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水南 重慶商報評論員
公眾視野 1
電子眼承包背后的權力商品
文/廖水南 重慶商報評論員
如果監控超速行駛的電子眼私人公司投資的,它開出的罰單還權威性嗎?這樣的疑問并非無的矢。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廣審計日前發現,該省有12個市利用會資金建設28個“電子眼”項目,反公安部及廣東省公安廳的相關定。
在權力承包的問題上,其實已有過太多的生動實例。19日,一條“老大竟攬下街道城管執法協管外業務”的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也是2008年深圳推廣城管外包之所曝出的最大負面新聞——以強大公權力做后盾,“在編”的足不出戶旱澇保收;“不在編”的雖無官身可以合法行“官事”,無違反紀律虞,不免“身懷利器,肆意取利”。
退一步而言,即使不是所有“力買賣”的后果都如此不堪,其隱也顯而易見——私人公司承擔了電眼的安裝和管理,其投資成本、員工資、辦公支出和相關經費等就必依靠收費、罰款來保障和支撐,并取利潤。這就難保承包者不會為獲最大收益而不擇手段,掠奪和盤剝眾,從而導致以罰代管等亂罰款、收費現象泛濫。
比如新聞中也提到,為了獲回報,如果投資者跟當地相關部門通,調整調速器,很多人可能會“被速”,從而帶來負面社會影響。
當然,更重要的還在于,這種通過商品交易的方式,使公權力“承包化”本身就不合法。監控超速行駛是交通執法的一部分,其行政執法權非經法律授權,是不能轉讓給任何單位和個人行使的。而且,將政府部門本應該承擔的公共管理職能讓渡給企業或個人,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實際上也背離了權力的基本底線,完全可以稱之為漠視公共利益的典型。
進一步而言,這樣的權力承包即便是由政府和企業或個人共同投資和管理,都已經突破行政委托的邊界,其實質是將公共權力商品化,甚至是私有化。而有趣的是,這種權力承包商在歷史上曾有個專門的名字——“查牌差役”,“鄉人但呼之曰查牌而已,所到之處,市鎮街坊頭人,或為具酒食,或量給盤費”,其后果就是一定會損害民眾的利益和社會的公平正義。
現實是,當前很多地方的公共事務和公共服務正被某些權力部門和個人以各種名義“私賣”給企業和個人,維護公共利益和法律制度的尊嚴已經成為必須重視和亟待破解的課題。
要做到這點,首先應該讓決策者充分意識到“將公權力行使委托給非行政機關組織”所包藏的風險。而最根本之道則是約束權力、制衡權力,確保權力在運行中的正常、廉潔、有序、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