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淼
當打造“學習型城市”成為社會發展的口號,當激烈的社會競爭日益加劇,人們用不斷的學習為自己在社會的立足“保駕護航”,于是,我們看到各種培訓機構的廣告傳單漫天飛揚。魚龍混雜中,有的真正為我們提供著學習的機緣,有的則僅僅是盈利的工具,在公辦教育之外,民辦教育迅猛地生長著。
盧棟,中央電視臺中學生頻道副總編,研究教育多年,努力尋求教育新模式。當人們迷茫于這漫天的傳單時,他已經用清醒的頭腦分析了教育、尤其是民辦教育市場,向人們解讀著民辦教育的前世今生。
民辦教育的野蠻生長
在采訪之前,盧棟剛剛參加了“第二屆中國民辦培訓教育行業發展高峰論壇”。論壇上,作為嘉賓,盧棟說,“民辦培訓行業在教育領地具有舉輕若重的地位。我今天一方面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看民辦教育培訓,同時又想以超越第三只眼的身份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作為我國公辦教育的有力補充,盧棟對于民辦教育的見解不僅僅包括這些。他說,教育培訓是市場催生的產物。“中國人發明了考試,在我國,最早的教育來源于學校教育,校外機構基本上是沒有的。舉例來說,作為比較早的培訓機構,新東方的誕生是基于出國考試而發展起來的,出國需要參加托福、雅思等考試;但作為國外的考試機構,自身不會來開辦考前輔導,國內的教育部門也不會為國外考試設立專門的培訓機構,新東方恰恰是成功地挖掘了這類考試市場,迎合市場和用戶需求,成為民辦教育領域的先鋒成功者。”
與民辦教育相比,國家出錢普及義務教育,最初可能只是為了消除文盲,但是人才的培養卻不能止步于國家財政的公辦小、初教育和高中教育!要解決一個人口大國的普及性義務教育,自然也要考慮如何花最少的錢,辦最好的事,讓盡可能所有適齡兒童都接受教育,這種情況下,必然造成大多數的學校教育都是大班式教育。作為普及性基礎教育無可厚非,但是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群體式大鍋飯”是很難滿足因材施教、個性成長、專業發展的高精尖人才培養需求的。另一方面,如今幾個大人長輩同時期待和培育一個孩子的現狀下,在接受體制內學校教育的同時,盧棟說:“馬無夜草不肥,家中望子成龍,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吃吃小灶!”小學、初中校內課程繁多已然不堪重負,家長們仍不甘心生怕自己孩子落后于別人,到處不惜代價不辭辛苦,為孩子尋找額外的“加餐”補習路徑。
根據盧棟的分析,無論是為出國還是補習,目前看來,促使民辦教育發展的動力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是升學壓力。以前是能夠考上大學就可以了,現在人們越來越希望考上水平比較高的大學,這就需要尋找更佳的學習途徑。另一方面,外界壓力。日益激烈的競爭壓力使得人們發現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第三,獨生子女家長的期待非理性的提高,會更加注重孩子的超常教育。這些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壓力變成動力,對于社會發展、教育質量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盧棟看來,民辦教育的發展現在處于很尷尬的狀態。一方面,客觀的需求為民辦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被稱為“朝陽產業”,吸引了很多資本進入民辦教育領域,這些資本的進入使得民辦教育的發展易受到投資套牢的危險。另一方面,國家對于民辦培訓機構的政策環境有待完善和促進。規范的民辦教育機構的注冊一般需要在教育部門備案,財政部門注冊,這類教育機構的章程就規定是半公益的,不能是完全贏利性質的,只能“可以要求取得回報”。而更多的教育機構創辦者,既是投資者又是經營者,不求回報不要收益不可能。因而更多是以科技、咨詢、信息服務等的名義在工商部門進行注冊,在教育資質、考核、監管上,又失去上級主管部門,名義上是舉辦產品技術培訓,實際上進行的是中小學課外輔導培訓。這種情況下,確實難免滋生急功近利、不規范的市場行為,例如甚至有很多校外輔導是先發傳單招生開班,發現賺錢并且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性經營,找到模式穩定效益有擴大規模的需求之后,才考慮去工商管理部門去注冊一個合法性的機構。“注冊時,工商部門是不負責也無能力考察是否有辦教育的資歷的。”盧棟說。
從最初的先看效益再辦營業執照,到現在存在的巨大發展驅動力,民辦教育的發展可以說一直經歷著野蠻甚至是瘋狂的高速生長。現在民辦教育機構的發展問題與前景并存,有很大的商業發展驅動力前景。盧棟說:“現在新的政策研究報告已經出臺,分析表明國家相關的民辦教育政策法規短期內不會改變,這意味著很多現象和作法還將繼續下去,某些領域的亂象一時還難以根治。”
人機結合催生教育新模式
民辦教育的發展不僅僅是市場的需求,更在發展的過程中推動了我國整體教育理念的發展。“市場的推動使得家長產生了對孩子接受更好、差異化、特色化教育需求的觀念,并且這種觀念循序增長,促進著廣義上的教育培訓領域的迅猛發展。”在盧棟看來,經歷了野蠻生長時代,民辦教育為我國的教育提供了借鑒意義。
民辦教育小班式或一對一的教育模式,初步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采訪中,盧棟說,傳統教育是一對多的大班授課模式,校外的培訓機構則出現了小班式教學和一對一的模式,在形式上滿足了“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的教授模式。
盧棟介紹,真正的因材施教需要考慮三個方面:天資稟賦、習慣態度以及途徑、方法。盧棟根據多年的教育經驗發現,現在的民辦教育機構雖然在“一對一”的簡單數量形式上滿足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但基本上只是在教育或者學習方法的層面上進行教育,較少考慮每個人的性格特征差異性、習慣態度的養成等。他認為,真正的教育是育人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能僅僅看考試學科的知識成績分數!而現在校外輔導培訓機構大多的宣傳和追求的目標主要是為了考試,這正是民辦培訓機構在“因材施教”方面存在的問題。一對一的培訓能夠收很高的費用,但效果不一定如家長預期那樣好。盧棟說:“國家有規定,拿教師證的老師是不能出去兼職教學的,是違規的,所以培訓機構里的年輕人,大多都是機構招聘的大學生,而且師范類畢業極少,在短期的企業內部上崗培訓之后就匆忙走上講臺,或者面對輔導的學生,雖然在師生數量對比上能做到一對一,但是不是有能力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也是有待考察的,所以要多選擇!”
