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育青 柴會恩
教與學要和諧統一。教師“導之有方”:適時的引導、指導、誘導、輔導,與學生共同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才能使學生體驗擁有知識的滿足,克服困難的愉悅,感悟情感的幸福,才能“學之有效”。
整合 遷移 質疑 點撥 引導 指導 誘導 輔導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努力建設開放而又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強調語文課程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更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和平臺。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啟發下,動手做、動情讀、動筆寫、動腦思,以探索者的身份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發現新知識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既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就是只有教師“導之有方”學生方能“學之有效”。
一、整合前見,引導學生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其《教育心理學》中指出:“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前見是讀者理解文本前就已經具備的閱讀經驗、價值觀念、知識、思維方式等。它構成了理解的情境和視域,學生在進入文本閱讀之前,他的世界絕不是白板一塊。每一個讀者都帶著他的前見進入到閱讀之中,正是讀者的前見,作為閱讀的創造性的力量,進入到文本中實現了閱讀的意義。要使學生閱讀順利,作為教師就一定要整合學生前見,并不斷地挖掘其前見、擴充其前見、整合其前見,引導學生更加深入的準確的理解文本。如執教《豐碑》一文,在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話時“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又會屬于誰呢?”教學時,可著重引導學生理解“這樣的隊伍”是哪樣的隊伍?整合學生前見,讓學生吸取經驗來“并文處理”,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底蘊,引導學生紛紛說出其心中的戰斗英雄:有為了解放事業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烈火燒身時紋絲不動,嚴守紀律的邱少云(《我的戰友邱少云》);有浴血奮戰、英勇跳崖的五壯士(《狼牙山五壯士》);有用胸口堵住敵人槍口英勇犧牲的黃繼光(《黃繼光》);有舍己為人,一心帶戰士走出草地的老班長(《金色的魚鉤》);有了這些感動學生的英雄形象在眼前閃過,再引導學生理解“這樣的隊伍”是哪樣的隊伍自然就非難事了。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進學之功,貴在領悟。”教師要善于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才會領悟、進學。
二、知識遷移,指導學生
在同組課文或同體裁課文中,故事情節、故事背景、語言環境、語言表達等方面是有一定的關聯性和可比性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利用知識可遷移的規律,指導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或共同點上去充分探索規律,為學習新知識鋪路搭橋,從而促進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能更好地閱讀理解文本。如執教《望廬山瀑布》,后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可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的知識鏈接。“危樓高百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使學生明白在古詩中,用來表示數字的“三”“六”“九”“千”“萬”等一般都不是真實的數據,而是用來形容極端的意思,至此,學生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理解難點則不攻自破。這樣,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類比,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和提高。
三、質疑探究,誘導學生
“學貴有疑”。明人陳獻章在《白沙子全集》《與張廷實主事》中說:“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疑是學習的動力和表現,是探究知識的起點和目標,有疑才能解疑,解疑才能進步。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不善于組織由學生質疑展開討論這一環節。有些教師認為那樣浪費時間,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有些教師則擔心學生的質疑會讓自己難以駕馭從而出現尷尬局面。殊不知學生質疑探究可以直接生成許多問題情境,打開教學的新局面。如執教《地球媽媽》一文時,學生質疑:為什么稱地球為媽媽?地球是誰的媽媽?地球媽媽是什么樣子的?“小小的家”指什么?這些溫暖的小家是誰給的呀?“大大的家”指什么?……問題情境勃然而發,學生個個思維活躍,急于求得問題的解答。面對學生如此強烈的求知欲望,一個以“地球媽媽”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自然就產生了。學生很自然地進入了一個學習探究的過程,學生在課外書籍、網絡中搜集到了很多有關地球的知識,然后學生進行各小組展示、匯報交流,由此學生步入了更廣闊的學習天地。隨著探究活動的深入,教師循循誘導學生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語段“地球媽媽真好,她讓所有的孩子共有一個大大的家”來感悟文本深刻的內涵。這樣,“變教為思”不以教為中心設計教學,而以學為中心組織教學,教師只有把“循循善誘”調諧到學生的“獨立思考”之上,才會使教學和諧一致,學生才會“學之有效”。
四、難點點撥,輔導學生
在小學階段,古詩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難點。其難有二:一難在古詩內容時空跨度大,遠離學生生活經驗,加上小學生生活閱歷淺,很難與詩人達成共鳴;二難在古詩的語言風格遠離小學生的語感,為了押韻、平仄的需要,在語序上與現代漢語也有所不同。這就造成了小學生理解詩文的障礙。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先是逐字逐詞逐句講解,再講解整首詩的意思,然后是學生識記,學生的學習興趣淡薄,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對詩也是死記硬背,過后便忘。在教學中,不妨嘗試“在難點處點撥,輔導學生學習”的教學古詩的方法。即首先讓學生多讀,讀通,讀好,讀到朗朗上口。讀通古詩后,就要了解這首詩的意思,這時,要鼓勵學生借助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釋字詞的能力理解古詩、自主感悟。對于那些不容易弄懂的詞或者與現代漢語差別較大的詞做一點撥,起個點睛作用。如《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中的“元”通“原”。《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是“因為”的意思。《宿新市徐公店》“兒童急走追黃蝶”中的“走”,在古詩中表示“跑”的意思。《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卻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在古詩中指“妻子和兒女”。接下來可采用小組合作、同伴交流,讓學生慢慢去探究,說說詩的大意。這里不需要學生字字會解釋,句句能分析。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再讀古詩,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讀多了,感悟多了,學生對其中的意思自然也就更加會明白。這樣教師要放開自己,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在讀中深切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意境美、音韻美。
參考文獻:
[1]王金霞.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121-123.
[2]潘海燕.教師怎樣進行反思與寫案例和論文[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56.
[3]柳菊興.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8.
[4]褚嘉耘.教學的化境[J].河北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