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敬明
珍貴的“抗大”紀念章
文/黃敬明
多年來,筆者一直珍藏著兩枚珍貴的抗大紀念章——抗大十周年紀念章和抗大教職員證章。“抗大十周年紀念”其中一枚章為圓形,通徑4厘米,由對稱的兩株麥穗構成圓周, 頂端為紅五角星,其下為紅色的橫穿圓周及圓心的橫條形校徽式的近于長方形的長方塊,長度在5.5厘米,塊內自右而左,鑄有金色的陽文“抗大十周年紀念”七個大字。
構圖上十分簡明﹑醒目,色彩鮮艷,主題明確,突出了抗大對抗戰的重大貢獻。背面有別針,其下鑄有表明制作和頒發年份的陽文數字“1946”。此章的另一個重要意義,也正在于它明確地記述了抗大的起訖年份。另一枚抗大教職員證章紀念章,其創意可謂匠心獨運,別具特色,充分體現出時代風云。紀念章的形狀作中國版圖狀,底色為火紅色。其東北一角用18條斜線充填,表示自“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已淪為失地,我們要切記勿忘收復失地;其余廣大地區的大片紅色,則象征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舉國上下都已點燃了抗戰的烽火,不獲全勝,決不罷休。紀念章的中間鑄有一個橫穿全章的利箭狀的橫條,橫條內自左至右鑄有陽文“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10個大字,被一個利箭狀符號包圍,并指向日本帝國主義的版圖,以示頑強抗擊日寇侵犯,堅決擊潰日寇。利箭狀的橫條之上有顆大大的紅五角星,以示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紅五角星背后是斧頭和鐮刀,表示中國共產黨依靠的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

抗大十周年紀念章
紅五角星之下另有兩支交叉的早已上好了刺刀的長槍,以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民主聯軍等人民武裝,還表示了要用小米加步槍來戰勝日寇的大炮加飛機的必勝的信念。橫條之下有兩行文字:一行自左至右橫鑄陽文“教職員”三個字;一行于“職”字之下之直鑄陽文“證章”兩個字。這五個字表明在當時佩戴此章者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職員”。此章背面有別針,可別于左胸前以標明身份。這枚抗大“教職員”證章,可謂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給人以力量,鼓舞人心。
說起該校的歷史,被稱做“抗大”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培養抗日軍政干部的學校。1937年1月于延安建立,前身是“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毛澤東親自為抗大制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學員以從部隊中抽調的干部為主,并招收從全國各地到陜北的知識青年。抗大除總校外,還在1938年12月至1942年春,先后在各抗日根據地建立了第一至第十共10所分校。此后,1944年秋,又建立了太岳分校,1945年春又建立了太行分校。這樣,總校下共設12所分校。學習內容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知識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民運工作﹑游擊戰﹑中國歷史等。特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理論聯系實際,邊學習,邊戰斗,邊生產。“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羅瑞卿語)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抗大辦學10年間為民族解放戰爭培養了10余萬名軍政干部,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抗大的教職員,在艱難困苦的抗戰時期,廢寢忘食﹑全心全意﹑不畏犧牲地堅持辦學,僅抗大總部的教職員就先后辦學八期,共收學員2.9萬余人。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先后建立的12所分校培養的干部就更多了。
現今的抗大校址紀念地,有延安抗大校史展覽館和邢臺市邢臺縣抗大陳列館。延安抗大總部舊址,在抗戰烽火中曾先后遭受敵機七次轟炸,原建筑早已蕩然無存。但延安市政府于1964年在抗大舊址上辟建了抗大校史展覽館,并于1966年正式對外開放。河北邢臺市邢臺縣也于1995年興建抗大陳列館——中共中央于1939年6月20日做出抗大遷移敵后辦學的決定,1940年11月4日抗大總部進駐河北邢臺縣,直至1943年1月24日又奉命重返陜北。
抗戰勝利后,各解放區以抗大為基礎,先后設立了軍事政治學校,為解放全中國和建設新中國培養軍政干部。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