當實體的培訓機構快速發展,網絡培訓也成為民辦培訓機構的重要陣地。但現實的阻礙往往會打擊網絡培訓機構創辦者的積極性。盧棟說,相較而言,家長在觀念上更加認可實體的培訓機構。原因在于,一方面,在網絡教育之前,我國已經出現了電大、遠程教育等教育手段,采用技術手段使得不一定面對實體的老師也能學習相應的課程知識,但先前的廣播電大是針對成人的,現在的網絡教育既針對成人也針對青少年甚至幼兒。他分析,相對來說,孩子的自制力比較差,孩子好動、注意力分散,作為網絡教育的主體設備電腦,是無法承擔到一個真正的人作為輔導老師,進行貼身家教的效果,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就針對青少年的網絡教育而言,難以徹底消滅的一個天然短處。對于網絡和電腦化教育的新鮮感一過,孩子容易開小差。另一方面,計算機和上網等一系列準備操作復雜,增加了孩子學習的難度,成為針對青少年兒童的網絡化學習的技術障礙。第三,家長擔心網絡中,包括游戲、聊天等非學習成分誘惑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這三方面的因素導致家長寧可選擇貴的多的實體學校甚至一對一,也不要在網校舉辦者們看來優勢不知要好多少的網絡教育”。
雖然發展比較緩慢,但網絡教育確確實實擁有一系列傳統教育難以企及的優勢。例如,利用多媒體的技術可以有助于多元智能的開發,同時網絡化教育的發展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等等,所有這些信息化教育的技術優點將為公辦學校中教育新模式的探索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依據。盧棟說:接受培訓機構校外輔導的學生就總體來說,還只是一個比較小的支流,相對于公辦學校的學生來說,存在的范圍、規模和數量都比較小,“教育的主戰場是體制內的公辦學校。新教育一定是傳統教育模式和技術的結合,新技術推動傳統教育的變革!新技術更加智能,更加快速、便捷、省錢,而這一切必須要從公辦學校內興起并普及,CCTV中學生好學網校在這個方面,已經開始非常有效的嘗試,推廣普及正在進行中”。
據盧棟介紹,目前我國師生人數的比例是初中為1:15,小學為1:18,但具體到一門課程,可能這個比例大大改變,一個學科教師面對100甚至更多學生的情況極其普遍,“這種情況下,老師很難關注到每一個個體,所以就很難實施針對性的教學和輔導,個性化因材施教只能是一個理想而永遠無法實現,而日益發展的新的IT技術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盧棟看來,由于技術的進步,和在教育上的突破性應用,極有可能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技術與教育相結合前景大好,定將成為未來的趨勢!而網絡教育的啟示告訴我們可以在教師數量比較少的情況下,利用人機結合,實現設備的輔助——相信很快就可以出現這樣一種嶄新的教育教學模式:老師引導學生控制技術設備實施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并對何時使用設備和如何使用進行指導。這便是“一種人機結合實現的因材施教的新模式,由‘機器代表和集成專家智能,而傳統意義上的老師在這個時候充當指導學生高效使用機器智能的‘導學教師:電腦講解、老師負責課程、規劃、指導、監督和跟進”。
民辦教育是教育新模式體系中重要的一環,采訪中,作為長期研究教育發展的專家,盧棟還對家長選擇民辦教育機構提出了以下建議:一是品牌原則,關注這些民辦教育機構被認可的程度,一些民辦教育機構已經運行很多年,積累了榮譽,比較規范,得到人們的認可。二是就近原則。選擇民間教育機構需要考慮費用問題,可以不用過度迷信品牌機構,因為一些比較小的機構不一定不如大機構,但最好不要未經考察就進入剛剛開辦的作坊式培訓機構。
在盧棟看來,民辦教育發展的探討正當其時,因為今年是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頒布十周年,十年間在政策的推動下,中國民辦教育獲得了充分發展,作為一名教育從業者和管理者,盧棟還將在探索教育新模式的道路上走下去。