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峰,劉榮章,鄭百龍,曾玉榮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3)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
“三化同步”發展,是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做出的重大決策。在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必須使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聯動,整體推進,同步發展。當前,我國工業化水平在加速發展,城鎮化水平在快速提高,但農業現代化程度還比較低。此時國家提出“三化同步”發展具有較高的戰略意義。一方面,目前我國“三化”還沒同步,從改革開放30年來看,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較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則相對緩慢,三者之間已經顯示出明顯的不協調,一些弊端開始浮現,黨中央、國務院已經開始從更高的層次關注“三農”問題。另一方面,“三化同步”的條件已經具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業化得到良好的發展,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現代化基礎,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新階段,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如何更好的推進“三化同步”發展,加大統籌力度,理清“三化”間的內在機制和相互關系,從“三化”統籌大格局中審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矛盾,在統籌“三化”進程中謀劃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就業的舉措,具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在有關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分析“三化”之間的內在機制和相互關系。
工業化通常定義為工業或第二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對工業化的定義為:工業化是一種過程,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國家經貿委課題組認為:工業化的過程,從本質上講就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和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過程[1]。
城鎮化就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一方面既是物質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精神文明前進的動力;另一方面不僅是一個城鎮數量與規模擴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城鎮結構和功能轉變的過程[2]。
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日益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進行操作,使農業生產力的由落后的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具有先進水平的農業。農業現代化是一種過程,又是一種手段[3,4]。
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存在自我循環演進又良性互動的關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農業發展支撐工業化,工業化發展推動城鎮化,城鎮化發展帶動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又有效的解決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出現的一系列問題[5]。但它們之間不是一種簡單的線性相加過程,而是兩兩相互促進,階段性共贏的合力過程。為了更好的闡述其內在機制問題,本研究應用數學函數模型和二次范數立方體模型加以描述,并從三個不同的層次方面展開分析。
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者之間兩兩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在相互協調中不斷向前發展,是一種合力過程。用數學函數具體表示為:

式中,C表示城鎮化水平,G表示工業化水平,X表示信息化水平;K1代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共贏合力,K2代表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共贏合力,K3代表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共贏合力;K代表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三者之間互動關系的合力。
從以上數學函數模型的定義和關系中,結合二次范數的幾何意義,建立幾何立方體模型(圖1):

圖1 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機制立方體模型圖
(1)社會分工背景的“三化”協調機制。社會分工是勞動力社會體系的分離器,為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產生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發展(圖2)。
農業革命是城鎮化和工業化加速發展的第一動力[6],工業革命所引致的工業化威力促使農業發展產生革命性的變革,引起社會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大變革,從而促進農業的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延伸和繼續。

圖2 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之間的的互動關系
(2)現代化時期狹義的“三化”協調機制?!叭蓖絽f調發展中工業化是主導[7]。沒有工業化,城鎮化就缺乏產業支撐;沒有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就缺乏先進的物質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工業化與城鎮化可以帶動和裝備農業現代化;而沒有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就缺乏有效載體和厚實的基礎,農業現代化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支撐和保障,農業現代化如果跟不上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步伐,將會導致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受阻,影響整個現代化建設進程(圖3)。

圖3 現代化時期狹義的“三化”協調互動機制
從世界不同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看,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之前都曾有過一場農業革命,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是在農業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進行的,結果出現了城鎮繁榮與鄉村貧困并存、城鄉差距懸殊、地區發展極不平衡的現象,使得工業化難以為繼。從國內實踐看,新中國發展史上凡是工農城鄉關系處理得好、農業基礎牢固的時候,經濟社會就能繁榮發展;反之,國民經濟就會被迫調整,現代化建設就會出現波折。農業現代化是整個國家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三化同步”是不可違背的客觀規律,是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遵循的普遍準則。回良玉副總理:沒有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會失去根基[8]。

