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李 貝
身邊的黨員
“小巷總理”曹建軍
□ 本刊記者 李 貝

2012年元宵節,曹建軍(中)帶領社區志愿者看望孤寡老人。圖/受訪者提供
8月,北京市東城區北新橋街道九道灣社區。老舊的平房排列在彎曲悠長的胡同兩旁,老街坊們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邊喝茶邊聊家常。環境清新、居民悠閑,讓人有一種置身桃源的錯覺。
記者在這里見到了被稱為“小巷總理”的九道灣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曹建軍。曹建軍身材瘦小,留著一頭利落的短發。語速極快,渾身都透著一股利索勁兒。“8月7日民政局發布了《北京市社區工作者考核評議辦法》,過去依照‘居民組織法’為居民開展服務,現在有了具體條例,在今后工作中就能夠雙管齊下了。”剛一見面,曹建軍就迫不及待地說。
1991年,為了照顧孩子,分身乏術的曹建軍離開自己的會計崗位,全心投入家庭。一轉眼,就是十年。“1999年,當我看到北京市招聘社區工作者的通知時,心猛地顫了一下,我想走出去,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曹建軍開始“不安分了”。
那時候的曹建軍覺得,“社區就是組織活動,為大家服務。只要熱心就能干好工作。”就這樣,憑借一腔熱血,曹建軍參加了招聘考試。
那是北京市第一次面向社會招聘社區工作者。“當時有上千人報名。筆試淘汰一批,面試、體檢再淘汰一批,最后就剩下32人。”“幸運”的曹建軍就是那32人中的一員。“可能當時被選上,我還有一個政治優勢。我是黨員,1986年就入黨了。這樣的優勢讓我向前邁了一大步。”
2000年初,曹建軍正式成為社區干部,被分到戶口所在地區針線胡同,擔任黨支部書記、居委會副主任。四個月后,由于表現優異,曹建軍調任到“紅旗單位”——九道灣社區。
從此,這個標桿社區單位的旗幟,曹建軍一扛就是12年。
2000年5月1日,曹建軍來到九道灣社區。“當時我已經37歲了,但顯得比較年輕,見人就笑,居民們都說來了一個和以前主任有很大反差的小姑娘。大家對我有期盼,還有疑慮,這么年輕能不能干好工作?”曹建軍回憶道。
當時沒有手機,曹建軍就把自己的BP機和家里座機號碼告訴給大家,并且承諾一天24小時大家只要有事隨時都可以找她。“我是社區主任,居民拿我當主心骨,我的電話對所有居民都是全天開放的。”
“24小時”電話時常會在夜里響起,曹建軍就職不久的一天晚上11時左右,家里的電話又響了,原來是兩戶居民發生了矛盾。“你趕緊過來,不過來就‘血流成河’了。”一戶居民急匆匆地說。“10分鐘后準到!”放下電話,曹建軍匆忙穿好衣服就馬不停蹄地趕過去了。
到達后,曹建軍分別對兩家人進行耐心的調解和勸說,一直到夜里兩點多才忙完。“做工作要走進老百姓心里,用真心幫助他們,雖然我回家晚了,但能化解他們的矛盾,我感到很欣慰。”
2002年,北京首次社區自治組織直選試點設在了九道灣。第一屆直選時,規定年滿18歲的居民都可以投票。當時有2000多位居民登記在冊。投完票后,有效選票1900多張。曹建軍獲得了1800多張選票,而丟掉的幾十票中,有些還是因為選票畫得不符合標準成了作廢票。曹建軍覺得這是她的“工作贏得了大家的信任”的最好證明。
后面連續三屆直選,曹建軍均獲連任。“我做的工作要接受老百姓的檢驗,這種直選的方式最直接。”

2012年曹建軍(右二)帶領社區共產黨員捐款。圖/受訪者提供
“九道灣屬老舊平房社區,是片狀的、分散的,在走訪的時候容易忘記一些事情,我就把老百姓反映的事情記下來。”曹建軍介紹說,社區黨員按照胡同街巷進行分片,每天入戶走訪,采用記日記的方法,將老百姓的居住情況、人員動態以及居民需求等記錄下來。不僅如此,日記中還詳細記錄了社區各出口、巷道等處的滅火器存放情況、易燃物堆放位置等。
曹建軍每天的工作都是從居委會晨會開始的,各個管片的主任要把頭一天記下的事情匯總并匯報。曹建軍說,“民情日記”不僅記錄了群眾的需求和困難,還會跟蹤問題的執行情況:記錄居民提出的困難是否解決,解決后居民是否滿意;居民提出的建議是否可行,是否要召開胡同懇談會等。
“雖然社區工作非常繁雜,但是社區黨委還是提出每天要用半天時間入戶走訪,了解居民實際情況。”曹建軍說,“民情日記如今已經記錄了十幾萬字,在社區黨組織和居民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開辟了一條知民情、體民意、解民憂的綠色通道。”
2012年,板橋社區一部分胡同被納入九道灣社區管理范疇,現在九道灣社區內居住著2246戶、5800多位居民,共有胡同20多條。
“居民事情很瑣碎,大家看我這么用心,連家都顧不上,這里的街巷和胡同又比較多,就叫我‘小巷總理’了。”說到“小巷總理”的名字,曹建軍的臉有些微微發紅。
“我的工作理念就是把居民當成自己的親人,用實際行動幫他們解決困難。下雨天,大家都是往家跑,我卻是往社區跑。這樣的生活我已經過了十幾年了。”
九道灣社區里居住著一些聾啞人,因為怕他們在下雨天聽不到外面雨聲,每逢下雨天,曹建軍就帶著人,打著傘,用手電筒隔著聾啞人的窗戶玻璃晃,以引起他們的注意,讓其開門。“我們必須仔細查看房子,才能放心離開。”
除此之外,曹建軍對社區的孤寡老人也是照顧有加。曾有一位老人,連續11年的大年三十,曹建軍都會帶領志愿者陪老人過年。這位老人彌留之際說了兩個心愿:一個是從遺產里拿出三萬元錢捐給社區,老人說這是她最后一次支持社區建設了;一個是走的時候一定要把一件羽絨服帶在身邊,那是在一次大年夜大家陪老人過年時送給老人的,老人家要帶走做永久的紀念。
還有一位老人年輕時在外地做生意,回來時已經68歲了,無依無靠,身體也不好。得知情況后曹建軍趕緊聯系民政部門,把老人送到養老院,并為她申請了低保救助。
養老院的院長和老人們紛紛說:“兒女把老人放在這里都很放心了,就都不來看了。沒想到你們社區的同志對非親非故的人這么照顧。以前沒看到過,真是太感動了。”
“我的手機號24小時開通,他們有困難都直接找我,甚至不找自己孩子。過去都是反映問題,現在大多都是給我發祝福或囑咐的短信,讓我平時注意身體什么的。工作讓我們結識,又讓我們成為親人。這份親情已是激勵我前進的動力。”曹建軍欣慰地說。
□ 編輯 張子琦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