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作重,李江華, 趙 亮
(1. 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北京 100120;2.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38;3. 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石家莊 050081)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和經濟的不斷進步,全球化市場形成及技術變革的加速,圍繞新產品的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我國現代制造業面臨的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客戶對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供應鏈戰略正面臨著巨大的變革[1]。制造業供應鏈整體物流效率的提高,不能只依靠供應鏈的單個節點企業的努力,還要求該企業與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進行協同合作,制造業供應鏈物流協同已經發展為現代物流運作的重要趨勢,供應鏈協同管理已經成為供應鏈管理領域研究的熱點[2]。
供應鏈協同以合作競爭作為指導,采用協同理論和技術實現手段,通過合作競爭的方式來降低供應鏈的總成本、降低庫存水平,達到優化供應鏈整體績效和成員企業績效的目標,對供應鏈協同技術與方法的研究已經成為供應鏈協同管理領域的重要問題[3]。
供應鏈協同管理盡管提出的時間不長,但已經受到理論界和制造業的廣泛重視。對供應鏈協同的研究可劃分為三個層次,戰略協同、策略協同和協同技術[4]。
戰略層協同以概念模型和協同管理思想為基礎,對整個供應鏈的協同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它處于協同的最高層次,規定了策略層協同和技術層協同的程度和范圍[5]。
策略層協同主要包括具有直接供需關系的上下游企業間的需求協同策略、產品設計協同策略、庫存協同策略、生產協同策略、物流協同策略、采購協同策略等[6]。
供應鏈協同技術層是供應鏈實現協同的基礎,該層為戰略協同和策略協同提供有力的支持,其主要內容是如何實現供應鏈的同步運作和信息協同。支持信息協同的技術主要包括網絡通訊技術、企業門戶技術、電子數據交換技術、電子訂貨系統、GPS 與GIS技術、自動識別技術等。
盡管不同的制造業企業的發展狀況不同,但企業信息系統集成的一般思路是,首先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在企業部門內的信息集成,在實現系統集成以及業務流程集成的過程中,完成企業內各部門之間、企業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集成,從而實現供應鏈協同管理。

圖1 企業間供應鏈協同框架
如圖1所示,企業間供應鏈系統集成框架通過構建B2B、B2C、物流、CRM以及與企業現有相關業務系統的信息化平臺,形成一個企業異構應用和數據集成的信息管理平臺,企業能夠將內部和外部信息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中進行傳遞,在供應鏈上除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外,根本的是要有增值流,各種資源在供應鏈上流動,使企業實現價值增值[8]。
客戶門戶為終端客戶提供一個交互平臺,客戶門戶對客戶知識產生、分發和利用起到重要作用。客戶門戶與企業其他應用系統結合,為企業建立一套客戶體系。
物流門戶是第三方物流公司或本公司的物流部門的交互平臺,其功能是提供完整物流服務。物流門戶與分銷商門戶以及供應商門戶結合,實現對供應鏈上游供應商物流和供應鏈下游分銷商物流的統一管理。
分銷商門戶是將協同商務與企業傳統營銷渠道完整結合起來,通過與企業內部的DRP系統和物流系統的結合, 為傳統營銷渠道電子化過程提供重要支撐作用。
供應商門戶為企業實現全球化電子采購、招
標提供基礎性服務,以因特網和Web服務技術為工具,保證供應商與企業之間雙向選擇的動態性。
電子商務門戶可以和物流門戶結合,實現交易服務的自動化,同時還可以和客戶門戶結合,收集為客戶消費行為信息。這些門戶作為企業信息系統集成外部協同的交互接口,為供應鏈上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了重要支撐,保證了供應鏈的持續改進能力。
如圖2所示,企業的業務流程分為兩類:公共流程和私有流程:一個協同對象內部系統中執行的流程稱之為私有流程,協同對象之間交互的流程稱為公共流程。在公共流程中交互的信息分為兩種:業務活動信息,也稱為行為(Action)信息,它對應每種類型的協同活動信息;輔助信息,也稱為信號信息(Signal),確認信號ACK(Acknowledge)和異常信號Exception。
公共流程中的信息交互必須遵照基于標準網絡傳輸協議制定的信息交換集成專規。在發送消息之前,需要按照信息集成專規中定義的信息格式對其進行封裝;同樣,接收到消息后也要對其進行解封才能進一步利用消息中的業務數據。
為了信息交互的雙方能夠識別語義,除了在過程描述專規中定義了一系列的全局標識碼外,還必須制定統一的技術字典和業務字典,以便達到語義上的共識。

圖2 信息交換集成框架
如圖3所示,信息交換協議由兩部分組成:1)業務信息規范,包括序頭(Preamble Header),傳送 頭 (Dilivery Header), 服 務 頭 (Service Header),以及信息內容(Service Content)和數字簽名(Optional Digital Signture);2)網絡傳輸協議。

圖3 信息交換協議棧
21世紀供制造企業之間競爭更加激烈,提高供應鏈整體競爭力可以大大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本文針對制造業企業發展的特點,對供應鏈協同管理基本概念和管理層次劃分進行了介紹,并對制造業企業的系統集成架構進行了介紹,該框架將企業內部的業務系統融合在一起, 在提高業務流轉效率的同時,實現制造業企業供應鏈上各部分的信息系統集成,為供應鏈技術協同管理層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1] Metin Turkay, Cihan Oruc,Kaoru Fujita, Tatsuyuki Asakura.Multi-company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ith 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J].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4, (28): 985-992.
[2] Jyhjong Lin, Tsui-e Lin. Object-oriented conceptualmodeling for commitment-based collaboration management in virtual enterprises[J].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2004,(46): 209-217
[3] 葛亮, 張翠華. 供應鏈協同技術與方法的發展[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5, (5), 151-154.
[4] 任金玉, 王輝. 淺議供應鏈協同管理[J]. 企業管理, 2005,(3), 18-20.
[5] 于海斌, 朱云龍. 協同制造[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6] 但斌, 張旭梅. 面向供應鏈的合作計劃、預測與補給[J].工業工程, 2003, 3(1): 35-37.
[7] 曹偉. EIP企業的協同應用[J], 管理與軟件, 2003, (11):46-47.
[8] 李綱, 魏泉. 基于協同理論的企業信息系統集成框架,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6, (6): 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