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迪菁
社會民生
互聯網時代,正能量的感動
文/魯迪菁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受61年來最強暴雨。這場暴雨在暴露了城市公共道路、排水、交通、電力等硬件缺陷的同時,因災情而折射出的人性正能量更是讓人感動。此外,這場暴雨再一次讓我們看到網絡力量的強大。
當京城各地因積水造成交通癱瘓,政府救援力量尚未到達之時,微博網友紛紛施以援助之手:自發組織“望京人赴機場免費救援”車隊,集結二十多輛車開赴首都機場接人;積極響應救援號召,呼吁市民注意解救周圍受困群眾;眾多企業也在微博上表示愿意收留滯留者,并提供各項補給和保障……
微博,作為使用范圍最廣的網絡平臺,早已成為極具影響力和感染力的大眾傳播媒體。在此次暴雨當中,及時了解政府官方平臺發布的實時災情信息、傳播京城百姓守望相助群策群力的真情事件,想出各種措施緩解交通運力不足的問題,微博成為救災過程中不可小覷的力量。是政務微博及時發布信息,提醒廣大市民注意避險;是網友在微博中的愛心接力,讓許多受困群眾得到及時救助;也是微博對救援情況第一時間的轉發,讓人們感動于“北京精神”的可圈可點。
一件件事例,一個個人物,無一不詮釋了令人動容的大愛。當新聞媒體前兩個月還在質疑國人面對路人摔倒只圍觀不上前是“明哲保身”的思想在作祟時,5月31日,深圳南山區一轎車墜河,市民紛紛自發組織施救。當在微博上看到白血病女孩病危的消息時,網友相繼伸出援手,募集了一百萬的醫療救助費……市民和網民們用自己的行動回擊了“冷漠的中國人”的質疑,更是在這次暴雨災害中讓人看到了什么是城市的良心。
一般情況下,災害預警、應對措施發布途徑有應急廣播系統、衛星專用廣播系統、無線電數據系統、移動通信群發系統等多種手段互補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相對來說算是面面俱到了。而北京暴雨時,卻出現暴雨預警無法及時通過短信發送給市民的情況,致使部分民眾財產甚至人身安全遭到損害。在互聯網出現后,雖然在新聞報道等信息傳播上,各大門戶網站都已做得如日中天,但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若能不拘泥于短信等普通傳播方式,而是利用各種網絡工具在各個網絡平臺發布信息,作為應急搶險的另一個重要手段將能更有效快速緩解災情帶來的嚴重后果。
截至今年六月,我國網民數量已達5.38億,約占全國人口的40%,互聯網信息傳播的迅速、覆蓋面廣,再加上市民之間的口口相傳,任何事件、任何觀點都能在一夜間傳遍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從此次救災愛心接力的影響力來看,正是用好了互聯網這一新媒體,不止是參與的網民和被報道的主人公在災后得到群眾和社會的贊揚,連及時發布信息的政務微博也受到了一致的好評。由此看來,借助網絡平臺傳播信息對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及公民對社會發展的認同也有著不可或缺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