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映德
(瓦屋山水電開發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
瓦屋山水電站是青衣江一級支流周公河七級開發的第一級,也是該河的龍頭水庫電站,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776平方公里,占周公河全流域面積的69.3%,多年平均流量38.1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2.0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2×12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7.76億千瓦時。該電站壩型為一高138.76米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水庫總庫容5.843億立方米,調節庫容4.634億立方米,庫容系數為38.6%,具有多年調節性能,通過蓄豐補枯,向電力系統提供優質電能,并對下游梯級電站的補償效益顯著,改善周公河下游六級梯級電站及青衣江梯級電站的水量利用率,增加年發電量,而且能使各梯級電站的部分汛期電能轉化為電網急需的枯期優質電能。該工程以發電為主,集發電、防洪、旅游、養殖等于一體,遠期對長征渠引水灌溉工程兼有補水效益。
瓦屋山水電站從1943年提出建設構想,到2008年建成發電,橫跨兩個世紀,歷時65年。工程 概 算 投 資270 442.41萬元,實 際 總 投 資292 199.00萬元。工程于2003年2月28日開工建設,2007年4月10日下閘蓄水,兩臺機組分別于2008年1月27日和2008年2月7日完成72小時試運行后投入商業運行。兩臺機組的投產為保證2008年雪災四川電網的供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瓦屋山水電站以發電為主,集發電、防洪、旅游、養殖等于一體,通過四年多時間的運行,在調峰發電、防洪效益、改善交通、促進旅游、水庫養殖、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綜合利用效益。
瓦屋山水電站多年平均發電量7.76億千瓦時,其中枯水期(12~4月)發電量達4億千瓦時,占52%,經瓦屋山水電站補償調節、蓄豐補枯后,下游葫蘆壩、將軍坡、沙坪、河坪、大石板及周公河六級電站補償效益顯著,不但提高了各梯級水電站的水量利用率,增加年發電量,而且能使各梯級電站的部分汛期電能轉化為電網急需的枯期優質電能。下游六個電站經調節后,與單獨運行相比,多年平均發電量增加了0.69億千瓦時,年有效電量增加了0.97億千瓦時,增加了19.2%;枯期(12~4月)電量增加了1.70億千瓦時,增加了130.8%;枯水電量比重由單獨運行的22.7%提高到46.7%。各梯級電站可基本同步運行,豐水期調峰能力顯著增強,枯水期電量比重大,電能質量優,對優化電源結構,提高電網供電質量,緩解豐水期調峰困難起到了重要作用。
瓦屋水電站距成都226公里,距雅安市48公里,電站緊靠負荷中心,規模適中,是四川調峰電站中距負荷中心較近的水電站,除在電網中擔任調峰外,還可作為事故備用電源,在電網中具有電力補償作用,是我省不可多得的優質電源點,是地區經濟發展難得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瓦屋山水電站從2008年初首臺機組投產至2012年4月底,共發電33.517億千瓦時,可見其顯著的經濟效益和調峰作用。
瓦屋山水電站壩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積7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8.1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12億立方米。水庫正常蓄水位高程1080.0米;死 水 位 高 程1020.0米;汛 限 水 位 高 程1073.00米(6月 ~9月上旬);校核洪水位高程1082.79米,相應洪水標準為兩千年一遇 (P=0.05%),其流量高程為6450立方米/秒;設計洪水位高程1079.31米,相應洪水標準為百年一遇(P=1%),其流量為4220立方米/秒;水庫總庫容5.843億立方米,調洪庫容1.265億立方米。瓦屋山水電站具有多年調節能力,經分析以年調節方式運行較為有利,水庫洪水調節期即汛期為5月~9月9日,9月10日~9月30日,調洪起調水位高程分別為1073米和1076.5米,運行水位高程范圍分別為1073米、1076.5~1082.19米、1082.79米。通過瓦屋山水庫的調節,大大提高了下游雅安和樂山等沿線城市的防洪標準,從汛限水位調洪計算成果表(表1),足見其顯著的防洪效益。

表1 汛限水位1073米調洪計算成果表
瓦屋山水電站庫區公路復建總長度76.24公里。其中吳莊至炳靈段長14公里,張村至吳莊段長4.79公里、環湖路長56公里,小 區 道 路 長1.45公里,橋梁3座總長度為170米,庫區碼頭11個,總投資13 284萬元。
瓦屋山水庫大壩至廠房建成了長454米的交通隧洞和長13公里的廠壩公路與雅安至望魚古鎮的道路相通。