圖4 現代化時期廣義的“三化”協調機制
(3)現代化時期廣義的“三化”協調機制。工業化是近現代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城鎮化是近現代社會發展的主旋律[6];農業現代化是后工業時代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拓展和升級。在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農業發展和社會分工推動了工業化的發展,出現了城鎮和推動其發展;在社會發展的中級階段,工業化與城鎮化相輔相成,共同決定了近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演進與過程;在社會發展的現代階段,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若干因素帶入了現代化技術社會,促進了農業現代化,使農業現代化成為支撐后工業時代的發展(圖4)。
著名經濟學家H.錢納里和M.賽爾昆提出的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模型”,以及根據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理論,在工業化過程中,由于區域自身經濟規律的發展,導致人口與資本不斷向城鎮集聚,互為因果,從而城鎮化與工業化兩者之間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9]。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動力和加速器,城鎮化是工業化發展的基本土壤和必然結果;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經濟內涵,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空間表現形式;工業化以城鎮化為基礎,城鎮化反過來作用于工業化;工業化是近現代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城鎮化則是近現代社會發展的主旋律[6]。兩者之間形成一種合力關系,可以用數學函數和圖示加以描述。
數學函數。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具有一致性,但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彼此之間互有重疊,迂回發展的合力,可以表達如下:K1=f(C,G)
式中,K1表示城鎮化與工業化的相互作用的合力,C是城鎮化水平,G是工業化水平(圖5)。

圖5 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關系平面模型圖
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相互關系(圖6):

圖6 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關系圖
(2)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了強大的資金、物質和技術保障[10]。城鎮是工業的主要空間載體,工業是城鎮的主要支持物質內容,城鎮要建設,要發展,就離不開工業的支撐。一是城鎮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隨著鄉鎮工業的發展壯大,鄉鎮工業利潤成為城鎮建設的堅強資金基礎,而鄉鎮居民收入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為城鎮建設資金準備了條件;二是工業化發展推動的鄉鎮企業,也可以為城鎮化進程提供物質財富基礎,城鎮建設需要耗費大量的物質材料,如鋼鐵、水泥、磚瓦等,這些都主要來源于鄉鎮工業企業的生產與供給;三是城鎮的建設與管理要以技術為依托,工業化推動了知識、技術的集聚與擴散,大大加快了技術與管理的創新速度,為城鎮發展準備了大量的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
(3)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加速器,工業化加速了城鎮化的發展,對城鎮化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一方面,工業化必然導致城鎮化,并加速了城鎮化[6]。產業革命使生產走向集中,擴大了生產規模,使人口再生產發生根本變化,人口迅速增加,為城鎮化提供了主體;小城鎮迅速發展為大城鎮或城市,提高小城鎮的產業聚集能力,可以帶動小城鎮基礎設施的發展,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并可以創造較多的就業崗位,在提高小城鎮集聚能力的同時,緩解大中城市過度擁擠的狀況。另一方面,工業化發展為推進城鎮化進程提供了產業支持。