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呂 品 北京華融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奶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乳制品是重要的“菜籃子”產品之一,對改善居民膳食結構,提高營養攝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97~2010年,我國奶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牛奶產量從601.1 萬噸升至3 575.62 萬噸,年均增長率達到14.7%。但是,近兩年來接連發生的“嬰幼兒奶粉事件”和“皮革奶”事件等,對我國奶業形象造成了致命打擊,消費者信心嚴重受挫。經過我國政府、有關管理部門,以及各級政府、乳品企業和所有奶業人的共同努力,我國奶業逐步得到恢復,同時,如何有效提升乳品質量安全水平,成為全行業關注的焦點。而要提升乳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保障原料奶的質量是基礎。原料奶的質量又與苜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此看來,發展苜蓿產業對于奶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奶牛養殖一直沿用“秸稈+青貯+精料”的飼喂模式,奶牛營養攝取主要依賴精料,蛋白飼料來源較為單一,使部分企業及所屬奶站需要添加化工原料以達到相關檢測標準。國家質檢總局和農業部等有關部門不斷加大對無良企業的打擊和懲處力度,但要從根本上解決牛奶蛋白含量不足的問題,仍任重道遠。
通過分析國內外發展經驗可知,優質苜蓿在全面提升奶業發展質量上具有獨特的優勢。提高苜蓿在奶牛日糧配方中的比例,既可以增強奶牛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提高牛奶乳脂率并增加奶產量,又可以對奶牛健康起到保障作用,提高一次受胎率并減少肢蹄病發病率。因此,大力扶持苜蓿產業發展是一條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奶業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


表1 中國苜蓿與美國苜蓿主要營養價值比較

圖1 2000~2010年我國苜蓿進出口單價變動情況
近年來,隨著奶業企業對優質苜蓿認識的提高,國內苜蓿市場發展迅速,原種植面積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2010年,我國12 個苜蓿主產省的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48.78 萬hm2,干草總產量為938.8 萬t,加工企業總數130 家。其中,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新疆位列前5 位,種植面積分別達到52.24 萬、38 萬、20 萬、16.83 萬和12.49 萬hm2,干草總產量分別達到350 萬、217 萬、130 萬、82 萬和88.9 萬t。
在進出口方面,2000~2008年,苜蓿進口量始終小于出口量,國產苜蓿國內市場消化程度較低,多以出口貿易形式滿足國外市場需求;2009~2011年,苜蓿進口量分別為7.7 萬、22.7 萬和27.6 萬t,同期苜蓿干草出口量分別為1.1 萬、0.88 萬和0.44 萬t。可以判斷,隨著國內市場消化能力的增強,苜蓿產量過剩的情況可實現根本性扭轉,而且未來苜蓿產品市場的缺口有可能繼續擴大。
從營養價值看,國產苜蓿各項指標均與農業發達國家存在不小差距。以過去3 年大量使用的美國苜蓿作對比(表1),中國苜蓿(一級)粗蛋白含量僅為15%,比美國苜蓿(一級)低了3 個百分點;中性洗滌纖維(NDF)和酸性洗滌纖維(ADF)分別為50%和41%,分別比美國苜蓿(一級)高出8 個百分點;產奶凈能為5.4 MJ/kg,比美國苜蓿(一級)低了12 個百分點。
從以上分析可知,與國外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苜蓿產業仍處于較初級的發展階段,優質苜蓿產品產量、規模化生產水平、國內市場接受度和營養價值均存在大幅提升的空間。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苜蓿產業的扶持力度,各地政府積極出臺相關配套政策,使我國國產苜蓿產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特別是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啟動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推進生豬和奶牛規模化養殖小區建設”的要求,強調了苜蓿在奶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十二五”時期苜蓿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圍。
目前,我國苜蓿產業發展的趨勢是向好的,對全面提升奶業質量水平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我國苜蓿不論從種植面積、育成品種、栽培管理,還是從科研與商業開發的配套程度上看,仍與美國、日本等產業發展成熟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國國產苜蓿的種植歷史很長,但時至今日,仍多以小規模分散種植為主體,大型企業承包牧場面積比例較低,能夠進行規模化連片生產的區域屈指可數。同時,苜蓿種植地區多為西部和華北等偏遠地區,土壤條件多為山區、丘陵和鹽堿地等貧瘠性土地,在短時間收割的限制條件下,手工收割仍為主要收儲方式,機械化作業根本無法實地操作。這種情況使國產苜蓿產地分散且質量層次不齊,無法滿足大型奶業企業對飼草飼料的要求,也無法適應未來奶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國產苜蓿種植、收割、加工和銷售的產業化雛形。但是,不論是苜蓿種子還是草捆、草塊和草顆粒等苜蓿草產品,我國均沒有相應的生產標準和質量檢測標準,更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和監督體系,制度設計的缺失嚴重阻礙了國產苜蓿的標準化進程。若在現有狀況下完成國產苜蓿標準化,國家有關部門應以生產環節為主要切入點,著手制定苜蓿良種繁育、機械化收割、烘干晾曬等環節的可操作規程,切實解決苜蓿優質種子稀缺,牧草產品質量差,與市場和商業應用脫節等諸多難題。
2008年之前,我國苜蓿產業沿循以出口帶動國內生產的發展軌跡,憑借國際市場對苜蓿產品強勁需求的良好時機,推動了產業發展各個環節的建立和相關體系的健全。但是,由于各地牧草質量參差不齊,加之部分國家對農產品設立了貿易壁壘,致使我國國產苜蓿的價格較低且存在連續波動,嚴重影響了苜蓿種植戶的信心。
2005年以來,苜蓿進口單價持續高于出口單價(圖1),限于國內苜蓿產品質量和市場認可度,價格在短期內不存在反彈或大幅提升的可能。這使我國苜蓿生產者壓力較大,小面積種植戶退出市場幾成定局,國內苜蓿市場的供給存在一定下行壓力。
與美國等苜蓿生產大國相比,我國苜蓿育種技術手段薄弱,品種育成率較低,不同育種手段配套融合能力較差,造成我國自主研發能力根本無法滿足市場對優質苜蓿的需求。對育種進行政策支持,一方面需要加大研發資金投入,組織科研團隊集中攻關,穩定育成品種的基因表達;另一方面則要實現與奶業的有機結合,以增加苜蓿產量和飼用價值為目標,使培育的優質苜蓿可以滿足單產水平為8 000~9 000kg/年·頭的奶牛的飼喂要求,為未來我國奶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要實現規模化、大范圍的苜蓿種植,需重視兩方面的問題。第一,鼓勵苜蓿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對生產規模較大的合作社進行股份制規范化試點改造,通過金融政策傾斜來轉變試點地區農貸抵押方式,使合作社真正實現規模生產和規模效益。第二,鼓勵奶牛養殖小區和規模化養殖場配套自有苜蓿種植基地,以奶牛飼養數量規定苜蓿標準面積,對達到既定標準的規模養殖場予以獎勵,并試點苜蓿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使苜蓿種植與生乳質量提升實現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目前,我國苜蓿加工企業主要受制于苜蓿質量較差和部分國家設置的貿易壁壘兩個因素,扶持政策的制定應主要關注以下方面:一是建立質量監測及產品追溯體系,切實把好質量關,使加工企業可以擁有良好的牧草資源;二是建立針對苜蓿進出口的信息系統,實時監測國外苜蓿質量標準和到岸價格,使企業可以獲得最新的國際苜蓿市場行情,有效提高企業苜蓿產品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