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霞
針對現有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所存在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傳統的教與學存在的弊端等問題,本文提出高職英語教學需要明確其教學目的,結合實際,講究“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從能力本位教育出發,以提高職業英語課堂效率。
能力本位 高職英語 英語教學改革
一、能力本位教育的內涵及重要性
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理論,倡導如何使學員具備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的實際能力。該理論主張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從業能力,而不是知識水平。它是以重視獲得崗位操作能力為目標,提倡以能力為基礎的職業教育體系。
能力本位的教育,影響活動進行的個體的內在品質即能力,作為教育目標,把教育的目標指向受教育者本身。能力和知識又是有著密切聯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離開了學習和訓練,任何能力都不能發展;另一方面,掌握知識又是以一定的能力為前提,它制約掌握知識的快慢、深淺、難易程度,課程目標由知識客體轉向學生主體。這種職業教育主張的能力本位是將學習目標指向充滿生機的學生個體,以及他們內部心理和外部行為所將要發生的變化,用能力指標來反映這些變化。它具有四方面的優勢: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明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課程內容以職業分析為基礎,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訓練結合起來,打破了僵化的學科課程體系;重視學習者個別化學習,以學習者的學習活動為中心,注重“學”而非注重“教”;反饋及時,評價客觀。作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院校,必須注重學生專業應用英語能力的培養。
二、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現存的主要問題
1.英語教學概念模糊,教學目標不明確
多年來,許多職業學校英語教學,與其說是語言教學,不如說是學科教學,沒有建立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模式。作為學科教學,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側重的是英語詞匯、句法和語法結構,強調的是記憶和機械操練,而過分強調英語學科知識結構常常使教學中英語的實用性大打折扣。
2.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應用相脫節
現存高職院校英語教材很多由于文理通用,偏重于語言基礎,專業性、交際性不強,適應性較差,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英語實用性的發展。
3.教學手段落后,不靈活
大部分英語教師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模式,缺乏深入了解和足夠適應,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手段單一。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應用。
4.生源基礎參差不齊
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以及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向大眾化階段的發展,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規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學生生源的狀況也比較復雜。高職學生由于本身的英語基礎欠缺,程度參差不齊,再加之沿襲中學階段的學習方法,忽略了語言的實際交際功能,學習效果不佳,更談不上要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及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此外,多數高職學生對學習英語的必要性認識不足,許多學生仍然缺乏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尤其是對于枯燥的授課課堂不感興趣,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產生了“惡性循環”,對英語知識的接受能力較低。
三、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1.明確英語教學目標: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了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思想,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它要求所培養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專業語言能力,而不是一般的語言交際能力。然而,多數高職英語在教學上采取的是應試教育,學生課堂上所學的是分析句子的語法功能和做題的技巧,這導致了高職英語教育的特征不明確,不能體現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能力本位的特色。因此,高職英語教學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授課內容,以結合實際出發,切實講授一些學生將來在工作崗位能用的上的英語,包括日常用語的交際,職業、行業中會用到的詞匯、語句等知識,多設計情景交際,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脫離實際運用。
2.教材的選用:建議自編或組合教材
合適的教材對于好的教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教材在編寫及內容的編排上會考慮到課文內容的趣味性與實用性、知識點的難易程度、語法知識的銜接與連貫性、前后課文的過渡、重難點突出,并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這樣的教材會有的放矢的為教學服好務,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有的院校教師鼓勵自編教材或多本教材進行重組,“取精去糟”以適應本校的學生特點。另外,高職高專的英語教材應選取側重以“實用”為原則的教學內容,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及教材內容編排模式。
3.教學方法的改革
(1)教學手段的改進與現代化教學的結合
21世紀,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規范應用于各個領域,為了培養適合時代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應該改進傳統的教學手段,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高職高專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要積極引進和使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改善學校的教學條件。幻燈片、投影儀、計算機網絡、語言實驗室、衛星傳播等多媒體已在國內外投入了教學運用實現教學的現代化已成為國內外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今后教學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
(2)考核方式的改革
促進高職英語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構建系統的、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于推動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促進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過去的評價標準主要是結果性評價,且以書面評價、單向評價為主,在立體化的教學評價中,評價標準要多樣化,既要有結果性評價,也要有過程性評價。另外,結合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特點,應根據職場的特點來設計多方位 立體式的考題,以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應多注重學生的聽、說能力的提高。
4.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全力打造有效課堂
教學模式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設計教學活動和教學組織形式,要體現講解的重點性、知識的基礎性、內容的實用性、訓練的全面性、方法的靈活性和學習的實踐性。教學組織的重點是通過創設多向交流的課堂交際環境和氣氛,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富有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習任務的合理安排,使課堂教學具有延伸性,產生課堂導學與課外自學緊密結合的教學效應并促進學生學習遷移的效率和效果。
總之,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英語學習,無論是從學生的知識基礎還是對他們的培養目標都是不同的。因此,這就要求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必須打破以往的教學方式與思路,應從學生的能力本位出發,尋找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英語教學方法與內容,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實事求是”。
參考文獻:
[1]李建婷,趙青海.探索高職高專英語新型教學模式[J].教育與職業,2006,(24).
[2]張愛榮,韓云霞.國外職業教育中值得借鑒的課程體系[J].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05,(29).
[3]寧麗萍.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D].西北農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