城鎮化發展和聚集主要是依托非農產業來展開的,而工業是非農產業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中小城鎮是鄉鎮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我國工業化的實現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非農產業不斷支持、引導鄉鎮企業推動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提高產業間的關聯度和鄉鎮企業整體素質與水平的過程,不斷將鄉鎮企業融入到整個大工業體系之中,通過提高鄉鎮企業的生產集中度,來把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有效推動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4)城鎮的集聚效應為工業化進程提供了必要的發展條件。城鎮化本身是一個人口、資金、技術等方面集中,伴隨著城鎮規模的擴大,城鎮化進程給工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會,特別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必要的生產要素支持,如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等市場信息;城鎮集聚起來的大量人口,本身構成了工業與非農產業的巨大消費市場;城鎮集聚起來的大量技術工人和專業人才,更是現代工業發展的必要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支撐;城鎮也促進了產業的集中發展,為工業化提供了更高管理水平和發展水平的平臺和載體。
(5)城鎮的服務功能為工業化向縱深開展創造了發展基礎?,F代工業發展需要有足夠的勞動力,相對充足的資金、技術支撐,滿足生產要求的廠房和機器設備等;工業化發展進程中,也離不開各種社會服務,如水、電、氣、暖、通信、交通等基礎性服務,以及咨詢、培訓、策劃、法律等各種中介服務等,而城鎮具備勞動力、公共生產性設施、社會事業性設施等集聚優勢,可以滿足工業發展在這些方面的需要;城鎮化提高了勞動力素質和工作效率,帶動了勞動力在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和不同部門之間進行合理的流動,使勞動力得到合理的組織和更有效的使用,使得勞動之間的分工更加清晰,也為勞動者的勞動素質提高形成了條件。
(6)城鎮化發展的程度影響著工業發展的基本格局。城鎮作為工業、服務業發展的載體,城鎮規模及其經濟容量大小,影響著工業在城鎮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以及其它工業化要素集聚的規模和速度。城鎮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在為工業化發展提供服務和保障的同時也影響了工業化的推進。
總之,工業化是城鎮化產生的前提、發展的條件和存在的基礎;反過來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功能的完善,城鎮輻射能力的增強,城鎮集聚效應的發揮會不斷把工業化進程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在加快工業化進程的同時,勢必會推動農業的現代化,而農業的現代化水平提升又會為工業化提供有力的支撐。農業現代化發展與工業化發展是協調統一的發展關系。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新型工業化是主導,農業現代化是基礎。[11]從產生看,工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源泉,農業現代化是工業化的表現形式;從發展的階段看,工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開始,而農業現代化是工業化的延續;從作用上看,工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農業現代化是工業化發展的落腳點;因此,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融合,互促互進的內在聯系??捎脭祵W函數和圖示表示。
CT組開展組多排螺旋CT檢查,選擇西門子公司SOMATOM Emotion 6排螺旋CT機進行掃描操作,層距設置為3mm至5mm;層厚設置為3mm至5mm;螺距設置為0.938/1;電流設置為250至300mA;電壓設置為120kV;CT平掃為W200—210和C50—60;CT增強掃描為W220—250和C50—70。選取患者仰臥位姿勢開展平掃,從肝門到胰腺鉤突下段為掃描的基本范圍。肘靜脈輸注非離子型造影劑100mL,每秒4mL,采取增強掃描方式處理動脈期、延遲期以及靜脈期,讓患者適當吸氣,將完成掃描的圖像輸送到工作站,開展MPR(平面重建技術)以及MIP(最大密度投影技術)的相關處理。
數學函數:農業現代化發展與工業化發展是協調統一的發展關系。但也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也是互有重疊,曲折前進,表示如下:K2=f(G,X)
式中,K2表示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相互作用的合力,G是工業化水平,X是農業現代化水平(圖7)。

