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敬霞
摘要介紹蝸牛的生殖、生長期、生活習性和食性,分析蔬菜田蝸牛重發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為蔬菜田蝸牛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蝸牛;蔬菜田;發生;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165-01
蝸牛屬動物界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柄眼目蝸牛科,近年來在周口市蔬菜生產中發生普遍并產生危害,特別是多雨季節是其適宜的生長時期,蝸牛容易暴發成災,蔬菜受害后葉片嚴重受損,并留下污痕,對蔬菜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均有嚴重影響。一般發生田塊可減產10%~30%,嚴重的可絕收。
1生殖
(1)蝸牛的生殖特點是“三慢二快一難一多”。“一難一多”是產卵難和產卵多;“二快”是生長快、縮殼快;“三慢”是行動慢、交配慢和產卵慢。
(2)蝸牛全生育期均可進行生殖。在適宜的同等生殖條件下,蝸牛年齡越大,產卵量就越多。
(3)繁殖率高。蝸牛每年可產卵6~7次/只,產卵量200粒/次。體重在60~100 g的蝸牛每次可產卵300~400粒;體重40~50 g的蝸牛每次可產卵150~180粒;體重35 g的種蝸牛每次可產卵120粒。
(4)壽命較短。在不適的生活條件下,會縮短蝸牛的壽命,加速蝸牛的死亡。蝸牛的壽命一般為5~6年。
2生長期
孵化期:蝸牛由卵到孵化出殼的時期。幼螺期:指蝸牛出殼后到30 d以內的小螺階段。成螺期:幼螺1~6個月齡的階段,介于幼螺和種螺之間,此階段是蝸牛個體膨大和性器官生長發育的時期。種螺期:6個月以上的蝸牛。
3生活習性
蝸牛喜在陰暗潮濕、疏松多腐殖質的環境中棲息、產卵、吸取養料,時間可達12 h,晝伏夜出,忌陽光直射,忌水淹,自食生存性強,對環境敏感,雜食性和偏食性并存。最適溫度16~30 ℃(23~30 ℃時,生長發育最快);最適飼養土濕度40%左右;最適空氣濕度60%~90%;最適pH值為5~7。當溫度低于5 ℃或高于40 ℃,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低于15 ℃,高于33 ℃時休眠。具有很強的忍耐性,當外殼損害致殘時,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蝸牛對冷、饑餓、熱、干旱的忍耐性很強,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當受到敵害侵擾時,頭和足縮回殼內,并分泌黏液將殼口封住。
我國菜地蝸牛有灰巴蝸牛與同型巴蝸牛2種,灰巴蝸牛殼高19 mm,寬21 mm,殼面黃褐色或琥珀色,殼頂尖,殼口橢圓形;同型巴蝸牛殼高12 mm,寬16 mm,殼面黃褐色或紅褐色,殼頂較鈍,殼口馬蹄形。主要寄主有甘藍、花椰菜、白菜、蘿卜、豆類、馬鈴薯等蔬菜。2種蝸牛均取食作物的莖、幼苗,嚴重時造成斷壟。初孵幼螺只取食葉肉。
同型巴蝸牛常與灰巴蝸牛混合發生,成螺的越冬場所多位于作物秸稈堆下或冬季作物的土壤中,幼螺的越冬場所在冬季作物根部土壤中。1年繁殖1代,4—5月將卵產于作物根際疏松濕潤的縫隙中、土中、枯葉或石塊下,產卵量為30~235粒/只。同型巴蝸牛適應性極強,草叢、潮濕灌木叢、田埂上、枯枝落葉下、亂石堆里、作物根際土塊和土縫中以及菜窖、溫室、畜圈附近等地方都可生存,在晴天傍晚至清晨活動取食[1-2]。
灰巴蝸牛多發生在庭院、菜田、公園、農田、林邊雜草叢中及亂石堆內,于作物根部土壤中、石塊下、土縫內或草根中產卵,一年繁殖1~3次,可產卵50~300粒/只。溫暖、潮濕的多雨季節是灰巴蝸牛危害盛期,越冬或越夏場所主要在土壤耕作層內、土縫或較隱蔽的地方,在疏松的土層中可隨溫度變化上下移動[1]。
4食性
蝸牛覓食范圍非常廣泛,主要為害十字花科、豆科和茄科蔬菜,也為害糧、棉、果樹等多種農作物。以其齒舌舔食葉片造成空洞與缺刻,嚴重時食光葉片造成死苗。
5重發原因
(1)交通運輸的快速、便捷,使有害生物的蔓延速度加快。長距離運輸作物秸稈或殘體時,其上附著的蝸牛幼貝、成貝及卵被廣泛傳播,擴大了發病區域。
(2)農民對蝸牛認識不足。蝸牛繁殖力強,蔓延迅速,危害嚴重,多數農民不能抓住防治適期對蝸牛進行防治,導致防控效果差[3]。
(3)氣候條件適宜。降水偏多,田間濕度大,利于成貝取食、產卵。
(4)天敵數量極少。天敵少,自然控制能力極差,有利于蝸牛的發生、蔓延。
(5)生態環境利于其發生危害。由于部分田塊耕作粗放,未及時清除田間及路邊溝渠雜草,田間路邊久置的植株殘體為蝸牛生存繁衍提供了適宜的場所[4]。
6綜合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具體如下:①為抑制蝸牛的活動和危害,可覆蓋地膜。②經常清潔田園,蔬菜收獲后及時除草,將殘留物清理干凈,破壞其棲息地和產卵場所,減少蟲源。③秋冬深翻地,把卵和越冬成蟲翻至地表,曬死或被天敵吃掉。④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
(2)物理防治。及時在定植的蔬菜周圍及農田溝邊、壟間撒1層生石灰,形成封鎖帶,以殺滅晚間取食的蝸牛,勿將生石灰撒在作物菜葉正面,以免影響光和作用。用生石灰75~105 kg/hm2可短期防治蝸牛和蛞蝓。
(3)人工誘捕。于傍晚、早晨或陰天蝸牛活動時,對植株上的蝸牛進行捕捉,集中處理;也可用蝸牛成、幼貝喜食的菜葉或誘餌設置誘集堆,利用蝸牛白天躲藏的習性,在清晨捕殺被誘集到的蝸牛。
(4)化學藥劑防治。使用10%密達(四聚乙醛)用7.5~15.0 kg/hm2,于傍晚時均勻撒在畦面上,或用密達30.0~37.5 kg/hm2撒入田間;也可用80%克蝸凈可濕性粉劑200倍液噴霧防治。對蝸牛重發生田塊,隔10~15 d進行第2次防治,可有效地控制蝸牛的危害。
7參考文獻
[1] 師迎春,張蕓,胡鐵軍.菜田蝸牛防治技術[J].蔬菜,2003(7):17.
[2] 鮑康阜.菜田蝸牛的發生與防治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14):217-218.
[3] 楊敬,王勇.農田蝸牛發生與防治技術[J].科技信息,2009(19):379.
[4] 徐建國,戴瑞云,范惠,等.農田蝸牛發生與防治技術研究[J].蔬菜,2005(8):27.
現代農業科技2012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