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 趙亨橋
摘 要:入世以來,我國企業在引進來的同時走出去,逐步走向國際,進入海外市場,為實現這一目標,通過海外融資與當地資本市場進行有效耦合必不可少,在此過程中,必將遭遇文化差異與文化沖突。文章將分析討論文化沖突的表現、成因及對策,以期為我國企業有效實現國際融資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字:國際融資 文化差異 文化沖突
中圖分類號:G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031-02
當今時代,商業活動全面走向一體化與全球化,為適應國際金融大背景,使我國企業有效的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執行全球化戰略,利用國際資本必不可少。在進入海外市場初期,能否有效的融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球化的成敗,尤其是資本實力并不十分雄厚的外向型中小企業。對于這些中小企業來說,要在國際化進程中有較好的發展,就必須有針對性地實行跨文化管理,引入泛文化思維。在此過程中,如何正視文化差異、文化沖突的客觀存在,趨利避害,使文化差異成為相對優勢,是這些中小企業的重要議題。
一、國際融資概述
國際融資是指通過國際金融市場來募集企業發展所需的流動資金、中長期資金。目的是進入資金成本更優惠的市場,增加企業發展資金的可獲取性,降低資金成本。主要方式包括國際債券融資、國際股票融資、海外投資基金融資、外國政府貸款、金融組織貸款等。
二、國際融資的特點
1.主動性。融資時,籌資方可運用本國法律和政策性手段約束投資者的購買方式、購買種類、資金進出方式、稅率等,并進行相應規定。籌資方還可以自主決定哪些行業、企業、項目允許外商投資;哪些不行,從而正確引導融資方向。
2.高效性。國際融資有利于境外融資的企業更順暢地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經濟。海外投資者從自身利益出發,會時刻關注企業的經營績效,有利于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盈利水平。企業進行境外融資,無形中提高了國際知名度和商譽,有利于企業開拓產品銷售市場,開展國際化經營,執行全球化戰略。
三、國際融資的作用
1.提升資本效率。國際資本的引進為一些急需資金的企業開拓了融資渠道,緩解了資金的供求矛盾,為一些正在成長中的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資金。通過國際融資,可募集海外資本,緩解國內融資壓力,借此提升資本使用效率。
2.提高技術水平。除去所需資金外,國際融資亦可獲得相應的適用技術和較為先進的管理經驗。其次,通過市場競爭將有利于企業的技術外溢,加速技術在企業之間的流動。最后,借助國外先進管理經驗,有利于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從長期來看,將根本性地提高受資企業的技術水平。
3.強化國際競爭力。通過國際融資,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本、技術和市場網絡,使受資方的產品或服務迅速進入海外市場,并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企業知名度及商譽,全面地強化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四、國際融資中的文化沖突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間的文化差異與企業國際融資中的文化沖突早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企業國際融資過程中的文化沖突,有來自風俗習慣的、有來自價值觀念的、有來自行為舉止的、有來自自然環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參與國際融資的企業數量會不斷增加,企業國際融資過程中的跨文化管理問題也愈發引人關注。
就我國企業自身而言,在國際融資中所面對的文化沖突主要是東西方文化間的磨合,具體說來,我國企業在國際融資中可能遇到的文化沖突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倫理和法制觀念的沖突。在約束人的行為和處理糾紛方面,西方文化注重法律、注重契約的觀念滲透到商業活動的各個方面,融資過程也不例外。西方人對處理糾紛慣用法律手段,很多個人和公司都聘請有專門的法律顧問,有糾紛時交由律師處理。西方文化反映在國際融資方面,多表現為輕視人情和傳統習俗,只尊重規則和制度,一切依據合同和協議。東方文化則不偏向從法律上考慮問題,而是從倫理道德上來考慮。中國人習慣于通過“組織”,通過輿論來發揮調解糾紛作用,時常認為企業規則和契約是行為雙方相互缺乏理解和信任的補充約束。這種差異在國際融資中經常造成溝通困難,產生交流誤讀,導致決策沖突。
2.決策行為的沖突。從決策過程看,西方人強調“自我”,注重思維清楚明晰的邏輯思維模式和直言不諱的表達方式,使其管理決策主體偏重個人。西方企業少設或不設副職,在權限范圍內獨立自主地作決策,并對此承擔個人責任,決策迅速,主觀性很強。而在中國文化影響下的決策模式則更偏重于集體分析、集體研究,最終做出集體決策。中國的管理者通常集體觀念較強,但決策過程相對緩慢,容易貽誤商機。