圖7 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關系平面模型圖
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相互關系(圖8):

圖8 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關系圖
(1)工業化發展可以有效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業生產率,從而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從而產生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第二、第三產業也在不斷擴張發展,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也逐步增強,不斷吸收農業發展中產生的剩余勞動力。伴隨著低效率的農業生產部門勞動力的轉移,農業也開始轉向為較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梢哉f,工業化不斷向縱深發展的過程,拉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而經濟的高速發展又推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創造了客觀條件,農業現代化就是在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轉移之后,逐步發展起來的。
(2)工業化發展帶來的科技進步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創造了技術條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對科學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催生科技創新和發展。當今世界的農業競爭集中體現在高新技術在農業的應用以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水平上,科技對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低將會制約農業產業競爭力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工業化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可以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進而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改善農業發展現狀,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從而為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提供了技術支撐。
(3)工業化發展及其對鄉鎮企業發展的帶動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資金與物質支持[12]。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農業基礎設施的不斷改進,需要加大農業物質條件的投入力度,而單純依靠農業增長收入是很難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的。但是工業化發展的不斷深入,第二、三產業發展迅速,積累的社會資金財富不僅推動了鄉鎮企業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同時也提升了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從而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資金積累,切實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加速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4)工業化發展還促進了農業專業化分工,優化了農業結構調整,從而推動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在工業化的發展與實現過程中,農業專業化分工也日趨細化和合理,伴隨著高產高效農業的發展,農產品總量不斷提升,進而帶動了高價值作物和特色作物的開發,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工業化發展還促進了農產品運輸銷售業的拓展,實現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層次的提升,由主要向城市提供農業初級產品向提供農業加工品轉變,大范圍、大幅度的實現農產品價值和效益的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也因此而得到較大提升。
(5)農業現代化發展為工業化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伴隨著工業化發展的深入,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逐漸變小,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為工業化的深入進行奠定了基礎。
(6)農業現代化發展為工業化發展提供基本的原材料支撐。在工業化發展初期,農業資本積累往往被首先用于工業化發展,但在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便進入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歷史階段,工業化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但是,無論工業化發展到什么階段,總需要農業提供原材料等基本要素資源的支撐,農業現代化發展可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為工業化發展提供基本的、多樣化的原材料,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發展的協調統一。
(7)農業現代化加速了工業化的發展。農業現代化的作用不僅體現在農業,更體現在工業化的發展,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對工業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生態環境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業現代化促進了生態環境的發展,從而也不斷的推進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客觀上存在一種相互聯動的發展關系,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發展的同時,也必將為我國農業開辟廣闊的發展前景,工業化發展可以有效合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提供財力支持等,進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必然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伴隨著勞動力的轉移和集聚,而這些都將帶動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
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具有內在必然的聯系,二者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都是建設新農村的手段和路徑。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為依托,互為基礎,互為前提,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在實際工作中,要統籌二者的發展,共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13]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作用形成的互相更快發展,共同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從而相互作用的合理可以函數和圖示表示。
數學函數: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都是新農村建設的兩個著力點,互為依托,互為基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但同樣也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也是互有重疊,曲折前進,表示如下:K3=f(X,C)
式中,K3表示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相互作用的合力,G是城鎮化水平,X是農業現代化水平(圖9)。