環湖路和廠壩路的通車,連通了雅安—洪雅—峨眉山,形成了三山(周公山、瓦屋山、峨眉山)旅游環線,帶動了地方旅游業的發展。同時,當地在此基礎上加大了林區公路的建設,使當地林木、竹外運更為便捷,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瓦屋山水電站庫區水域面積13.66平方公里,“高峽出平湖,仙山映瑤池”,清澈廣闊的湖面似鑲嵌在瓦屋山腳下的一顆“綠海明珠”,上百公里的環湖公路杜鵑長廊喜迎八方游客,100多家酒店、賓館、農家樂小院拔地而起。山有了水的靈氣,水使山更雄偉,山映水中,水天一色。洪雅將在5年內投入40多億元實施打造“中國生態旅游名縣”,著力開發以大瓦屋山5A景區為核心的重點項目,在瓦屋山水庫庫區內開展在夏季以垂釣、水上運動等參與性和體驗性強的旅游項目為主,冬季以游湖觀光,觀賞性強的旅游項目為主。準備架連接湖兩岸的滑道,開展“水上飛”,水面蹦極等挑戰性項目,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吸引大量游客體驗、參與水上游樂園的活動。此項目將投資2億元,年營業收入8 000萬元,利潤可達3 000萬元。目前瓦屋山及庫區已建成旅游項目上184個,形成日接待能力3 700人次,占全縣旅游總接待能力的84%,直接旅游收入達到6 926萬元。
隨著三山旅游環線的建成,瓦屋山水庫的形成,交通條件的改善,瓦屋山的旅游資源已整合到雅安、峨眉旅游環線里,洪雅人想了幾十年的打造四川旅游“金三角”的夢想已基本實現了。
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地方特色產業的興起,比如老臘肉、雪筍等加工業,同時這些特色產業和新場鎮的建設也促進了當的商業發展和人員就業問題,使當地人從傳統農業轉向從事旅游等二、三產業。
瓦屋山水電站水庫形成后,洪雅縣水務局成立了“周公河珍稀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洪雅管理處”,負責保護區的建設管理,負責珍稀魚類的保護、救護、科研、開發利用和增殖、流放。庫區移民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并派員到四川農業大學培訓學習,專業合作社建成了1 000 m2的生態雅魚人工養殖水面,年產量達20 000斤,產值可達80~100萬元,下一步規劃再發展40畝養殖水面,將形成一個雅魚特種人工養殖基地,可以帶動庫區25個村養殖業的發展。
瓦屋山鎮人工養殖雅魚獲得成功,冷水魚養殖正在向前發展,洪雅縣委、縣政府已將瓦屋山庫區冷水魚養殖列入全縣八大產業之一和瓦電移民后續經濟發展的產業之一,并出臺了相關政策,以爭取項目支持等方式為冷水魚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除了水產養殖的發展,當地政府還確立了“一筍竹、二勞務、三旅游、四輔助”的產業發展思路,在庫區發展20萬只山地雞、10萬只山羊等養殖場。
瓦屋山水電站投產后,與火力發電比較,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28萬噸,減少排放大氣污染物SO2近1萬噸,減少燃煤棄渣7.8萬噸,減少廢水排放185萬噸,對于改善能源結構,減少廢氣、廢渣排放,具有顯著效益。瓦屋山水電站投產發電4年多時間以來,累計發電量33.517億千瓦時,相當于約節燃煤130萬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約438萬噸,為我國建設環保節約型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瓦屋山水庫形成的13.66平方公里寬闊平靜的湖面,大大消減了庫岸生產、生活所造成的面源有機污染,還通過枯水期水庫調節可明顯改善下游河水的水量、水質,為雅安市城市生活用水和應急備用水源提供了保障。對保護青衣江流域水資源,減輕和防止水污染,為下游雅安和樂山等沿線城市應對水化事件的應急處理提供了保障。
瓦屋山水庫蓄水后,水體量大,水表面蒸發量大,形成降水量增多且年內分配更加均勻,冬夏極端氣溫有所收斂,月均氣溫變化緩和。庫區周邊濕度增大,植被覆蓋率更加提高,百公里杜鵑長廊、1萬畝冷筍林、5千畝茨竹林、20萬畝集體天然林地改造等項目將使庫區形成天然生態的大氧吧。
瓦屋山水電站除了具有調峰發電、防洪效益、改善交通、促進旅游、水庫養殖、生態環境等方面顯著的經濟和社會綜合利用效益外,還具有遠期為長征渠引水灌溉工程兼有補水效益。另外,還建有遙測雨量站、水位站、數字化地震儀等自動化測報系統,為地區天氣、雨情、水情、地震等提供可靠信息服務。
從瓦屋山水電站建成后5年多時間的運行來看,作為周公河流域的龍頭水庫電站,其發電效益是很可觀的,電站每年可為國家創造5000多萬元的稅收,有力的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對庫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濟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它不僅有發電效益,而且還有防洪、旅游、養殖、生態環境等綜合利用效益及其它社會效益。瓦屋山水電站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一步說明大力開發水電、綜合利用水資源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