3.融資模式的沖突。現代意義上的融資形式較為多元化,除去資金的注入外,技術入股,換股同樣也是融資的形式。而由于企業文化的差異,尤其是初出茅廬的中小企業,往往片面地認為只有獲取一定資本投入,才算融資,由此在談判過程中過分注重融資模式,出現意見分歧,導致融資失敗的例子屢見不鮮。
五、國資融資中文化沖突的成因
文化沖突的成因大致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民族個性的差異。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深層積淀,它溶入在民族性格之中,使各民族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性,從而各民族的心理素質與個性、價值觀、信仰、生活習慣乃至生活方式都具有與其他民族所不同的特點。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往往習慣于“自我參照”,即根據自身文化的個性和價值觀念去解釋或評判其他個體、群體的行為,由此產生對異文化的偏見,導致文化沖突。
2.思維方式的差異。思維方式指人們的行為習慣或思維程序。它是受不同文化、個人知識層次、社會工作環境及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影響綜合形成的,思維方式又反過來指導人的行為活動。一般認為,東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維和綜合思維,而西方文化偏好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分析思維;中國人注重“統一”,而西方人注重“分立”。西方人實證主義的思維模式與東方人演繹式的思維模式,常常是在融資過程跨文化溝通中構成沖突的重要原因。
3.價值觀念的差異。價值觀指的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評價標準,它包括財富觀、時間觀、人生觀以及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態度等。同樣的事物或問題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群中會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國際融資中的執行雙方(投資方與受資方)來自于不同的國家,價值觀念各不相同,這就造成了國際融資過程中融資形式、融資決策、融資執行方法的復雜化甚至沖突。
4.宗教信仰的差異。宗教和信仰是文化中能夠真正持久的基質,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傳承,并且深深滲透到個人、家庭、社會群體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偏好和禁忌,影響著人們認知事物的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不同的宗教對同一種事物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從而導致人們的不同需求偏好和消費模式,是國際融資順利與否的重要因素。
六、國際融資中文化沖突的對策
在國際融資中,文化差異引起的誤解和摩擦會影響融資效率,使融資質量下降,甚至導致企業國際融資的失敗。要想有效地處理國際融資中的文化沖突,需注意如下兩點。
了解文化差異,注重跨文化溝通。文化差異是歷史上形成的東西,無所謂先進和落后,融資人員應在不同文化的差異中相互學習,相互理解,進而相互尊重。在融資談判過程中,要尊重投資方及其文化背景,對事不對人,避免歧視,強調差異的價值,真正做到集思廣益,親密無間。只有加強投資方與受資方之間的溝通,才可能使行為雙方客觀認識差異的存在及其潛在價值,消除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矛盾和沖突,提升融資成功率。
遵循共同的規約。在國際融資中,來自不同國家的行為主體都有著一套適合自己行為的操作規范,但是為了使融資雙方相互信任和理解,進行成功有效的溝通,就必須有一個相互承認,共同認可的交往條件,如雙方都能接受的、相互之間共同遵循的規約。這種共同的規約可以看作是為了彌補各行為主體在國際融資中的文化差異而采取的一種應對方法。俗話說,“按游戲規則辦事”,就是指在融入國際大環境時,要適時轉變觀念,與國際接軌,按國際準則、行為規范約束個體行為,成功進行國際融資,進而順利完成國際化。
結論
入世以來,我國企業在引進來的同時走出去,逐步進入海外市場,為實現這一目標,通過海外融資與當地資本市場進行有效的耦合必不可少。在此過程中,往往會遭遇文化差異與文化沖突。為消弭文化沖突的負面影響,我國企業有必要轉變觀念,學習國際準則,并尊重資方所在國民情民俗,在相互諒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實現互信互利互惠,利用文化差異的優勢,規避文化沖突的威脅,切實完成有效的國際融資,實現國際化戰略轉型。
參考文獻:
1.李坤.論企業文化的管理模式.商場現代化,2011(1)
2.楊海昌.淺議企業文化管理模式.甘肅農業,2004(2)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管理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2)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