圖9 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關系平面模型圖
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相互關系(圖10):

圖10 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關系圖
(1)城鎮化發展推動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城鎮化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容納能力,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可以有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業收益,擴大農業投資,加速農業現代化實現。同時,城鎮化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與農業生產有較高關聯度的農產品加工業和第三產業,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規范化服務,也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加速了農業現代化的水平的提升
(2)城鎮化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城鎮地區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農業初級產品的投入,化工、制藥、餐飲服務等新興行業的出現不僅為農業產品擴大了銷路,使農業產品的品種大大豐富。農業產品種類的豐富既提高了農業收入,還提高了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從而促進了對農業多樣化發展的需求及農業內部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邁進。
(3)城鎮化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技術和資金支撐。城鎮化發展進程中,促使鄉鎮企業逐步走上有序、科學的發展道路,從而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撐,帶動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農業技術的進步,促進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應用,加快傳統農業的改造速度。城鎮化的發展創造出大量儲蓄資金,可以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投資來源,但是向農業部門投資的利潤空間往往較小或不明顯,需要政府的參與和政策引導。鄉鎮企業越發達,“以工補農”的能力就越強,這些地方的農業現代化水平也越高。
1961年由西蒙·庫茲涅茨首次提出的“農業四大貢獻”理論,即農業對經濟增長具有產品貢獻、市場貢獻、要素貢獻和外匯貢獻。
(4)農業的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制約因素。農業生產在向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生了大量的農業剩余產品,農業剩余產品的出現帶動著其他社會分工的發展,促進了非農產業從農業中獨立出來,帶動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城鎮化發展也受到工業化發展的推動;然而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隨著每個農業人口負擔的其他產業人口的增加,農業生產率必須相應提高,否則,會出現城鎮化及經濟發展受阻或是城鎮化超前發展,而農業產品價格產生較大波動,致使市場價格信號體系紊亂,進口農產品也將占用大量外匯,結果降低了城鎮化的經濟效率。
(5)農業現代化進程為城鎮化發展創造了市場條件。農業現代化中,農業生產率不斷提高,農業人口收入也不斷提高,在通常情況下,收入的增加刺激著市場消費,從而為城鎮中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機會。在這一發展進程中,促使城鎮產業結構調整、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使城鎮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水平也將不斷得到提升。同時,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本身也需要大量農業機械、化肥等工業產品的投入,這也直接刺激了城鎮化的發展。
(6)農業現代化發展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要素條件。城鎮化的過程本質上是要素在地理上的集中,而城鎮化進程的啟動要求從農業中集中包括勞動力、資本和土地等要素。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生產率提升,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鎮中的集聚,促進了城鎮交通、住房、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從而滿足了城鎮經濟發展中對勞動力的需求和帶動了城鎮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對土地的節約等條件,為城鎮化進程提供了資本要素和土地要素等。
(7)農業現代化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外匯支持。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本身也需要大量農業機械、化肥等工業產品的投入,而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先進技術、設備的進口,都需要外匯支持,而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城鎮化初期只能以出口農業產品等初級產品為主以換取外匯,這直接刺激了城鎮化的發展。
總之,城鎮化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同時,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也帶動著城鎮規模的擴張和發展,城鎮化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總是協調統一的關系。
根據我國當前工業化在加速發展,城鎮化水平在快速提高,但農業還比較薄弱的實際狀況,必須加大統籌“三化”協調發展的力度,從“三化”統籌大格局中審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矛盾,在統籌“三化”進程中謀劃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就業的舉措。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加大工業反哺農業[14],努力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協調推進,在協調推進中解決好農業現代化問題,解決好農民就業增收問題。
新型工業化是指“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發展道路。隨著“哥本哈根”會議的召開,全球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發展工業企業過程中,必須堅持走新興工業化道路,一方面充分節約資源,降低碳排放,把環境保護放在比經濟效益更加優先的位置;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工業化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和農業物質裝備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帶動促進作用,在工業化進程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分工分業,形成農村勞動力異地就業、本地就業和回鄉創業相結合的有序轉移局面。
城鎮化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三化”同步發展中要科學合理的循序推進。一是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從實際出發,根據區域發展水平和人口差異確定小城鎮的規模,搞好總體規劃,堅持以點帶面,逐步推開。二是要加快各項改革,增強小城鎮的能力。要在保持土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前提下,實施土地置換政策,進行土地平整,妥善解決小城鎮建設用地。三是要建立可行的管理和運行機制,促進小城鎮的自我良性發展。要推進小城鎮財政體制改革,理順財政分配關系。增強小城鎮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四是要促進小城鎮經濟社會繁榮,鞏固小城鎮發展基礎。要大力培育各種農民中介組織,建立農民合作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搞活和繁榮小城鎮市場。
農業是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在“三化”同步發展中,一是決不能放松糧食生產。要切實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使糧食等農產品的供給水平穩定在一定的安全線以上。二是要深化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調整要體現發展優質糧食和優質經濟作物,以農業產業化為主攻方向,堅持走“特色+規模+檔次”的路子,在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實現品種調新、質量調優、產品調特、效益調高。三是要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四是要努力實行生產經營方式的戰略性轉變,徹底改變廣種薄收、投入分散、粗放經營的生產經營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實行少種精種、高產高效與多種多收相結合,基礎建設與退耕還林還草相結合。
[1]國家經貿委課題組.加快工業結構調整促進新型工業化建設[A].國家經貿委綜合司.專家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C].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23.
[2]辜勝阻.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3.
[3]黃祖輝,林 堅,張東平,等.農業現代化:理論、進程與途徑[M].農業出版社,2003:25.
[4]白躍世.中國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分析[D].西北大學,2003:46.
[5]曹小柯.同步推進“三化”的思考[J].農村工作通訊,2010(22):36-37.
[6]姜愛林.城鎮化、工業化與信息化協調發展研究[M].中國大地出版社,2004:234-235.
[7]彭紅丹,郭文斌,雷 云.推進“三化”工業化是主導[EB/OL].http://www.changsha.cn/news/mtjh/cswb/200308/t20030814_3388.htm.
[8]回良玉.沒有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會失去根基[J].中國老區建設,2011(4):6-7.
[9]姜愛林.城鎮化與工業化互動關系研究[J].財貿研究,2004(3):1-9.
[10]李 欣.我國農村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的[EB/OL].http://rurc.suda.edu.cn/ar.aspx?AID=397.
[11]錢 津.中國農業必須走現代化之路[J].貴州社會科學,2010(1):85-93.
[12]伍國勇.基于現代多功能農業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協調發展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2(4):385-389.
[13]吳文倩.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關系探析[J].商業時代,2007(17):4-6.
[14]尹從國.21世紀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選擇:工業反哺農業[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23(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