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娜 劉波 林江
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作為未來主人的大學生們更是應當責無旁貸地深入了解民族精神的內涵,將自己與國家融合。民族精神的培育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對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思想政治 民族精神 素質教育
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是高素質的后備人才力量,他們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近年來,隨著80、90后的大學生漸漸成為大學校園的主體,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滲入和距離年代久遠等因素,當代大學生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弱化,內涵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正在慢慢流失。當代大學生的民族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在各類會議和文件中都指出了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意識刻不容緩。民族精神的培養將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現狀
1.認可其重要性,但理解不深刻
很多同學非常認可民族精神在我國幾千年文化的中的重要意義,是民族的脊梁,缺失了民族精神,整個民族就會一盤散沙。但是到底什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大多數人理解的不深刻。在當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影響,大學生們很少有意識地去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缺失了民族精神這根主線,愛國就無從談起了。
2.利己主義強烈,民族意識淡薄
由于現在大多數都為獨生子女,在父母百般嬌慣下長大,形成了一種比較強烈的利己文化。做事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能否給自己帶來利益,以自己的發展為首。在大局觀和愛國主義上顯得比較淡薄,整體的氛圍、社會的現狀并不能給大學生們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3.追求的偏差
現在的大學生追求的是大眾文化、娛樂文化等非核心文化領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歸屬感顯得很淡薄,吃、穿、住、行等成了大學生當中更多追求的東西了,公民意識很淡薄,對精神的追求甚微,民族精神淡化。他們不認可學校的對于民族精神的教育方式,更偏向于對社會教育的認可。
二、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靈魂,是一個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因此,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積淀凝煉而成的優良而堅實的民族精神,是我們必須代代相傳堅持和發揚的,這是我們的精神瑰寶,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根。
其次,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是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大學生作為我國青年一代的核心力量,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們掌握著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將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只有努力培育當代大學生的民族精神,不斷增強他們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使青年大學生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進,保證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后繼有人。
第三,民族精神教育與大學生成長息息相關。國民教育自其產生之時就與民族精神教育密切相關。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對大學生來說,如果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等教育不到位,極可能導致他們的政治思想道德言行的失范,以及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的失準。
三、大學校園民族精神培養的方法
1.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培養民族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只有讓大學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才能讓學生真正地產生民族自豪感。中華民族經歷了幾千年的洗禮,已經形成了一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艱苦樸素、自強不息的一種精神,在大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要通過對歷史遺跡的參觀、國學教育、誠信禮儀教育等方式讓大學生們了民族精神的精神,提升他們的榮耀感,對真善美的事件大力宣傳,弘揚民族精神的內涵。
2.大學中兩課的教育作用
大學校園還是教育學生的主體單位,在大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兩課的教育作用。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充分的作用,不能流于形式,考考試就完事。要通過兩課這個窗口將中國化的馬克思理論體系,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灌輸給大學生們,讓大學們理解我們國家現在所走道路的必然性,達到認知和認可的目的,提升擁護感。
3.社會實踐的教育作用
提到民族精神的教育,不能夠僅僅限于書本上,要將理論和實踐充分地結合起來。我們國家有很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基地就是教育的最好的素材,學校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觀一些歷史紀念館,革命博物館,讓他們切身地了解我們國家的發展歷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同時要鼓勵學生參加三下鄉、四進社區、青年志愿者等社會實踐活動,將自己的所學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去,回報社會,培養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增強愛國意識。
四、結語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承載著國家的興亡,在關鍵的教育時段一定要將民族精神的教育融入進去,將當代大學生淡薄的愛國意識提升到一個比較高的層次,從被動地愛國轉變成他們主動地為這個國家和民族去思考,去奉獻,從而才能真正地達到接班人的標準。
參考文獻:
[1]黃偉先,羅曼予.民族精神培育與思政課實踐教學層次性耦合規律初探[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王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旗幟[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3).
[4]韓振響.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