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丁筱凈
商務部專家:頻繁價格戰致行業混亂
□ 本刊記者 丁筱凈
針對京東等電商近日引爆的價格戰現象,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副司長王德生表示,我國《電子商務營銷運營規范》等標準已列入制定計劃,將為電商營銷運營制定規范。但此輪價格戰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依然值得業內外人士思考。
8月15日,價格戰開打的第一天,有媒體報道,海爾電子商務總經理宋寶愛表示,由于目前價格太低,海爾8月份停止與京東合作。
這一消息沒有得到海爾和京東方面的確認,但是不少家電專家表示,價格戰對供應廠家的傷害很大,因此停止供貨的情況很可能會發生。
“價格戰會破壞中國現有的進貨體系,直接影響供應廠家的利益。”家電產業觀察家、資深媒體人梁振鵬對《民生周刊》表示。
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部副主任、研究員趙萍在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表示,京東、蘇寧、國美都是廠家的代銷商,在家電行業,聯營扣點的主要承擔方為供應廠家,除非代銷商承諾所有的促銷損失由自己承擔。“但我猜測,這次價格戰主要損失將由廠家承擔。”
這意味著,價格戰表面傷的是三家家電銷售企業的利益,實際上很可能最大的受傷者是供應廠家。
“商家的趨利性導致他們在受到損害時,必然會通過降低生產成本、生產質量、工藝標準以及售后服務水平來降低總體成本,最終傷害的是消費者。”梁振鵬分析。
“但同時,只要廠家和代銷商好好利用自己的銷售策略,很有可能在損失的同時在價格戰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利用價格戰做大整個蛋糕。”趙萍表示。
梁振鵬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家電廠家為了避免自己的產品在不同賣場遭到消費者的相互比價,產生同一型號產品自相競爭的情況,往往會采取相同產品在不同賣場標注不同型號的方式進行銷售。
“商家的趨利性導致他們在受到損害時,必然會通過降低生產成本、生產質量、工藝標準以及售后服務水平來降低總體成本,最終傷害的是消費者。”
這也是此次價格戰飽受消費者詬病的原因之一:三家企業產品型號重疊率太低,比價說起來冠冕堂皇,其實可操作性很小。
“這就是廠家的高明之處,他讓消費者難以比價,既減少了價格戰帶來的損失,又反過來利用價格戰做大了整個市場。”
趙萍告訴記者,代銷商也能利用一些銷售策略造成消費者的比價困難。如許多代銷商的銷售策略是:線下實體店主要銷售新出產品、高端產品,而線上商城銷售上市時間較長的產品、低端產品以及冷門產品。“這也會避免幾家產品互相爭斗,有利于做大蛋糕。”
在新浪科技8月14日發起的超過7萬人參與的網絡投票中,有76.9%的網友表示價格戰之前自己購買大家電的場所主要為蘇寧國美等線下實體店。而有67%的網友表示,價格戰之后,在購買大家電時會線上線下都考慮,哪里便宜去哪里買。
這是不是意味著此次價格戰會改變中國消費者的大家電消費習慣?
“我認為沒有那么夸張,不會因為這次價格戰,大家電的主要市場就從線下挪到線上。”梁振鵬表示,在未來3-5年,消費者的大家電購買喜好會呈現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趨勢,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線上市場很難反超線下成為消費主流,大家電的主要市場還會是線下實體店。“因為大家電的購買安裝過程比較復雜,試用體驗、運輸安裝,線下購買比線上更便捷,體驗更好。”
“以前有一部分消費者對高科技購物方式產生為難情緒,不愿去嘗試,我相信此次價格戰會成為很多守舊消費者線上購物的一次啟蒙。”趙萍表示。
趙萍認為,價格戰是市場的必然階段,但是要注意頻率。“過去百貨商場只有節假日或店慶才會打折,現在幾乎每個周末都有打折活動,這就讓消費者養成了打折才買、不打折不買的習慣,最終商場的標價越來越高。”
“頻繁的大規模價格戰會導致家電市場的定價秩序混亂,最終導致家電廠家和代銷商設定的名義價格虛高,破壞行業穩定,對行業和消費者產生的影響是負面而深遠的。”趙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