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江縣農機局 鄒尊賢

平江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總面積4125km2,總人口1 06.84萬人,耕地總面積5.37萬hm2(80.5萬畝),其中水田面積3.87萬hm2、水稻復種面積6.87萬hm2,是一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糧食生產大縣。2011年末全縣農機總動力63.69萬kW,其中拖拉機2471臺、收割機1139臺、插秧機74臺、植保機械580臺套,全縣水稻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54%,其中機收80%、機耕70%、機插3%。2012年,全縣進一步加大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力度,至8月份全縣插秧機保有量達134臺,其中手扶步進式插秧機122臺、高速乘坐式插秧機2臺、乘坐式插秧機12臺,機械化插秧面積達5333.3hm2(8萬畝)、占全縣水稻種植面積7.8%。
(1)機插秧推廣歷程。上世紀70年代,平江縣先后引進湖南70型手動插秧機、東風2型動力插秧機進行試驗示范性推廣,這些插秧機因機械與農藝結合不緊密,沒有得到普及而被淘汰。上世紀90年代又開始推廣人力拋秧及機械拋秧技術,與人工栽插相比較,減輕了勞動強度,但存在田間管理難、生產效益低的問題。2005年開始,先后在安定鎮、向家鎮、童市鎮進行了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示范推廣,2006年至2010年全縣推廣插秧機11臺,取得了較好效果經驗,基本解決了機械化育插秧大面推廣的技術難題。2011年推廣插秧機63臺,2012年推廣插秧機60臺。
(2)機插秧與人工拋秧的效果比較。2012年,在向家、梅仙、安定、岑川、城關等鄉鎮對機插進行了大面積推廣,并在示范區選擇2個種糧大戶對機插秧與人工拋秧或手插秧三者效果進行了對比試驗,試驗田的土壤條件、栽插時間、栽插品種、田間管理、施肥條件等基本一致。通過對比試驗數據,可得出如下結論:①機插秧與手插秧效果比較。優點是機插秧比人工手插秧節約費用100元/畝左右,每畝增產25~40kg,節約肥料及秧田管理成本;缺點是用種量比手插秧多1~1.5kg/畝,成熟期長2~3天,購買插秧機一次性投資大。②機插秧與人工拋秧效果比較。優點是機插秧比人工拋秧每畝節約費用50元左右,禾苗通風性好、光合作用強,節約秧田,能保證基本苗,每畝增產50~75kg,便于田間管理和病蟲害的防治;缺點是用種量比人工拋秧多0.5~1kg/畝,成熟期遲1~2天,購買插秧機一次性投資大。
機插秧技術推廣受農藝配套、自然條件、農戶技術水平、品種搭配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推廣工作須重點抓住幾個關鍵環節。
(1)品種搭配。搞好機械化插秧,選擇品種是關鍵一環。特別是雙季稻必須搞好早稻和晚稻品種搭配,才能高產穩產。由于晚稻育秧氣溫高、生長快,容易導致晚稻秧苗過期而致晚稻減產。一般選擇早稻品種全生育期不超過110天,晚稻品種全生育期不超過115天,一般選擇“中熟-中熟”、“早熟-中熟”的品種搭配最佳。
(2)秧田選擇。機插秧關鍵是規范化育秧,規范化育秧特點是密度大、省秧田、秧齡短、秧苗成毯狀,要求播種均勻、出苗整齊、根系發達、莖葉健壯、無病無雜。因此育秧的秧田應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背風向陽、鄰近大田,土壤要求是粘性、較肥沃,酸堿度適中(pH5~6)和砂石極少的水田,以便秧盤土在本田使用。秧田面積按照秧田與大田1∶80~100左右比例備足秧田。
(3)秧盤土。秧盤土一般不能有大于0.2cm的砂石,土質較肥沃,秧盤泥土厚度2cm,早稻和一季度秧盤土厚度在1.5~2cm、晚稻秧盤土厚度不小于2cm。目前秧盤土主要有以下幾種:①用菜土過篩做秧盤土,但費工、費力、成本增高,長期使用取土難度加大。②用育秧流水線機械打碎干肥土育秧,只適用規模化育秧。③使用種花土做秧盤土,種花土每包價格36元,成本高。④用秧田本田泥,人工擠出砂石和雜質將泥土放入秧盤,方法簡易,省工、省時、農戶易接受,目前平江普遍采用這種方法。
(4)秧田管理重點。①施好斷奶肥和送嫁肥,施好斷奶肥根據床土肥力和氣溫等因素因地制宜進行,一般一葉一芯期,每盤2g尿素按1∶100兌水,傍晚時對葉片均勻噴灑;送嫁肥,在栽插前2~3天根據秧苗生長情況每盤0.5~2g尿素按1∶100兌水,于傍晚噴灑,施肥后用清水噴施清潔葉面。②秧苗期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做好防治工作,并應隨時拔除雜株和雜草,保證秧苗純度。③秧田期,早稻和一季稻一般在18~25天;晚稻不超20天,葉齡3.5~4葉、苗高10~16cm時栽插,晚稻秧田期超過20天在秧苗生長2葉一芯期施多效唑控苗,每畝秧田100g,兌水1∶100噴灑秧苗,控苗期不能超過3~5天。
(5)大田管理。機插秧移栽大田后3~7天迅速施肥,一般用氮磷鉀復合肥30~35kg/畝,促進禾苗生長,快速返青,保證基本苗,有效穗增多,插秧機插秧時有缺兜現象,注意及時補苗,保證基本苗以確保水稻穩產增產。同時,搞好大田的田間管理,防止病蟲害發生。主要防止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細條病、三化螟、三化螟、卷葉螟和稻飛虱等病蟲害。
(1)實施購機累加補貼。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購買機械設備的一次性投資大,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平江縣2011~2012年對購機插秧的農戶除享受國家的購機補貼外,縣政府每臺累加補貼4400元,示范區按機插面積每畝補助作業10元。
(2)抓好技術培訓。由于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性強,既要掌握農藝知識又要熟練機械操作技術,抓好技術培訓是推廣工作的重要內容。平江的做法是2月底之前和晚稻育秧前各進行一次技術培訓,實行“就地培訓、上門培訓、集中培訓”相結合,培訓內容包括機插育秧技術、插秧機操作與保養維、機插秧大田管理等內容。同時要求鄉鎮農機員必須掌握機插秧技術,形成“專家-農機員-示范戶-輻射農戶”推廣服務模式。
(3)培育機插秧示范戶。機插秧示范戶一般是種糧大戶,具有規模大、影響大、技術水平高,可以輻射帶動。向家鎮金山村機插秧示范戶張慕龍,2010年購插秧機1臺,機插面積13.3hm2(200畝);2011年購插秧機3臺,機插面積33.3hm2(500畝)。2012年,張慕龍的示范作用帶動全鎮新購插秧機12臺,全鎮機插面積達534hm2。
(4)農機與農業部門密切配合。對水稻機插秧推廣縣農業部門與農機部門密切配合、共同協作,2011年以來兩部門對示范推廣、技術培訓等實行明確責任分工,建立了統一考核制度,使全縣機插秧技術推廣取得到了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