壓力變化計算吸附量。逐次向系統增加吸附質氣體量改變壓力,重復上述操作,測定不同相對壓力下的吸(脫)附量,獲得等溫吸附-脫附線。獲得等溫吸附-脫附線后,方能根據合適的理論方法計算出比表面積和孔徑分布等。
在測定之前,需將樣品表面上原已吸附的氣體或蒸汽分子除去。具體做法如下:取一個干凈的樣品管在電子天平稱其質量,加入140mg左右的樣品,再稱質量。將樣品管接到FINESORB-3020型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儀脫氣站,打開真空泵,打開FINESORB-3020軟件,對脫氣站界面設置脫氣時間和脫氣溫度,進行脫氣。脫氣結束后,讓樣品管冷卻至室溫,取下樣品管,稱出空管加樣品的質量。
經預處理的樣品管接到儀器分析站,打開FINESORB-3020軟件,對分析站進行設置,點擊分析站開始,抽真空和系統檢漏,關閉軟件。重新打開軟件,對分析站進行設置,然后進入到測試進行界面,點擊分析站開始,開氮氣(分壓閥開到0.1MPa)。將裝有液氮的杜瓦瓶慢慢放入冷阱電梯與分析站電梯托盤,檢查杜瓦瓶口與樣品管是否對正。系統達到所需真空度后手動上升冷阱電梯,系統自動控制的分析站電梯上升。前期處理結束后,系統自動進行測定樣品的比表面積,測等溫吸附-脫附線。
在優化的實驗條件下利用FINESORB-3020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儀測定白炭黑的等溫吸附-脫附等溫線和BET圖。所得結果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N2在白炭黑上的吸附-脫附等溫線

圖2 白炭黑的BET圖
3.2.1 系統檢漏
系統的任何一處都有可能發生由于老化及其它原因而引起的漏氣。漏氣會影響到等溫線的數據,并在等溫線圖上有所反映。所以要對系統檢漏。
3.2.2 樣品量
氮氣吸附時所測樣品應能提供40~120m2的總表面積,小于這個范圍,測試結果相對誤差較大;大于這個范圍,會增加不必要的測試時間。建議樣品量不低于100mg。
3.2.3 樣品預處理
樣品在吸附測定前都必須通過加熱抽空處理,將其中吸附的水和其它污染物氣體脫附掉。否則樣品在分析過程中會繼續脫氣,抵消或增加樣品所吸附氣體的真實量,產生錯誤數據。脫氣時,應根據污染分子的吸附特性選擇合適的處理條件,注意不要引起樣品性質和結構的改變。
3.2.4 載氣流速
載氣分壓≤0.1MPa,若偏大,儀器電磁閥被沖開,測試結果偏差較大。
3.2.5 平衡時間
若平衡時間不夠,則所測得的樣品吸附量或脫附量小于達到平衡狀態的量,而且前一點的不完全平衡還會影響到后面點的測定,所以要確保平衡時間。
BET容量法測定固體的比表面積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通過優化一系列實驗條件:系統的檢漏、樣品量、樣品的預處理、控制載氣流速,保證平衡時間可以提高實驗結果的精準度。
[1] Stoeckli F,Centeno T A.On the determination of surface areas in activated carbons[J].Carbon,2005,43:1184-1190.
[2] Toth J.Calculation of the BET-compatible surface area from any typeⅠisotherms measured above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0,225:378-383.
[3] Van Erp T S,Martens J A.A standardization for BET fitting of adsorption isotherms[J].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2011,145:188-193.
[4] 徐家寧,朱萬春,張億華,等.基礎化學實驗(下冊)物理化學和儀器分析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莊繼華.物理化學實驗[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賀德華,麻英,張連慶.基礎物理化學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 王尊本.綜合化學實驗[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8] 辛勤,羅孟飛.現代催化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9] 甄開吉.催化作用基礎[M].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